压力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296799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7 01:42
一种压力控制装置,包括加压器,压力分配器和设有独立的充气气囊的袖套,加压器与压力分配器连接,压力分配器与充气气囊连接,在压力分配器中设有充气控制腔和放气控制腔,一控制部件设置在压力分配器的前部和后部之间,控制部件包括第一隔膜部和第二隔膜部,第一隔膜部、第二隔膜部将充气控制腔、放气控制腔分隔成第一充气控制副腔、第二充气控制副腔、第一放气控制副腔、第二放气控制副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控制部件,控制部件并将充气控制腔、放气控制腔分隔成第一充气控制副腔、第二充气控制副腔、第一放气控制副腔、第二放气控制副腔,可以控制不同的充气气囊分别放气和/或充气,具有结构紧密、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治疗效果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压力控制装置,包括加压器,压力分配器和设有独立的充气气囊的袖套,加压器与压力分配器连接,压力分配器与充气气囊连接,在压力分配器中设有充气控制腔和放气控制腔,一控制部件设置在压力分配器的前部和后部之间,控制部件包括第一隔膜部和第二隔膜部,第一隔膜部、第二隔膜部将充气控制腔、放气控制腔分隔成第一充气控制副腔、第二充气控制副腔、第一放气控制副腔、第二放气控制副腔。本技术由于采用了控制部件,控制部件并将充气控制腔、放气控制腔分隔成第一充气控制副腔、第二充气控制副腔、第一放气控制副腔、第二放气控制副腔,可以控制不同的充气气囊分别放气和/或充气,具有结构紧密、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治疗效果好等优点。【专利说明】压力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压力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分配压力的压力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压力分配器通常分为两类:等压分配器和梯度压力分配器。等压分配器的一个常见应用是利用包含独立充气气囊的袖套,不断对身体部位(如四肢)加大压力。图1、图2和图3所揭示的是等压分配器与间歇加压设备的结合。该装置分别拥有充气控制气腔100和放气控制气腔200。充气控制气腔100和放气控制气腔200分别设有膜片101和膜片201。膜片101和膜片201是两件式结构,包括活动的中央部300和密封环绕的垫片400。在实际应用中,袖套的充气气囊依次充气直到同时膨胀时,压力感应器被激活,从而阻止加压器往充气气囊内充气,并控制所有充气气囊同时放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向社会提供可以控制不同的充气气囊分别进行充气和/或放气、使用安全、操作方便的压力控制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压力控制装置,包括加压器,压力分配器和设有独立的充气气囊的袖套,所述加压器与所述压力分配器连接,所述压力分配器与所述充气气囊连接,在所述压力分配器中设有充气控制腔和放气控制腔,一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压力分配器的前部和后部之间,所述控制部件包括第一隔膜部和第二隔膜部,所述第一隔膜部、所述第二隔膜部将所述充气控制腔、所述放气控制腔分隔成第一充气控制副腔、第二充气控制副腔、第一放气控制副腔、第二放气控制副腔。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所述压力分配器的第一进气口直接连接到所述加压器;所述压力分配器的第二进气口通过一个单向阀连接所述加压器;所述压力分配器的第三进气口通过一个压力调节器连接所述加压器;在所述压力分配器上设有排气口、若干出气口和紧急排气口,所述出气口分别与所述充气气囊、空气开关连接。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所述放气控制腔由前部上凹槽和后部上凹槽构成主要侧壁;所述充气控制腔由前部下凹槽和后部下凹槽构成主要侧壁。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在所述后部上凹槽、所述后部下凹槽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三进气口连通的端口。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在所述前部下凹槽设有若干凹部,若干所述凹部由分压器壁隔开,在若干所述凹部上设有充气端口,所述充气端口分别与第二进气口、若干所述出气口、紧急出气口连通。