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交连减振器及交连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073854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3 2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灵活交连减振器及交连悬架系统,该减振器包括上吊耳、下吊耳、内筒、外筒、活塞、活塞杆、阻尼阀块、导向器和导套,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上端盖、下端盖、气囊和气囊盖,所述上端盖、内筒、外筒和下端盖构成减振器的缸筒,其中上端盖设置在外筒上端,下端盖设置在外筒的下端,在外筒的内部、还设置一个与外筒同轴安装的内筒,阻尼阀块设置在内筒的上端,连有活塞杆的活塞设置在内筒内部,在内筒的下端活塞杆的外面设置有导向器,导套设置在活塞杆和导向器之间;所述外筒的外面、上端盖和下端盖之间还设置有气囊和气囊盖;所述的上端盖上带有上连接口和下连接口两个连接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悬架上的减振器及悬架系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以根据车辆行驶工况而灵活改变交连方式的减振器及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车辆对悬架性能的需求会随行驶工况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在汽车转向时,希望悬架硬一些,以防止车身产生较大的侧倾运动,提高行驶安全性;在汽车通过不平路面时,希望悬架能尽量多地过滤掉地面的不平激励,减少传递至车身的振动,提高行驶舒适性;在维修汽车时,希望零部件拆装方便,拆卸一个零部件尽可能少地牵涉其它零部件。传统悬架在装车后结构形式一成不变,而汽车的行驶工况千变万化,以单一的悬架结构去应对多变的行驶工况,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悬架结构形式能随着行驶工况的变化而改变,就可以使悬架最大程度地满足整车的性能需求。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可灵活交连的减振器结构,并且提供了一种交连形式随行驶工况灵活变化的交连悬架系统,最大程度地解决了车辆的各种行驶工况对悬架性能需求的矛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可以随汽车行驶工况而灵活改变交连形式的减振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减振器包括上吊耳、下吊耳、内筒、外筒、活塞、活塞杆、阻尼阀块、导向器和导套,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上端盖、下端盖、气囊和气囊盖,所述上端盖、内筒、外筒和下端盖构成减振器的缸筒,其中上端盖设置在外筒上端,下端盖设置在外筒的下端,在外筒的内部、还设置一个与外筒同轴安装的内筒,阻尼阀块设置在内筒的上端,连有活塞杆的活塞设置在内筒内部,在内筒的下端活塞杆的外面设置有导向器,导套设置在活塞杆和导向器之间;所述外筒的外面、上端盖和下端盖之间还设置有气囊和气囊盖;所述的上端盖上带有上连接口和下连接口两个连接口。所述的阻尼阀块是由阀体,通过紧固螺母、垫片和紧固螺栓固定在阀体下面的阀片构成,其中阀体上设置有多个油液通孔。所述的内筒的下面带有内筒阻尼孔,外筒的中部带有外筒阻尼孔。所述的活塞和活塞杆之间通过活塞紧固螺母固定,在活塞杆和导向器之间设置有活塞杆密封圈和防尘圈,在导向器和外筒之间设置有外筒密封圈,在导向器和下端盖之间设置有导向器垫片。至少四个所述减振器通过与连接管路F和控制阀块E连接构成可灵活改变交连方式的交连悬架系统。本专利技术使用时采用四个减振器、连接管路及控制阀块,通过改变各减振器上、下连接口之间的连接方式便可以使悬架具有不同的性能,以解决不同行驶工况对悬架性能需求的矛盾。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简单可行的结构使整车的越野性能、车身姿态稳定性、行驶安全性及乘坐舒适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2.本专利技术中四支减振器的八个连接口之间交连方式的转换非常方便灵活,通过控制电磁阀(或压控阀)的档位即可实现悬架结构的改变。3.系统交连方式的转变可由驾驶员控制实现,也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车辆行驶状态信息、再由控制逻辑发出指令来实现。4.采用转阀式控制阀可以使各交连方式之间的转变过渡非常柔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即可根据行驶状况转换系统交连方式。5.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灵活交联减振器单元加工制造十分简便,可由普通双筒减振器稍作改装即可。6.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灵活交联减振器单元将气室设置在外筒周围,可以不必另外单独设置蓄能器,大大节省了安装空间,使悬架在整车上布置十分便易。7.安装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灵活交联减振器系统后,悬架可不必再设置横向稳定杆,简化了悬架系统结构,有利于整车的轻量化。8.