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具体是一种无级有载调压变压器。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变压器调压结构复杂、无法实现无级调压的问题。一种无级有载调压变压器,包括主铁心和副铁心、装设于主铁心上的主一次绕组和主二次绕组、装设于副铁心上的副一次绕组和副二次绕组、第一-第三电容器、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由第一-第六二极管组成的三相整流桥;所述主一次绕组包括A相主一次绕组、B相主一次绕组、C相主一次绕组;所述副一次绕组包括A相副一次绕组、B相副一次绕组、C相副一次绕组;所述主二次绕组包括第一主二次绕组和第二主二次绕组;所述副二次绕组包括第一副二次绕组和第二副二次绕组。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各种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具体是一种无级有载调压变压器。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变压器调压结构复杂、无法实现无级调压的问题。一种无级有载调压变压器,包括主铁心和副铁心、装设于主铁心上的主一次绕组和主二次绕组、装设于副铁心上的副一次绕组和副二次绕组、第一-第三电容器、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由第一-第六二极管组成的三相整流桥;所述主一次绕组包括A相主一次绕组、B相主一次绕组、C相主一次绕组;所述副一次绕组包括A相副一次绕组、B相副一次绕组、C相副一次绕组;所述主二次绕组包括第一主二次绕组和第二主二次绕组;所述副二次绕组包括第一副二次绕组和第二副二次绕组。本专利技术适用于各种领域。【专利说明】一种无级有载调压变压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具体是一种无级有载调压变压器。
技术介绍
变压器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应用要求进行调压。现有的变压器由于自身结构所限,需要通过有载调压和串联变压器调压来进行调压。有载调压是指在变压器的一次绕组上抽出分接头,并利用有载分接开关来改变一次绕组的匝数,由此改变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串联变压器调压则是指将主变压器的一次绕组与电源连接,并将主变压器的二次绕组与串联变压器的二次绕组连接,同时将主变压器的带抽头绕组与串联变压器的一次绕组连接,然后通过变换带抽头绕组的分接头来改变主变压器的输出电压。然而实践表明,无论是有载调压还是串联变压器调压,均存在调压结构复杂、无法实现无级调压的问题。基于此,有必要专利技术一种全新的变压器,以解决现有变压器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变压器调压结构复杂、无法实现无级调压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无级有载调压变压器。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无级有载调压变压器,包括主铁心和副铁心、装设于主铁心上的主一次绕组和主二次绕组、装设于副铁心上的副一次绕组和副二次绕组、第一-第三电容器、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由第一-第六二极管组成的三相整流桥; 所述主一次绕组包括A相主一次绕组、B相主一次绕组、C相主一次绕组; 所述副一次绕组包括A相副一次绕组、B相副一次绕组、C相副一次绕组; 所述主二次绕组包括第一主二次绕组和第二主二次绕组; 所述第一主二次绕组包括A相第一主二次绕组、B相第一主二次绕组、C相第一主二次绕组; 所述第二主二次绕组包括A相第二主二次绕组、B相第二主二次绕组、C相第二主二次绕组; 所述副二次绕组包括第一副二次绕组和第二副二次绕组; 所述第一副二次绕组包括A相第一副二次绕组、B相第一副二次绕组、C相第一副二次绕组; 