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214229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13 2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调节型立体网格反应装置,主要应用于原水预处理及废水絮凝处理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网格反应装置存在的药剂反应效果差的问题,可缩短絮凝反应时间、提高絮凝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是:由条状板、连接件、调节杆、固定件组成,其特征在于通过条状板材和钢骨架组合装配成过水断面为一大一小的斜斗式立体网格,条状板为可活动连接,可通过调节杆对倾斜角度进行调节,通过调节立体网格的过水截面尺寸调节水流的湍动度,从而增强调节立体网格装置的絮凝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根据调节杆对条状板的调节,使得水流速度具有可调节性,创造很好的水利条件,具有操便简单、絮凝效果好、絮凝时间短等特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可以广泛用于原水预处理及废水絮凝处理的混凝反应设备。
技术介绍
在地面水处理中,混凝沉淀是一种常规的处理手段,混凝沉淀的效果通常直接受限于絮凝效果的好坏。传统的平板网格絮凝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絮凝方式,絮凝结构是固定的使得水质出现波动时絮凝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出一种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适用于原水预处理及废水絮凝处理工艺。该工艺的技术关键是——可调节型立体网格结构,加强药剂絮凝反应的控制,提高水处理综合混凝沉淀效果。由于它的特殊结构,所以无论在对水质的适用性,絮凝效果,絮凝时间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节约混凝剂用量,减少占地,节约了造价。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应用于絮凝沉淀池的絮凝段,包括条状板、活动链接件、钢骨架、上层网格调节杆、下层网格调节杆;所述条状板有若干个,分为上、下两层布置,上层条状板前后倾斜布置、下层条状板左右倾斜布置、使得上下两层条状板十字交叉布置、形成网格;所述条状板两端分别可旋转式固定于钢骨架上;所述条状板中间部位通过活动连接件与调节杆连接,通过调节杆调节条状板的倾斜角度,且上层条状板连接上层网格调节杆、下层条状板连接下层网格调节杆。进一步的,所述条状板在同一水平面内的相邻两个条状板布置角度相反,成镜像对称布置形式。进一步的,所述下层条状板每组两个条状板之间为下端口大,上端口小;上层条状板每组两个条状板之间为下端口小,上端口大;使得两层条状板过水断面均为一大一小的斜斗式立体网格。进一步的,所述钢骨架通过膨胀螺栓或与预埋件焊接固定在絮凝池内。进一步的,所述条状板有10-14个,上下两层均匀分布。进一步的,所述上下两层条状板之间的大端口网格尺寸为150 X 150mm、小端口网格尺寸为100X 100mm,条状板厚度为IOmm,宽度为50mm,上下十字交叉的两层条状板间距50mmo进一步的,絮凝沉淀池内部可上下顺序安装若干个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的原理是:絮凝设备导流机构为立体网格型式,组合后成组放入絮凝池竖向流道内。对于含有悬浮物、胶体、溶解物等杂质的源水,向水中加入混凝齐U (或絮凝剂)时,液相和质相几乎是同步的流态,当流经立体网格装置时,由于水流通道的不断改变,使固、液相质点不仅具有主体流动,还具有上、下、左、右的脉动。由于紊流的边界条件效应,增加紊流的边壁从而增加了流动的湍动度,利于在水中形成高比例、高强度、高密度的小涡旋,为絮凝提供合适的水力条件,涡漩、对流扩散等水流条件有利于源水中杂质颗粒间碰撞的机率大大增加,增加絮凝池中粒子的接触碰撞次数和有效碰撞次数,促使矾花更好的形成,以保证良好的絮凝效果。同时通过调节杆调节立体网格的倾斜角度调整水流的布置条件,使絮凝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的最佳水力梯度根据絮凝前期、中期、后期共分为三级,过网最佳流速分别为0.28?0.30m/S ;0.20?0.22m/s ;0.10?0.12m/s,水流与条状板网格之间发生2?5次碰撞,在条状板等边缘形成无数微小的涡流。