本专利技术对控制阀的加工及安装精度要求不高,即便控制阀稍有内泄漏也不影响本系统所具有的的优越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减振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减振器应用在双轴车辆上构成的交连悬架系统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减振器应用在多轴车辆上构成的交连悬架系统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减振器应用在双轴车辆上的第一种交连方式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图4所示交连方式的液压原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减振器应用在双轴车辆上的第二种交连方式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图6所示交连方式的液压原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减振器应用在双轴车辆上的第三种交连方式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图8所示交连方式的液压原理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减振器应用在双轴车辆上的第四种交连方式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图10所示交连方式的液压原理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减振器应用在双轴车辆上的第五种交连方式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图12所示交连方式的液压原理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控制阀块液压原理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三位四通转阀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该减振器包括上吊耳13、下吊耳12、上端盖14、下端盖27、内筒20、外筒21、气囊22、气囊盖23、活塞5、活塞杆7、阻尼阀块、导向器24和导套9,所述上端盖14、外筒21和下端盖27构成减振器的缸筒,其中顶端设置有上吊耳13的上端盖14设置在外筒21上端,顶端设置有下吊耳12的下端盖27设置在外筒21的下端,在外筒21的内部、上端盖14和下端盖27之间还设置一个内筒20,阀体17和阀片18构成的阻尼阀块设置在内筒20的上端,连有活塞杆7的活塞5设置在内筒20内部,在内筒的下面活塞杆7的外面设置有导向器24,导套9设置在活塞杆7和导向器24之间;所述外筒21的外面、上端盖14和下端盖27之间还设置有、气囊22和气囊盖23;所述的上端盖14上带有上连接口1和下连接口2两个连接口。所述的阻尼阀块是由阀体17,通过紧固螺母15、垫片16和紧固螺栓19固定在阀体17下面的阀片18构成,其中阀体17上设置有多个油液通孔3。所述的内筒20的下面带有内筒阻尼孔8,外筒21的中部带有外筒阻尼孔6。所述的活塞5和活塞杆7之间通过活塞紧固螺母4固定,在活塞杆7和导向器24之间设置有活塞杆密封圈10和防尘圈11,在导向器24和外筒21之间设置有外筒密封圈25,在导向器24和下端盖27之间设置有导向器垫片26。所述阀体17上设有若干油液通孔3,阀片18将一部分通孔遮挡住,压缩行程油液可以通过全部油液通孔3,并将阀片18推开,产生较小的阻尼力;复原行程油液只能通过一部分油液通孔,产生较大的阻尼力。外筒21中间开有外筒阻尼孔6,内筒20底部开有内筒阻尼孔8,内筒20将阀体17推至上端盖14顶部,外筒21与上端盖14、下端盖27螺纹连接。外筒阻尼孔6对悬架系统的垂向阻尼贡献不大,但是可以产生很大的侧倾角阻尼,防止车身过度侧倾。设置内筒阻尼孔8主要是为了避免垂向阻尼全部由阻尼阀块产生,以致无杆腔补油不畅引发空程。上端盖14、下端盖27的外露端将气囊22和气囊盖23紧紧压在外筒21周围,气囊22内充有少量惰性气体。在车辆做垂向运动时,气囊22与普通双筒减振器储油腔上方气体的作用一样;在车辆侧倾时,气囊22却可以产生比普通双筒减振器储油腔上方气体大得多的弹簧力,以防止车身过度侧倾。外筒阻尼孔6由外向内冲压而成,以防止气囊22被孔口边缘划破。此种结构减振器可由普通双筒减振器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灵活交连减振器及交连悬架系统,该减振器包括上吊耳、下吊耳、内筒、外筒、活塞、活塞杆、阻尼阀块、导向器和导套,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上端盖、下端盖、气囊和气囊盖,所述上端盖、内筒、外筒和下端盖构成减振器的缸筒,其中上端盖设置在外筒上端,下端盖设置在外筒的下端,在外筒的内部、还设置一个与外筒同轴安装的内筒,阻尼阀块设置在内筒的上端,连有活塞杆的活塞设置在内筒内部,在内筒的下端活塞杆的外面设置有导向器,导套设置在活塞杆和导向器之间;所述外筒的外面、上端盖和下端盖之间还设置有气囊和气囊盖;所述的上端盖上带有上连接口和下连接口两个连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灵活交连减振器及交连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尼阀块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孔辉杨业海郭耀华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