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83203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3 1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接地片3,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后壁及向前贯穿的对接腔12,对接腔具有内壁面121,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及延伸入对接腔的第一接触臂22,上述导电端子包括接地端子21,所述接地片设置在后壁11,接地片包括向前穿过对接腔的内壁面而延伸入对接腔的接触部及搭接于接地端子的主体部的搭接部3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搭接部36可以根据接地端子的不同排列位置而作调节,方便使用,且这样设置的接地路径更短,其抗EMI效果更佳。(*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接地片3,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后壁及向前贯穿的对接腔12,对接腔具有内壁面121,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及延伸入对接腔的第一接触臂22,上述导电端子包括接地端子21,所述接地片设置在后壁11,接地片包括向前穿过对接腔的内壁面而延伸入对接腔的接触部及搭接于接地端子的主体部的搭接部36。本技术的搭接部36可以根据接地端子的不同排列位置而作调节,方便使用,且这样设置的接地路径更短,其抗EMI效果更佳。【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抗EMI效果佳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M367498号揭露了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ESATA导电端子、若干USB导电端子及接地片,其中绝缘本体设有向前贯穿的对接腔及沿第一方向延伸入对接腔的舌板,舌板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ESATA导电端子包括设置于舌板的第一表面的接触部,USB导电端子包括设置于舌板的第二表面的接触部,接地片设置于舌板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且由舌板间隔开而未与ESATA导电端子或USB导电端子接触,此接地片的设置有效防止了导电端子的电磁干扰。但是,随着高频传输的发展需求,端子之间的信号干扰日趋严重,上述设计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希望提出一种新的方案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可选择性调节接地片与接地端子搭接的位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接地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后壁及向前贯穿的对接腔,对接腔具有内壁面,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及延伸入对接腔的第一接触臂,上述导电端子包括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片设置在后壁,接地片包括向前穿过对接腔的内壁面而延伸入对接腔的接触部及搭接于接地端子的主体部的搭接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搭接部36可以根据接地端子的不同排列位置而作调节,方便使用,且这样设置的接地路径更短,其抗EMI效果更佳。【【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去除遮蔽壳体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所示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接地片的立体图。图5为图1所示去除部分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EMI效果佳的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导电端子2、接地片3及遮蔽壳体4。电连接器具有向前贯穿的对接腔12,对接腔具有内壁面121,上述导电端子2凸伸入对接腔,其包括排成一排的接地端子20及信号端子25,信号端子与接地端子间隔排列,接地片的前端凸伸入对接腔,在电连接器的后端,接地片3与接地端子20搭接,接地片在实现较好的屏蔽效果时,能够减小电性长度,提高谐振频率,有助于高频信号的传输。下文将详细描述上述元件。请结合图3至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I大致为六面体,其包括后壁11及向前贯穿的上述对接腔12,所述对接腔的内壁面121即为后壁的前端面。绝缘本体设有位于对接腔上、下两侧壁的端子槽131、132及通槽14,通槽贯穿后壁的的前端面及后端面122。本实施例为水平安装的电连接器,故为后壁11结构,在垂直安装的电连接器时,后壁即为底壁,所以后壁包括了广泛的含义。所述导电端子2竖直地固定在绝缘本体I内,其包括竖直的主体部21、向对接腔12的反方向延伸出绝缘本体I的焊接部24,以及延伸入对接腔12的弹性第一接触臂22、第二接触臂23,前述第一及第二接触臂22、23分别自主体部21的上下两端分别延伸出,而焊接部24位于第二接触臂23的下方。第一、第二接触臂分别自后壁的后端面插入端子131、132直至第一、第二接触臂略微倾斜地延伸入对接腔12,主体部21主要固定在后壁上,主体部的后半部则凸伸出后壁后端面而裸露在空气中。所述接地片3呈倒L型结构,设置在后壁11。接地片3包括设置在通槽14内的平板部31及自平板部31弯折而贴附在内壁面121的垂直部32。所述接地片3的平板部31及垂直部32之间形成有两个弯折部33,两弯折部33分别连接平板部31及垂直部32在纵长方向上的两端侧。接地片的平板部31、垂直部32及两弯折部33围设形成有一纵长的挖空部34,该挖空部34埋设于上述绝缘本体I,垂直部34则位于前述对接腔12内(图5可清楚显示),所述挖空部34的设计用于在冲压成型形成垂直部32时给模具让位。接地片3进一步包括向前穿过对接腔12的内壁面121而延伸入对接腔12的接触部35及搭接于接地端子的主体部21的搭接部36,上述接触部35是自垂直部32向前冲压出来的弹片,上述搭接部36是自平板部31后边缘延伸出的若干对弹性夹持片。所述接触部35在纵长方向上成一排排列且接触部35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接地片3的平板部31及垂直部32由位于两者两端的弯折部连接,垂直部32顶端高于平板部31。前述平板部31位于绝缘本体后壁11的后端面122前侧,所述搭接部36 (弹性夹持片)凸伸出绝缘本体I的后端面而夹持在接地端子的王体部21。弹性夹持片36从接地片3后端延伸出且由粗到细向各自中间靠拢,弹性夹持片36的末端设有勾部361,可有效固定接地端子20,从而使得接地路径更短,抗EMI效果更佳。而且,本技术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在不同的接地端子与信号端子排列时,可以调节搭接部36的位置来实现与接地端子20搭接,方便使用。所述接地片3进一步包括若干向后端延伸且凸伸出绝缘本体I的焊接片37,所述搭接部36及焊接片37均由接地片3 —体向后端水平延伸。电连接器还包括一对电源端子6,电源端子6位于对接腔12的两端,与接地端子呈垂直关系。所述遮蔽壳体4为框型结构,该遮蔽壳体4包覆于绝缘本体I外侧。综上,所述接地片3选择性地调节搭接部36的位置来调节接地端子20的位置,方便使用,且这样设置的接地路径更短,其抗EMI效果更佳。本实施方式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当然,本技术也可采用其他实施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接地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后壁及向前贯穿的对接腔,对接腔具有内壁面,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及延伸入对接腔的第一接触臂,上述导电端子包括接地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片设置在后壁,接地片包括向前穿过对接腔的内壁面而延伸入对接腔的接触部及搭接于接地端子的主体部的搭接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后壁设有贯穿对接腔的内壁面及其后端面的通槽,接地片包括设置在通槽内的平板部及自平板部弯折而贴附在内壁面的垂直部,上述接触部是自垂直部向前冲压出来的弹片,上述搭接部是自平板部后边缘延伸出的若干对弹性夹持片。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弹性夹持片从接地片后端延伸出且由粗到细向各自中间靠拢,弹性夹持片的末端设有勾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片进一步包括若干向后端延伸且凸伸出绝缘本体的焊接片,所述弹性夹持片及焊接片均由接地片一体向后端水平延伸。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端子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接地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后壁及向前贯穿的对接腔,对接腔具有内壁面,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及延伸入对接腔的第一接触臂,上述导电端子包括接地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片设置在后壁,接地片包括向前穿过对接腔的内壁面而延伸入对接腔的接触部及搭接于接地端子的主体部的搭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慧刚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