所述第二副二次绕组包括A相第二副二次绕组、B相第二副二次绕组、C相第二副二次绕组; A相主一次绕组的首端与A相副一次绕组的尾端连接;A相副一次绕组的首端与C相主一次绕组的尾端连接,且该连接点作为A相一次输入端;B相主一次绕组的首端与B相副一次绕组的尾端连接;B相副一次绕组的首端与A相主一次绕组的尾端连接,且该连接点作为B相一次输入端;C相主一次绕组的首端与C相副一次绕组的尾端连接;C相副一次绕组的首端与B相主一次绕组的尾端连接,且该连接点作为C相一次输入端; A相第二副二次绕组的首端作为A相二次输出端;B相第二副二次绕组的首端作为B相二次输出端;C相第二副二次绕组的首端作为C相二次输出端; A相第一主二次绕组的首端与A相第一副二次绕组的尾端连接,且该连接点作为C相全调节端相第一主二次绕组的首端与B相第一副二次绕组的尾端连接,且该连接点作为A相全调节端;C相第一主二次绕组的首端与C相第一副二次绕组的尾端连接,且该连接点作为B相全调节端; A相第一主二次绕组的尾端、A相第二主二次绕组的首端、B相第一副二次绕组的首端连接在一起相第一主二次绕组的尾端、B相第二主二次绕组的首端、C相第一副二次绕组的首端连接在一起;C相第一主二次绕组的尾端、C相第二主二次绕组的首端、A相第一副二次绕组的首端连接在一起; A相第二主二次绕组的尾端与B相第二副二次绕组的尾端连接;B相第二主二次绕组的尾端与C相第二副二次绕组的尾端连接;C相第二主二次绕组的尾端与A相第二副二次绕组的尾端连接; 第一电容器的两端分别与A相全调节端和B相二次输出端连接;第二电容器的两端分别与B相全调节端和C相二次输出端连接;第三电容器的两端分别与C相全调节端和A相二次输出端连接; 三相整流桥的三个交流输入端分别与A相全调节端、B相全调节端、C相全调节端连接;三相整流桥的直流正输出端与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的集电极连接;三相整流桥的直流负输出端与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射极连接。工作时,将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的基极与PWM控制器连接,将A相一次输入端、B相一次输入端、C相一次输入端分别与三相交流电源的三个输出端连接。具体工作过程如下:首先,主一次绕组和副一次绕组产生基本的电势及磁通,主二次绕组的初始相角差为η /3,副二次绕组的初始相角差为n/3。然后,通过PWM控制器控制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的导通脉冲宽度逐渐增大。随着导通脉冲宽度的逐渐增大,三相整流桥的三个交流输入端的相电压(即A相全调节端、B相全调节端、C相全调节端的相电压)逐渐降低,主二次绕组的相角差逐渐减小,副二次绕组的相角差逐渐减小,主二次绕组的电势及磁通逐渐增大,副二次绕组的电势及磁通逐渐增大,A相二次输出端、B相二次输出端、C相二次输出端的相电压由此逐渐升高。当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的导通脉冲宽度增至最大时,三相整流桥的三个交流输入端的相电压(即A相全调节端、B相全调节端、C相全调节端的相电压)降至接近于零,主二次绕组的相角差减至π /6,副二次绕组的相角差减至/6,A相二次输出端、B相二次输出端、C相二次输出端的相电压由此升高7.5%。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一-第三电容器与主二次绕组和副二次绕组连接,一方面使得当瞬间关断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时,主二次绕组和副二次绕组能够通过第一-第三电容器形成续流回路,另一方面使得第一-第三电容器能够对变压器输出的谐波电压进行滤波。基于上述过程,与现有变压器相比,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无级有载调压变压器基于全新结构,实现了通过调节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的导通脉冲宽度来调节主二次绕组和副二次绕组的相角差,由此有效简化了调压结构,并完全实现了无级调压,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变压器调压结构复杂、无法实现无级调压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设计巧妙,有效解决了现有变压器调压结构复杂、无法实现无级调压的问题,适用于各种领域。