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出一种新型絮凝设备——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通过调节杆调节条状板的倾斜角度,提高絮凝效果,缩短絮凝时间,。1.能够合理控制紊流涡旋尺度和数量,增加絮凝池中粒子的接触碰撞次数和有效碰撞次数,提高絮凝反应效果;2.絮凝时间短:该形式反应时间可缩短至6mins以内,减小了絮凝池占地,节省土建约50%的投资。3.流体阻力小:上下两层条状板之间的大端口网格尺寸为150X150mm、小端口网格尺寸为100X 100mm,条状板厚度为IOmm,宽度为50mm,上下十字交叉的两层条状板间距50mm。流体水头损失小,水阻一般在10?15mm。4.调节性能强:立体网格可通过延伸至池顶的调节杆方便调节任意角度,以应对来水水质和水量,且在同一竖流井内可加装多道立体网格,实现水流流态的多次调节。5.本技术采用PVC条状板及不锈钢钢骨架制造,结构巧妙,外观美观,安装方便,是常规絮凝反应设备的更新换代产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应用于絮凝沉淀池的絮凝段,包括条状板1、活动链接件2、钢骨架3、上层网格调节杆4、下层网格调节杆5 ;所述条状板I为聚氯乙烯(PVC)材质,有12个,均匀分为上、下两层布置,上层条状板前后倾斜布置、下层条状板左右倾斜布置、使得上下两层条状板十字交叉布置、形成网格;且条状板I在同一水平面内的相邻两个条状板布置角度相反,成镜像对称布置形式。所述条状板I两端分别可旋转式固定于不锈钢材质的钢骨架3上;且所述钢骨架3通过膨胀螺栓或与预埋件焊接固定在絮凝池内。所述条状板I中间部位通过活动连接件与调节杆连接,类似百叶窗的连接方式,通过调节杆调节条状板的倾斜角度,且上层条状板连接上层网格调节杆4、下层条状板连接下层网格调节杆5。上下两层条状板之间的大端口网格尺寸为150X 150mm、小端口网格尺寸为100X 100mm,条状板厚度为IOmm,宽度为50mm,上下十字交叉的两层条状板间距50mm。流体水头损失小,水阻一般在10?15mm。加入混凝剂(或絮凝剂)的源水由下至上流经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在此过程中水流先流经下层条状板,条状板可调节设定一定的角度,实现下端口大,上端口小,水流逐渐成收缩状态,逐渐上升,上层条状板调节成下端口小,上端口大的流态,通过水流通道的不断改变,使固、液相质点不仅具有主体流动,还具有上、下、左、右的脉动。增加絮凝池中粒子的接触碰撞次数和有效碰撞次数,促使矾花更好的形成,以保证良好的絮凝效果。进一步的,絮凝沉淀池内部可上下顺序安装若干个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实现水流流态的多次调节。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应用于絮凝沉淀池的絮凝段,其特征在于:包括条状板(1)、活动链接件(2)、钢骨架(3)、上层网格调节杆(4)、下层网格调节杆(5);所述条状板(1)有若干个,分为上、下两层布置,上层条状板前后倾斜布置、下层条状板左右倾斜布置、使得上下两层条状板十字交叉布置、形成网格;所述条状板(1)两端分别可旋转式固定于钢骨架(3)上;所述条状板(1)中间部位通过活动连接件与调节杆连接,通过调节杆调节条状板的倾斜角度,且上层条状板连接上层网格调节杆(4)、下层条状板连接下层网格调节杆(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应用于絮凝沉淀池的絮凝段,其特征在于:包括条状板(I)、活动链接件(2)、钢骨架(3)、上层网格调节杆(4)、下层网格调节杆(5);所述条状板(I)有若干个,分为上、下两层布置,上层条状板前后倾斜布置、下层条状板左右倾斜布置、使得上下两层条状板十字交叉布置、形成网格;所述条状板(I)两端分别可旋转式固定于钢骨架(3)上;所述条状板(I)中间部位通过活动连接件与调节杆连接,通过调节杆调节条状板的倾斜角度,且上层条状板连接上层网格调节杆(4)、下层条状板连接下层网格调节杆(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板(I)在同一水平面内的相邻两个条状板布置角度相反,成镜像对称布置形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节型立体网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条状板每组两个条状板之间为下端口大,上端口小;上层条状板每组两个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士圣吴朋吴微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国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