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多个侧面和多个过渡面,相邻侧面通过过渡面连接,所述侧面由上主后刀面和下主后刀面组成,所述过渡面由上副后刀面和下副后刀面组成,所述上主后刀面与下主后刀面的交线以及上副后刀面与下副后刀面的交线在同一平面内,所述上主后刀面与下主后刀面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上副后刀面与下副后刀面呈中心对称设置。该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具有结构简单、经济实用、制作精度高、切削性能好的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多个侧面和多个过渡面,相邻侧面通过过渡面连接,所述侧面由上主后刀面和下主后刀面组成,所述过渡面由上副后刀面和下副后刀面组成,所述上主后刀面与下主后刀面的交线以及上副后刀面与下副后刀面的交线在同一平面内,所述上主后刀面与下主后刀面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上副后刀面与下副后刀面呈中心对称设置。该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具有结构简单、经济实用、制作精度高、切削性能好的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专利说明】—种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
本技术涉及用于铣削的切削刀片,尤其涉及一种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
技术介绍
在面铣去屑切削加工领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随着切削技术的发展,客户对铣削刀片的性能(如精度,强度和使用寿命等)要求也越来越高。W02013029072A1公开了一种双面可转位切削刀片,包括交替连接的主切削刃和副切削刃,主切削刃到参考平面的距离逐渐减少,每个副切削刃至少在某些区域内是凸面形状,另外在后刀面中存在中间面,且王后刀面和副后刀面的中间面尺寸形状不一样。虽然这种结构增加了切削刃的数量,但是由于结构复杂,存在加工难度大、切削刀片的精度不高等问题,这就导致使用这种刀片加工出的产品的精度有所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经济实用、制作精度高、切削性能好的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多个侧面和多个过渡面,相邻侧面通过过渡面连接,所述侧面由上主后刀面和下主后刀面组成,所述过渡面由上副后刀面和下副后刀面组成 ,所述上主后刀面与下主后刀面的交线以及上副后刀面与下副后刀面的交线在同一平面内,所述上主后刀面与下主后刀面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上副后刀面与下副后刀面呈中心对称设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主后刀面和下主后刀面之间形成向内的钝角α,170° <α〈180°,上副后刀面和下副后刀面之间形成向内的钝角β,174° <β<180°。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均由定位面、前刀面以及定位面与前刀面之间的倾斜面组成,所述的前刀面高于定位面。所述上主后刀面与上表面的前刀面相交、所述下主后刀面与下表面的前刀面相交分别形成一条主切削刃,所述上副后刀面与上表面的前刀面相交、所述下副后刀面与下表面的前刀面相交分别形成一条下副切削刃。所述主切削刃由一段半径为Rl的凸圆弧刃和一段半径为R2的凹圆弧刃相切连接组成,所述副切削刃呈半径为R3的凸圆弧状,各组主切削刃与副切削刃连接形成波纹状切削刃组。所述主切削刃的切线相对于所述上主后刀面与下主后刀面的交线的夹角为Y,所述Y沿主切削刃的凸圆弧刃从0°逐渐增大,在凸圆弧刃与凹圆弧刃的交点处达到最大值,再沿凹圆弧刃逐渐减小,0°≤Y≤10°。所述副切削刃的切线相对于所述上副后刀面与下副后刀面的交线的夹角为δ,所述S自副切削刃与主切削刃的凹圆弧刃相接端至与另一主切削刃的凸圆弧刃相接端逐渐减小,O。≤δ≤15。。所述倾斜面呈三角形状,所述倾斜面相对于定位面的高度在对应的主切削刃和副切削刃的交接处达到最大值。