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141191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30 12: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与一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配合,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透光基板、一第二透光基板、一液晶层及一触控电极层,液晶层设置于第一透光基板与第二透光基板之间,触控电极层设置于第一透光基板上,并具有多个第一导电电极及多个第二导电电极,驱动方法包括:设定各第一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一共同电压与一参考电压之和;以及调整各第二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共同电压与参考电压之和,或者调整各第二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共同电压与参考电压之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与一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配合,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透光基板、一第二透光基板、一液晶层及一触控电极层,液晶层设置于第一透光基板与第二透光基板之间,触控电极层设置于第一透光基板上,并具有多个第一导电电极及多个第二导电电极,驱动方法包括:设定各第一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一共同电压与一参考电压之和;以及调整各第二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共同电压与参考电压之和,或者调整各第二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共同电压与参考电压之差。【专利说明】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及触控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使得各种信息设备不断地推陈出新,例如手机、平板电脑、超轻薄笔记本电脑、及卫星导航等。除了一般以键盘或鼠标输入或操控之外,利用触控式技术来操控信息设备是一种相当直觉且受欢迎的操控方式。其中,触控显示面板具有人性化及直觉化的输入操作接口,使得任何年龄层的使用者都可直接以手指或触控笔选取或操控信息设备。—般而言,触控显不面板是在一显不面板(例如液晶显不面板)上另设置一触控板,额外设置的触控板除了会增加面板的整体厚度及重量外,其材料成本也相对增加。因此近年来,有业者将触控功能整合至显示面板(即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中,藉此节省材料成本,并可减少面板的厚度及重量。现有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中 ,是于显示面板内设置一感测电极层。感测电极层具有多个水平感测电极及多个垂直感测电极交错设置,并分别输入不同的电压信号。通过使用者碰触触控显示面板时,可使水平感测电极及垂直感测电极分别产生一侦测信号,藉此可得知使用者碰触触控显示面板的位置。然而,由于驱动水平感测电极及垂直感测电极为不同的电压信号,因此分别具有不同的电压-穿透率曲线(V-T Curve ),使得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上,水平感测电极区域及垂直感测电极区域会产生黑白条纹交错的迭纹现象(俗称Moir6现象)。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减少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的黑白条纹交错的迭纹现象的方法,已成为当前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及触控显示装置,可减少内嵌式触控显示装置的黑白条纹交错的迭纹现象。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与一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配合,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透光基板、一第二透光基板、一液晶层及一触控电极层,第一透光基板与第二透光基板相对而设,液晶层设置于第一透光基板与第二透光基板之间,触控电极层设置于第一透光基板与液晶层之间,并具有多个第一导电电极及多个第二导电电极,该等第一导电电极与该等第二导电电极交错设置,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设定各第一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内嵌式触控显不面板的一共同电压与一参考电压之和;以及调整各第二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共同电压与参考电压之和,或者调整各第二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共同电压与参考电压之差。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一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以及一控制电路。内嵌式触控显不面板包含一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第一导电电极及多个第二导电电极,该等第一导电电极与该等第二导电电极交错设置。控制电路与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电连接,控制电路设定各第一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一共同电压与一参考电压之和,并调整各第二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共同电压与参考电压之和,或者调整各第二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共同电压与参考电压之差。承上所述,因依据本专利技术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及触控显示装置中,设定各第一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一共同电压与一参考电压之和;以及调整各第二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共同电压与参考电压之和,或者调整各第二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共同电压与参考电压之差。藉此,可使第一导电电极及第二导电电极分别对液晶分子产生的影响及效果是相同的,因此第一导电电极及第二导电电极具有相同的电压-穿透率曲线,故可减少(改善)触控显示装置的黑白条纹交错的迭纹现象。【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A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上视示意图;图1B为图1A中,直线A-A的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功能方块图;以及图3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的步骤流程图。附图标号:1: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11:第一透光基板111:第一基板112:滤光层12:第二透光基板121:第 二基板122a:第一次像素电极122b:第二次像素电极123:绝缘层124:电极层13:液晶层14:触控电极层141:第一导电电极142:第二导电电极2:触控显示装置3:控制电路A-A:直线SOl ?S03:步骤【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及触控显示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请参照图1A、图1B及图2所示,其中,图1A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I的上视示意图,图1B为图1A中,直线A-A的剖视示意图,而图2为本专利技术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2的功能方块图。其中,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I将触控电极整合于一显示面板中。于此,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I为一平面切换(in-plane switch, IPS)式触控液晶显示面板。另外,若搭配一背光模块(图未显示)发出光线穿过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I时,可成为一触控显示装置2 (图2未显示背光模块)。此外,如图2所示,触控显示装置2包括一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I及一控制电路3,而控制电路3,与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I电连接。如图1B所不,内嵌式触控显不面板I具有一第一透光基板11、一第二透光基板12、一液晶层13 (液晶分子未显示)及一触控电极层14。其中,第一透光基板11与第二透光基板12相对而设,而液晶层13设置于第一透光基板11与第二透光基板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基板11为一彩色滤光基板,并具有一第一基板111及一滤光层112。滤光层112设置于第一基板111面对第二透光基板12的一侧。于此,滤光层112可包含一红色滤光部、一绿色滤光部及一蓝色滤光部(图未显示)。第二透光基板12为一主动矩阵基板,并例如为一薄膜晶体管基板,且与第一透光基板11相对而设。如图1B所示,于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I中,第二透光基板12具有一第二基板121、一第一次像素电极122a、一第二次像素电极122b、一绝缘层123及一电极层124。第一次像素电极122a邻设于第二次像素电极122b,并分别设置于第二透光基板123之上,且位于第二透光基板12面对第一透光基板11的一侧。绝缘层123设置于第一次像素电极122a及第二次像素电极122b与电极层124之间,且电极层124设置于第二基板121上。于此,第二透光基板12的电极层124为透明电极层,并为一共通电极层(共同电压Vot为输入共通电极层)。另外,绝缘层123可隔开第一次像素电极122a及第二次像素电极122b与电极层124,避免短路。通过薄膜晶体管基板的薄膜晶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与一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配合,所述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具有一第一透光基板、一第二透光基板、一液晶层及一触控电极层,所述第一透光基板与所述第二透光基板相对而设,所述液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透光基板与所述第二透光基板之间,所述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透光基板与所述液晶层之间,并具有多个第一导电电极及多个第二导电电极,所述第一导电电极与所述第二导电电极交错设置,所述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设定各所述第一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所述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一共同电压与一参考电压之和;以及调整各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所述共同电压与所述参考电压之和,或者调整各所述第二导电电极的电压分别为所述共同电压与所述参考电压之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建民桥本和幸
申请(专利权)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