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新义专利>正文

多功能套播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234 阅读:4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多功能套播耧涉及一种能在作物行距间套种其它作物及施肥的一种农用机械。目前,现有技术中,由于齿轮采用模数为3.75,地轮与立轴的传动比为1∶1.5,即地轮转动一周,立轴转动1.5周,致使传动力矩降低,播种盘转动不灵,地轮滑移率较大,影响播种质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改变齿轮的模数、齿数及传动比和播种盘的孔数,克服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特征为:齿轮模数为3,齿轮10为18齿,齿轮11为16齿,齿轮12为12齿,齿轮13为17齿,地轮1与立轴4的传动比为1.26:1。播种盘14为六孔等距式,定量盘16为六孔不规则式,从而达到增大传动力矩,提高播种质量及达到多功能的目的。(*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套播耧本技术涉及一种能在作物行距间套种其它作物及施肥的一种农用机械。目前,现有技术中,由于齿轮采用模数为3.75,传动比为1∶1.5,即地轮转动一周,立轴转动1.5周。由于传动力矩相对较小,造成播种盘转动不灵,易使地轮出现滑移,导致不能均匀下种,影响播种质量。同时,由于原播种盘是三孔等距式,只能穴播,不能条播,影响其功能的发挥。为解决以上问题,通常的做法是调整齿轮间隙及播种盘和料桶的间隙,以减少阻力为目的,但收效甚微。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改进其齿轮传动结构而达到增大传动力矩,提高播种质量的新型多功能套播耧。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通过改变齿轮的模数、齿数及传动比,即模数为3,传动比为1.26∶1,由地轮依次带动齿轮的齿数分别为:18齿、16齿、12齿、17齿,由于主动力矩增大,克服了播种盘转动不灵,大大降低了滑移率,又由于增加了播种盘的孔数,播种盘为6孔等距式,通过其传动配合,从而可实现均匀下种,提高了播种质量。另外增加了定量盘,为六孔不规则式的,因而又可以定量条播及定量实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结构设计更为合理,增大了传动力矩,降低了滑移率,提高了播种株距的稳定性,并增加了条播功能。技术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附图绘出。图1、图3分别为技术多功能套播楼的整体外观的斜视图和播种盘的斜视图,图2为齿轮传动结构的剖面图,图4为定量盘的府视图。下面结合图1、图2、图3、图4详细说明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具体结构的细节及工作情况。-->本技术主要有地轮1、机架2、开沟器3、立轴4、封沟器5、料桶6、增料斗7、扶手8、齿轮传动结构9及播种盘14和定量盘16组成,其特征是齿轮传动结构9是由齿轮10、齿轮11、齿轮12、齿轮13组成。其齿轮模数为3。齿轮10为18齿,齿轮11为16齿,齿轮12为12齿,齿轮13为17齿。播种盘14为六孔等距式,定量盘16为六孔不规则式。播种时,由地轮1依次带动齿轮10、齿轮11、齿轮12、齿轮13,进而带动立轴4进行工作。由于地轮1和立轴4的传动比为1.26∶1,即地轮转动1.26周,立轴4转动1周,由于主动力矩增大,克服了播种盘14、定量盘16转动不灵的缺陷,大大降低了地轮1的滑移率,通过播种14和定量盘16的转动配合而达到均匀下种,提高了播种质量。当穴播时,装上播种盘14,当条播或施肥时,取下播种盘14而换上定量盘16进行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套播楼涉及一种能在作物行距间套种其它作物及施肥的一种农用机械,该机械有1个地轮(1)和立轴(4),其特征在于,由地轮(1)依次带动齿轮的齿数分别是:齿轮(10)为18齿,齿轮(11)为16齿,齿轮(12)为12齿,齿轮(13)为17齿,齿轮的模数为3,地轮(1)与立轴(4)的传动比为1.26∶1,和立轴(4)相连的播种盘(14)为六孔等距式,定量盘(16)为六孔不规则式。

【技术特征摘要】
1、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套播耧涉及一种能在作物行距间套种其它作物及施肥的一种农用机械,该机械有1个地轮(1)和立轴(4),其特征在于,由地轮(1)依次带动齿轮的齿数分别是:齿轮(10)为18齿,齿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新义
申请(专利权)人:胡新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