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在所述前部上凹槽上设有由若干放气端口,若干所述放气端口分别连通的若干所述出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加压器通过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空气开关连接,持续时间控制器和定时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电性连接,作为对本技术的改进,还包括治疗性压力控制器,所述压力调节器与所述治疗性压力控制器连接。本技术由于采用了控制部件,控制部件包括第一隔膜部和第二隔膜部,第一隔膜部、第二隔膜部将充气控制腔、放气控制腔分隔成第一充气控制副腔、第二充气控制副腔、第一放气控制副腔、第二放气控制副腔,可以控制不同的充气气囊分别放气和/或充气,具有结构紧密、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治疗效果好等优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等压分配器施加间歇压力在身体部位时的透视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压力分配器的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压力分配器的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压力分配器的前视分解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控制部件28C-C方向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图4中的压力分配器的后视分解示意图。图8是图4中的压力分配器的前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4至图8,图4至图8所揭示的是一种压力控制装置,压力控制装置I应用于身体部位(如上肢或下肢)的间歇性加压。为了方便,下面将对所述压力控制装置I结合袖套2使用时进行描述,所述袖套2上设有四个单独充气的充气气囊31、充气气囊32、充气气囊33和充气气囊34。压力控制装置I含有压力分配器4,压力分配器4包括互补的前部41和后部42。所述压力分配器4的第一进气口 5直接连接到加压器7 ;所述压力分配器4的第二进气口8通过一个单向阀9连述加压器7 ;压力分配器4的第三进气口 10通过一个压力调节器11连接加压器7。在压力分配器4的出气位置13上设有出气口 131、出气口 132、出气口 133和出气口 134,所述压力分配器4的上还设有排气口 14、紧急排气口 17和与空气开关16连接的出气口 15。出气口 131、出气口 132、出气口 133和出气口 134分别与充气气囊31、充气气囊32、充气气囊33和充气气囊34连通,充气气囊31、充气气囊32、充气气囊33和充气气囊34分别与人体的部位缠绕。加压器7通过控制电路19与空气开关16连接,持续时间控制器20和定时控制器22分别与控制电路19电性连接,持续时间控制器20控制使用者持续治疗的时间,定时控制器22控制压力控制装置I的持续运作周期,使其中断的治疗得以持续。压力调节器11与治疗性压力控制器21连接。压力分配器4的后部42的内侧表面23形成一个凹口 25,与凹口 26的大小和形状互补。凹口 26形成在所述压力分配器4的前部41的内表面27。因此,凹部25和26可区分一般性的平面气腔(无编号),并列在所述压力分配器4的前部41和后部42。弹性灵活的控制部件28具有前表面281和后表面282,设置在所述压力分配器4的前部41和后部42之间。控制部件28是一个整体结构,典型的是由硅或其它合适的灵活弹性材料制成。控制部件28是一个模制而成的平面结构,包括两个独立运作的第一隔膜部291和第二隔膜部292。前者控制袖套的充气气囊的顺序充气,直到所有细胞在相同压力下同时膨胀;后者控制袖套的充气气囊同时泄气。第一隔膜部291和第二隔膜部292在控制部件28的后表面282形成凹陷区,并被中间的密封垫311隔开。密封垫311的宽度延伸连接外周密封垫部312。第一隔膜部291比第二隔膜部292厚得多,其原因下面有解释。控制部件28的前表面281连接一个外围密封圈321和中间密封圈322,用作于相应的凹槽331和凹槽332中,与前部内表面27配合。压力分配器4的前部41和后部42之间设有起紧密密封作用的控制部件28,及界定放气控制腔34和充气控制腔35。放气控制腔34具有由前部上凹槽261和后部上凹槽251构成主要侧壁;充气控制腔35具有由前部下凹槽262和后部下凹槽252构成主要侧壁。第一隔膜部291把放气控制腔34细分为第一放气控制副腔341和第二放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力控制装置,包括加压器,压力分配器和设有独立的充气气囊的袖套,所述加压器与所述压力分配器连接,所述压力分配器与所述充气气囊连接,在所述压力分配器中设有充气控制腔和放气控制腔,其特征在于,一控制部件设置在所述压力分配器的前部和后部之间,所述控制部件包括第一隔膜部和第二隔膜部,所述第一隔膜部、所述第二隔膜部将所述充气控制腔、所述放气控制腔分隔成第一充气控制副腔、第二充气控制副腔、第一放气控制副腔、第二放气控制副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华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原位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