相邻的倾斜面相交于一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其上主后刀面与下主后刀面的交线以及上副后刀面与下副后刀面的交线在同一平面内,上主后刀面与下主后刀面呈中心对称设置,上副后刀面与下副后刀面呈中心对称设置,简化了刀片的结构和形状,加工难度大大降低,成型精度大大提高,使刀片的切削性能明显提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3的A-A旋转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旋转剖视图。图中各标号表示:1、上表面;10、上副后刀面;11、下副后刀面;12、王切削刃;13、副切削刃;2、下表面;3、侧面;4、过渡面;5、定位面;6、前刀面;7、倾斜面;8、上主后刀面;9、下主后刀面。【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实施例,该铣削刀片包括上表面1、下表面2、多个侧面3和多个过渡面4,相邻侧面3通过过渡面4连接,侧面3由上主后刀面8和下主后刀面9组成,过渡面4由上副后刀面10和下副后刀面11组成,上主后刀面8与下主后刀面9的交线以及上副后刀面10与下副后刀面11的交线在同一平面内,上主后刀面8与下主后刀面9呈中心对称设置,上副后刀面10与下副后刀面11呈中心对称设置,下表面2由上表面I沿刀片厚度中心面S对称后再沿刀片中心轴C对称所得,刀片的结构和形状得到了简化,加工难度大大降低,成型精度大大提高,使刀片的切削性能明显提升。进一步地,刀片上主后刀面8和下主后刀面9之间形成向内的钝角α,170 °〈 α <180 °,上副后刀面10和下副后刀面11之间形成向内的钝角β,174° <β<180°,本实施例的优选值为,α=172°,β=176°,这使得铣削刀片为具有正后角的、上下旋转对称的结构。通常的双面槽刀片为负后角刀片,此种方案势必会降低刀片锋利程度,增加刀片的切削负载功率,而本技术的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采用正后角设计,优势在于保证切削刃高利用率的前提下,不损失刀片的切削性能,使得刀片依然保持锋刃,切削很轻快;且负角刀片通常需要在刀具上设计较大负径向倾角和负轴向倾角才能保证刀片的正常切削,而本技术的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自身就带有正后角,只需在刀具上稍稍倾斜很小的角度就能达到同等状态下负角刀片的切削效果,并增大刀片切削时的刃倾角,增大刀具的容屑空间,使得切屑排出更顺畅。进一步地,上表面I和下表面2均由定位面5、前刀面6以及定位面5与前刀面6之间的倾斜面7组成,前刀面6高于定位面5,上主后刀面8与上表面I的前刀面6相交、下主后刀面9与下表面2的前刀面6相交分别形成一条主切削刃12,上副后刀面10与上表面I的前刀面6相交、下副后刀面11与下表面2的前刀面6相交分别形成一条下副切削刃13,主切削刃12由一段半径为Rl的凸圆弧刃和一段半径为R2的凹圆弧刃相切连接组成,副切削刃13呈半径为R3的凸圆弧状,各组主切削刃12与副切削刃13连接形成波纹状切削刃组,主切削刃12的切线相对于上主后刀面8与下主后刀面9的交线的夹角为Y,Y沿主切削刃12的凸圆弧刃从0°逐渐增大,在凸圆弧刃与凹圆弧刃的交点处达到最大值,再沿凹圆弧刃逐渐减小,0° < Y <10°,副切削刃13的切线相对于上副后刀面10与下副后刀面11的交线的夹角为S,δ自副切削刃13与主切削刃12的凹圆弧刃相接端至与另一主切削刃12的凸圆弧刃相接端逐渐减小,0° ≤ δ ≤ 15°。本实施例中,Y从O。逐渐增大到10°,再减小到0°,δ从15。逐渐减小到0°。此种刃形的设计保证了主切削刃12的刃倾角一直为正值,使得刀片切削时工件是处在被拉而不是被压的状态,正的刃倾角增大了刀具的容屑空间,使得切屑排出更加顺畅,而有规律变化的刃倾角使得刀片在小切深时呈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面可转位铣削刀片,包括上表面(1)、下表面(2)、多个侧面(3)和多个过渡面(4),相邻侧面(3)通过过渡面(4)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3)由上主后刀面(8)和下主后刀面(9)组成,所述过渡面(4)由上副后刀面(10)和下副后刀面(11)组成,所述上主后刀面(8)与下主后刀面(9)的交线以及上副后刀面(10)与下副后刀面(11)的交线在同一平面内,所述上主后刀面(8)与下主后刀面(9)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上副后刀面(10)与下副后刀面(11)呈中心对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侠,刘敏,王社权,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