【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无级有载调压变压器,包括主铁心和副铁心、装设于主铁心上的主一次绕组和主二次绕组、装设于副铁心上的副一次绕组和副二次绕组、第一-第三电容器C01-C03、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Tl、由第一-第六二极管D1-D6组成的三相整流桥; 所述主一次绕组包括A相主一次绕组Wal、B相主一次绕组Wbl、C相主一次绕组Wcl ; 所述副一次绕组包括A相副一次绕组Wa2、B相副一次绕组Wb2、C相副一次绕组Wc2 ; 所述主二次绕组包括第一主二次绕组和第二主二次绕组; 所述第一主二次绕组包括A相第一主二次绕组Wal1、B相第一主二次绕组Wbl1、C相第一主二次绕组Wcll ; 所述第二主二次绕组包括A相第二主二次绕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级有载调压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铁心和副铁心、装设于主铁心上的主一次绕组和主二次绕组、装设于副铁心上的副一次绕组和副二次绕组、第一‑第三电容器(C01‑C03)、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T1)、由第一‑第六二极管(D1‑D6)组成的三相整流桥;所述主一次绕组包括A相主一次绕组(Wa1)、B相主一次绕组(Wb1)、C相主一次绕组(Wc1);所述副一次绕组包括A相副一次绕组(Wa2)、B相副一次绕组(Wb2)、C相副一次绕组(Wc2);所述主二次绕组包括第一主二次绕组和第二主二次绕组;所述第一主二次绕组包括A相第一主二次绕组(Wa11)、B相第一主二次绕组(Wb11)、C相第一主二次绕组(Wc11);所述第二主二次绕组包括A相第二主二次绕组(Wa12)、B相第二主二次绕组(Wb12)、C相第二主二次绕组(Wc12);所述副二次绕组包括第一副二次绕组和第二副二次绕组;所述第一副二次绕组包括A相第一副二次绕组(Wa21)、B相第一副二次绕组(Wb21)、C相第一副二次绕组(Wc21);所述第二副二次绕组包括A相第二副二次绕组(Wa22)、B相第二副二次绕组(Wb22)、C相第二副二次绕组(Wc22);A相主一次绕组(Wa1)的首端与A相副一次绕组(Wa2)的尾端连接;A相副一次绕组(Wa2)的首端与C相主一次绕组(Wc1)的尾端连接,且该连接点作为A相一次输入端(A1);B相主一次绕组(Wb1)的首端与B相副一次绕组(Wb2)的尾端连接;B相副一次绕组(Wb2)的首端与A相主一次绕组(Wa1)的尾端连接,且该连接点作为B相一次输入端(B1);C相主一次绕组(Wc1)的首端与C相副一次绕组(Wc2)的尾端连接;C相副一次绕组(Wc2)的首端与B相主一次绕组(Wb1)的尾端连接,且该连接点作为C相一次输入端(C1);A相第二副二次绕组(Wa22)的首端作为A相二次输出端(a2);B相第二副二次绕组(Wb22)的首端作为B相二次输出端(b2);C相第二副二次绕组(Wc22)的首端作为C相二次输出端(c2);A相第一主二次绕组(Wa11)的首端与A相第一副二次绕组(Wa21)的尾端连接,且该连接点作为C相全调节端(c0);B相第一主二次绕组(Wb11)的首端与B相第一副二次绕组(Wb21)的尾端连接,且该连接点作为A相全调节端(a0);C相第一主二次绕组(Wc11)的首端与C相第一副二次绕组(Wc21)的尾端连接,且该连接点作为B相全调节端(b0);A相第一主二次绕组(Wa11)的尾端、A相第二主二次绕组(Wa12)的首端、B相第一副二次绕组(Wb21)的首端连接在一起;B相第一主二次绕组(Wb11)的尾端、B相第二主二次绕组(Wb12)的首端、C相第一副二次绕组(Wc21)的首端连接在一起;C相第一主二次绕组(Wc11)的尾端、C相第二主二次绕组(Wc12)的首端、A相第一副二次绕组(Wa21)的首端连接在一起;A相第二主二次绕组(Wa12)的尾端与B相第二副二次绕组(Wb22)的尾端连接;B相第二主二次绕组(Wb12)的尾端与C相第二副二次绕组(Wc22)的尾端连接;C相第二主二次绕组(Wc12)的尾端与A相第二副二次绕组(Wa22)的尾端连接;第一电容器(C01)的两端分别与A相全调节端(a0)和B相二次输出端(b2)连接;第二电容器(C02)的两端分别与B相全调节端(b0)和C相二次输出端(c2)连接;第三电容器(C03)的两端分别与C相全调节端(c0)和A相二次输出端(a2)连接;三相整流桥的三个交流输入端分别与A相全调节端(a0)、B相全调节端(b0)、C相全调节端(c0)连接;三相整流桥的直流正输出端与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T1)的集电极连接;三相整流桥的直流负输出端与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T1)的发射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涛,张富春,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忻州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