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95890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7 00:43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且成排排列的至少一排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定義了对接面及安装面,导电端子包括向对接面方向延伸的接触部及延伸至安装面的连接部,每排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安装面的金属片,该金属片接触上述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金属片结构有助于减小各接地端子之间的电势差,改善了导电端子的高频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且成排排列的至少一排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定義了对接面及安装面,导电端子包括向对接面方向延伸的接触部及延伸至安装面的连接部,每排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安装面的金属片,该金属片接触上述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金属片结构有助于减小各接地端子之间的电势差,改善了导电端子的高频性能。【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接地金属片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 随着笔记型计算机轻、薄、短、小的发展,笔记型计算机由于内部空间狭小而无法设置足够多的功能组件,常需配备扩充装置来增加功能组件或提供连接外部的外围设备的功能,常见之扩充装置有插卡式总线(Card Bus)、大型船玛工作站(Docking Station)及外接外围转接匣(Port Replicator)等。目前的Docking Station大致可以提供C0M、GAME、或LPT埠之外接免插拔服务,增加硬盘机(HDD)或光驱(CD-ROM)数目,并可提供视频输出(TV-OUT)或通用串行总线接口(USB)之外接免插拔服务等功能。Docking Station上通常设置有高密度电连接器作为 外接接口,用以与笔记型计算机相连接。但随着传输速度的提高,信号之间的串扰也愈发严重。因此,鉴于前述电连接器的不足,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良好高频性能的电连接器。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且成排排列的至少一排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定義了对接面及安装面,导电端子包括向对接面方向延伸的接触部及延伸至安装面的连接部,每排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安装面的金属片,该金属片接触上述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有助于减小各接地端子之间的电势差,改善了导电端子的高频性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另一角度的视图。图3为图1的分解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5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1沿A-A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0、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20、遮蔽导电端子的遮蔽壳体30及将电连接器固定至电路板(未图示)的定位件40。参照图3至图6,绝缘本体10包括纵长基座11及对接部12,基座11呈中空状,其定义了开口向上的内腔,对接部12形成于内腔11且向开口方向延伸。对接部12的上表面与基座上表面平齐,可定义为对接面101,绝缘本体的下表面为与电路板配合的安装面102,对接面101与安装面102彼此相对。所述对接部12设有若干端子槽121,该等端子槽排成两排。所述端子槽121自安装面102向对接面101延伸且贯穿安装面与对接面。导电端子20结构相同,在传输信号时可分为信号端子对201及接地端子202,接地端子202与信号端子对201间隔排列。导电端子包括突出于端子槽的接触部21、保持于端子槽内的固持部22及延伸至安装面的连接部23,连接部23包括直接抵压在电路板的焊接部231及连接焊接部与固定部的过渡部232。连接部23并不仅限于焊接方法固定在电路板上。安装面102设有若干将导电端子一一间隔开的凸部118,焊接部231与凸部平齐,过渡部232较凸部内缩。请结合图3与图4,接触部21自固持部22向对接面方向延伸形成,连接部则沿垂直于固持部的方向(即水平)延伸。接地端子还包括自固持部底端延伸且与之共面的突出部25,该突出部暴露于安装面102。两排导电端子的连接部24分别向两侧延伸,金属片位于两排导电端子的连接部之间。当然,为了方便导电端子的成型,本实施例中信号端子201与接地端子202的结构相同。请参看图3、图5及图6,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自安装面102凹设的凹陷部103,一个金属片50容纳于该凹陷部内。所述金属片50包括纵长平板状主体部51、自平板部两端向对接面方向延伸的固定部52、自主体部两侧折弯形成的搭接部53以及自主体部延伸的接地脚54,所述接地脚54、固定部52及搭接部均沿远离安装面102方向延伸,以与电路板配合。主体部51与导电端子互相间隔开,搭接部53自主体部51横向凸出而接触上述接地端子,搭接部53的末端与过渡部232平齐。凹陷部103内还设有一对对应于固定部52的固持槽104,固定部干涉于固持槽内,以实现金属片的固定。接地脚54与电路板上的接地孔相连,以实现金属片的焊接。所述搭接部53抵压于上述突出部25,如此便实现了各接地端子直接相连,有助于减小各接地端子之间的电势差,改善了导电端子的高频性能。对接部还设有位于上、下两排端子槽121之间的收容槽122,且两排端子槽相对收容槽对称。收容槽122用于容纳一个屏蔽片60。所述屏蔽片包括主体部61及自主体部延伸的若干接脚62,主体部61与接脚62共面。金属片还包括设置于主体部51的切口 55,接脚62经由该接口 55而突出于安装面102,以焊接至电路板。值得注意的是,接脚62在切口 55内与金属片接触而实现电性连接。因收容槽122位于上、下端子之间,而使得屏蔽片在完成安装后位于两排导电端子之间,尤其是两排接触部21之间,减小了两排端子之间信号串扰。遮蔽壳体30贴覆在基座11的纵长外侧面,借由上边缘的第一固定片31夹持在纵长侧壁及第二固定片32插入固定在相对的端壁的固持孔119内。遮蔽可体、屏蔽片62及金属片50共同配合,减少端子间、外部环境对端子的信号干扰。结合图2及图3,所述定位件40包括第一定位件41及第二定位件42。第一定位件41自对接面安装至绝缘本体10,且位于对接部12的纵长两侧。第一定位件包括成“匚”形的基部411、自基部顶端垂直弯折的扣持部412及自基部向下延伸且尺寸减小的第一定位脚413,扣持部412扣持于对接部的上表面(即对接面101)设置的凹陷内,对接部扣持在该凹部内。第二定位件42自安装面安装至绝缘本体10,且位于基座11的纵长两侧。第二定位件42包括板状部421、自板状部向上翻折的一对倒钩部422及自板状部向下翻卷的第二定位脚423,第二定位脚423位与一对倒钩部422之间。基座11与对接部12之间形成有收容腔108,用于收容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之对应结构。定位件的倒钩部钩持于基座的下表面(即安装面)设置的凹陷内,板状部则贴靠于基座而与对接部的侧面正对,在对接时,可与对接连接器的屏蔽外壳接触,实现接地功能。第二定位脚423则突出于安装面而固定到印刷电路板上。【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且成排排列的至少一排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定義了对接面及安装面,导电端子包括向对接面方向延伸的接触部及延伸至安装面的连接部,每排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其特征在于: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安装面的金属片,该金属片接触上述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包括主体部、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且成排排列的至少一排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定義了对接面及安装面,导电端子包括向对接面方向延伸的接触部及延伸至安装面的连接部,每排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其特征在于: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安装面的金属片,该金属片接触上述导电端子中的接地端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球李新磊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