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67315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7-02 1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及第三组导电端子。该绝缘本体包括有对接段及安装段,在该对接段形成有收容腔,在该收容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水平隔板,从而将该收容腔分成数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子收容腔。每一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及竖直固定段均收容并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安装段中,其尾端均伸出该安装段的底面,而其弹性接触段则伸入至该对接段的对应的子收容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电连接器通过设置较宽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对接裕度,从而能够保证该电连接器能够与对接连接器安全对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及第三组导电端子。该绝缘本体包括有对接段及安装段,在该对接段形成有收容腔,在该收容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水平隔板,从而将该收容腔分成数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子收容腔。每一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及竖直固定段均收容并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安装段中,其尾端均伸出该安装段的底面,而其弹性接触段则伸入至该对接段的对应的子收容腔内。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通过设置较宽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对接裕度,从而能够保证该电连接器能够与对接连接器安全对接。【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传输电力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电连接器的对接准确度会直接影响到在电子设备中或电子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的准确性。更严苛地讲,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甚至必须实现无人操作下的电连接器插合和分离,而只有做到电连接器的“万无一失”的对接,才能够确保电力信号、控制信号或通信信号的准确传输。 通常为了保证电连接器的对接准确度,在设计电连接器时,需要考虑使得电连接器具有一定的对接裕度空间。例如,中国专利公告第CN100421306C号公开了一种电力连接器,该电力连接器于左、右方向并不允许存在对接间隙裕度,当对接连接器插入时,若对接连接器沿左、右方向稍有偏移,则位于该电力连接器中两列端子极有可能会因受到偏移力而相互碰触,从而导致信号传送错误。因此, 申请人:鉴于以上现有电连接器结构的缺失与不便,研究出一种新的电连接器,此类电连接器设置有较宽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对接裕度,当对接连接器以上下或左右方向偏移的状态插入时,仍能够保证二者之间达成正常的电性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设置有较宽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对接裕度,从而能够保证对接可靠性。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以及多个导电端子。该绝缘本体包括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段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段,该对接段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段的底面;在该对接段形成有一自该对接段的前表面向后延伸的收容腔,在该收容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水平隔板,该水平隔板将该收容腔分成数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子收容腔;在该安装段上形成有多个端子固定通道,这些端子固定通道贯穿该安装段的后表面与底面并向前延伸至该对接段的收容腔。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一水平固定段、自该水平固定段向前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段、一自该水平固定段折弯并向下延伸的竖直固定段、以及自该竖直固定段向下延伸的尾端;所述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及竖直固定段均收容并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安装段的端子固定通道中,其尾端均自对应的端子固定通道伸出该安装段的底面,而其弹性接触段则自对应的端子固定通道伸入至对应的子收容腔内。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实施例中,在绝缘本体的收容腔的左右侧壁上各形成有至少一个导热槽。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包括两个独立的分别朝相反的方向凸起的弹性指,其中一弹性指向上凸起从而形成朝上的接触面,而另一弹性指向下凸起从而形成有朝下的接触面。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具有两个方向相反的弹性接触面。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形成有多个尾端,且这些尾端均呈针眼状。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实施例中,设置在该收容腔内的水平隔板的数量为二,这两个水平隔板将该收容腔分成三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子收容腔;这些导电端子分成三组,分别是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及第三组导电端子;其中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伸入该绝缘本体的最上方的子收容腔内,该第二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伸入该绝缘本体的中间的子收容腔内,而该第三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伸入该绝缘本体的最下方的子收容腔内。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组导电端子、该第二组导电端子及该第三组导电端子均包括有两个结构对称的导电端子。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实施例中,这三组导电端子的结构相同,但尺寸不同。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最长,该第二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比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短,而该第三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最短。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最高,该第二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比该第一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矮,而该第三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最矮。在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实施例中,这三组导电端子的竖直固定段排列成两排,使得这三组导电端子的尾端排列成两条平行直线,而这三组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是呈层叠排布,使得这三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形成矩阵状,并且分别组装进入对应的子收容腔内。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具备上下方向的弹性变形能力,并且通过设置水平隔板能够保证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在对接时的安全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具备上下方向的对接裕度。同时,由于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弹性接触段在与对接连接器的片状插座端子对接时,并不需要完全左右对正,而且即使偏差达到一定程度,仍可以借助其自身的弹性偏移从而与对接连接器安全对接。再者,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借助导热槽的设计还可以确保电连接器在工作时具备良好的散热效果。可见,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通过设置较宽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对接裕度,当对接连接器以上下或左右方向偏移的状态插入时,仍能够保证该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正常的电性连接。【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沿竖直方向的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沿水平方向的剖面图。图6为一种能够与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相对接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在对接时,对接连接器沿上下方向存在偏差的对接状况。图8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在对接时,对接连接器沿左右方向存在偏差的对接状况。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电连接器 I绝缘本体10对接段 12前表面120安装段 14底面 140端子固定通道 142收容腔16 子收容腔 160、162、164隔板 18导热槽 19导电端子20 水平固定段22弹性接触段 24 弹性指 240、242竖直固定段 26 尾端 28第一组导电端子20’ 第二组导电端子20’’第三组导电端子20’’’ 对接连接器9子插座体 90倒角 92插座端子 94中心线 100、90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I,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I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I的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I的导电端子2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I的沿竖直方向的剖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I的沿水平方向的剖面图;图6为一种能够与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I相对接的对接连接器9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以及多个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包括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段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段,该对接段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段的底面;在该对接段形成有一自该对接段的前表面向后延伸的收容腔,在该收容腔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水平隔板,该水平隔板将该收容腔分成数个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子收容腔;在该安装段上形成有多个端子固定通道,这些端子固定通道贯穿该安装段的后表面与底面并向前延伸至该对接段的收容腔;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一水平固定段、自该水平固定段向前延伸形成的弹性接触段、一自该水平固定段折弯并向下延伸的竖直固定段、以及自该竖直固定段向下延伸的尾端;所述导电端子的水平固定段及竖直固定段均收容并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安装段的端子固定通道中,其尾端均自对应的端子固定通道伸出该安装段的底面,而其弹性接触段则自对应的端子固定通道伸入至对应的子收容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信智
申请(专利权)人: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