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旋风导流捕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23407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8 1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旋风导流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基座架、排污口、循环水池、切向进风道、旋风吸尘口、竖向槽、螺旋导流板、导向片、调节钮、联动环、排风口和内旋风筒;所述壳体内设置内旋风筒,两者之间为夹层结构,所述夹层中设置有螺旋导流板,所述内旋风筒上均匀设置有竖向槽,所述竖向槽内设置有可以调节方向的导向片;所述内旋风筒上端设置有联动环,壳体外侧设置有调节钮与联动环相连,通过壳体外部的调节钮,改变联动环的位置,从而调节导向片的角度,实现对旋风分离中烟尘的导向分离作用;本产用新型提高了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结构设计简单,制造容易,分离效果好,减少运行能耗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上旋风导流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基座架、排污口、循环水池、切向进风道、旋风吸尘口、竖向槽、螺旋导流板、导向片、调节钮、联动环、排风口和内旋风筒;所述壳体内设置内旋风筒,两者之间为夹层结构,所述夹层中设置有螺旋导流板,所述内旋风筒上均匀设置有竖向槽,所述竖向槽内设置有可以调节方向的导向片;所述内旋风筒上端设置有联动环,壳体外侧设置有调节钮与联动环相连,通过壳体外部的调节钮,改变联动环的位置,从而调节导向片的角度,实现对旋风分离中烟尘的导向分离作用;本产用新型提高了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结构设计简单,制造容易,分离效果好,减少运行能耗和成本。【专利说明】一种上旋风导流捕尘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业烟气除尘技术与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上旋风导流捕尘装置。
技术介绍
工业生产中,燃烧、焊接、打磨等工序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及颗粒,一般都要通过除尘器进行除尘之后,才可排放入大气中,但是现有的除尘器种类很多,如: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湿式除尘器等。其中布袋除尘器通常用于初级除尘,除尘能力一般,同时能耗大,实用寿命短;旋风除尘器单独使用除尘效果不佳;湿式除尘器,通常需要空间来设置相关的设备,缺点是存在烟尘流动快,喷淋端口喷水不充分,大大降低了整体的除尘效果。工业烟尘常使用旋风喷淋除尘器,大部分使用的旋风除尘器中,均是利用切向进风方式,依靠烟尘的切向流速所产生的离心力与烟尘本身切向进风的惯性力作用,来改变烟气中粉尘的方向,从而将颗粒物分离出来;在实际应用中,如附图3所示,是一种上旋风分离器,配置喷淋除尘、水循环、水气分离器的除尘器;工业烟尘中的粉尘由于颗粒度与自重不同,较大的颗粒物容易分离,而较小粉尘往往会随着风速的变化或旋转不能被有效分离,有许多会随风排放,所以常常增加分离的技术,如水喷淋等,进一步使飘散的粉尘被捕获分离出来,但其效果仍然不理想。如果加大风速或者增加喷淋水量,又会造成较大的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上旋风导流捕尘装置,针对现有技术旋风除尘器分离粉尘效率低,分离不完全的缺点,增加一个内层旋风筒,在内旋风筒上竖向开出槽缝结构,并在槽缝隙中设置调节方向的导向片,在内旋风筒与外部壳体筒之间的夹层中,设置螺旋导流板,从而实现工业烟尘气体粉尘的高效分离和除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上旋风导流捕尘装置,包括壳体、基座架、排污口、循环水池、切向进风道、旋风吸尘口、竖向槽、螺旋导流板、导向片、调节钮、联动环、排风口和内旋风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内旋风筒,两者之间为夹层结构,所述夹层中设置有螺旋导流板,螺旋方向与切向进风道方向相同,但是螺旋导流板是下螺旋结构设置,所述切向进风道为上旋风旋转方式。所述的内旋风筒上,竖向均匀设置有二条以上的竖向槽,所述的竖向槽内设置有可以调节方向的导向片,所述导向片在竖向槽中至少设置一片;所述内旋风筒上端设置有联动环,壳体外侧设置有调节钮与联动环相连,通过壳体外部的调节钮,改变联动环的位置,从而调节导向片的角度,实现对旋风分离中烟尘的导向分离作用。所述的螺旋导流板至少设置二条,同步螺旋焊接在壳体内侧面上;所述螺旋导流板宽度为30—100 ;螺距为200— 600。所述的内旋风筒均布的竖向槽,宽度为80— 300 ;高度与内旋风筒匹配。所述的导向片设置在竖向槽之内,固定于内旋风筒的上下端面上,并与内旋风筒上端的联动环连接,所述的联动环通过转动带动各个导向片改变角度;所述的联动环设置有外部调节钮,可以在壳体外进行调节操作。工业烟尘气体,因引风机负压作用下,将工业烟尘气体吸入旋风吸尘口,经过切向进风道,沿壳体中的内旋风筒的切线方向,高速进入旋风除尘器中,烟尘气体在上旋风除尘器内作旋转上升运动,其中的粉尘产生离心力,并在惯性力作用下向上旋转,当遇到竖向槽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烟尘中的粉尘颗粒物,由于失去了内旋风筒壁的支承力,而快速落入到竖向槽之中,改变竖向槽中的导流片的角度,就可以调节竖向槽开度的大小,从而调整适合的捕尘效果,切向进风道的风速越大,导向片的开度也应该越大,给粉尘颗粒更大的槽间隙来掉落到夹层中;当粉尘颗粒物进入旋风分离器夹层后,在惯性和离心力作用下仍然会向前运行,但逐渐会减弱前进的力量和速度,遇到夹层中的螺旋导流板后,由于螺旋导流板是下螺旋设计,所有进入夹层中的粉尘颗粒均会自然沿着下螺旋导流板向下运动,最后落入循环水池中,被捕获分离。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内旋风筒、竖向槽、导向片结构,提高了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对中等粒径和细颗粒物的分离和除尘作用明显提升,结构设计简单,制造容易,分离效果好,减少运行能耗和成本。【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 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上旋风导流捕尘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上旋风导流捕尘装置A-A面剖视图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上旋风导流捕尘装置B-B面剖视图示意图图4为原有技术的一种喷淋旋风除尘器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壳体6.基座架7.排污口 9.循环水池10.切向进风道11.旋风吸尘口 20.竖向槽 21.螺旋导流板22.导向片 23.调节钮 24.联动环 25.排风口26.内旋风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根据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上旋风导流捕尘装置,包括壳体1、基座架6、排污口 7、循环水池9、切向进风道10、旋风吸尘口 11、竖向槽20、螺旋导流板21、导向片22、调节钮23、联动环24、排风口 25和内旋风筒26,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I内设置内旋风筒26,两者之间为夹层结构,所述夹层中设置有螺旋导流板21,螺旋方向与切向进风道10方向相同,但是螺旋导流板21是下螺旋结构设置,所述切向进风道10为上旋风旋转方式。所述的内旋风筒26上,优选的,所述竖向槽20均匀设置有六条,所述的竖向槽20内设置有可以调节方向的导向片22,所述导向片22在每个竖向槽20中,优选的设置有一片;所述内旋风筒26上端设置有联动环24,壳体I外侧设置有调节钮23与联动环24相连,通过壳体I外部的调节钮23,改变联动环24的位置,从而调节导向片22的角度,实现对旋风分离中烟尘的导向分离作用。所述的螺旋导流板21,优选的,设置有二条同步螺旋导流板21,同步螺旋焊接在壳体内侧面上;优选的,所述螺旋导流板21宽度为50 ;螺距为360 ;优选的,所述的内旋风筒26均布的竖向槽20,宽度为10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上旋风导流捕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基座架、排污口、循环水池、切向进风道、旋风吸尘口、竖向槽、螺旋导流板、导向片、调节钮、联动环、排风口和内旋风筒;所述壳体内设置内旋风筒,两者之间为夹层结构,所述夹层中设置有螺旋导流板,所述的内旋风筒上,均匀设置有竖向槽,所述的竖向槽内设置有可以调节方向的导向片;所述内旋风筒上端设置有联动环,壳体外侧设置有调节钮与联动环相连,通过壳体外部的调节钮,改变联动环的位置,从而调节导向片的角度,实现对旋风分离中烟尘的导向分离作用。所述的导向片位于所述的竖向槽内,固定于内旋风筒的上下端面上,并与内旋风筒上端的联动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连玉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俊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