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融合性饲料霉菌毒素吸附剂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722193 阅读:3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2 15:12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高效融合性饲料霉菌毒素吸附剂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效融合性饲料霉菌毒素吸附剂的组成和重量百分比为复合纳米改性超纯蒙脱石6-80%、酵母细胞壁提取物10-20%、PVPP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5-15%和复合免疫多糖2.5-5%;所述的酵母细胞壁提取物为甘露寡糖和ß-葡聚糖,所述的复合免疫多糖为淫羊藿多糖和黄芪多糖,其使用方法是在饲料原料或配合饲料中的添加量为饲料重量的0.1-0.5%。本发明专利技术阻止了因饲料霉菌毒素污染而引起的动物生产性能下降、免疫力降低、对各类疾病或疫病的敏感性增高、饲料报酬下降问题发生,避免霉菌毒素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饲料霉菌毒素吸附剂,特别是公开,属于饲料添加剂领域。该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可有效去除饲料中的各类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B1(Aflatc)Xin B1,AFB1X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T-2毒素(T-2 Toxin)、赭曲霉毒素A (Ochratoxin A,0ΤΑ)和烟曲霉毒素B1 (Fumonisins B1, FB1),消除因饲料霉菌毒素污染而引起的动物生产性能下降、免疫力降低、对各类疾病或疫病的敏感性增高、饲料报酬下降,以及霉菌毒素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提高畜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畜禽产品的安全水平。
技术介绍
饲料霉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据估计全球25%的谷物产量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在高温高湿地区污染更甚。食入霉菌毒素污染的动物饲料的直接后果是:采食量降低、拒绝采食、饲料转化率低、体增重降低、疾病发生率增加(由于免疫抑制)以及繁殖能力降低(Fink-Gremmels 和 Malekinejad, 2007; Morgavi 和 Riley, 2007; Pestka, 2007; Voss和Haschek,2007),这些都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而且霉菌毒素还可通过畜禽产品残留危害人类健康。Wang等(2003)检测了配合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烟曲霉毒素(Fumonisins)、赫曲霉毒素A (Ochratoxin A, OTA)、T-2毒素、呕吐毒素(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水平,90%以上的样品中发现含有以上所有的六种霉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T-2毒素、ZEN和DON的阳性率高达100%,烟曲霉毒素和OTA的阳性率分别为92%和94%。2003年末至2004年秋,我国因大量使用发霉玉米,畜牧业损失达500亿元以上;美国农业技术委员会(2003)公布的数据表明,霉菌毒素造成的损失达14.4亿美元,其中黄曲霉毒素造成的损失达2.25亿美元,呕吐毒素(DON)造成的损失达1800万美元。目前已知饲料毒素污染频率、水平较高,对畜牧业危害严重的主要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 AFB1)'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DON)、T-2毒素(T-2 Toxin)、赫曲霉毒素(Ochratoxin)和烟曲霉毒素(Fumonisins)。为了使饲料的霉菌毒素污染水平及危害降至最低程度,现实的做法是: 1、控制好原料质量:把握好原料质量关,防止饲料原料如玉米、豆柏、麸皮等在生产前就已霉变; 2、严控饲料的加工过程:特别是控制好饲料的水分及高温制粒后的降温过程,防止因饲料水分过高或冷却降温不够导致霉变; 3、贮藏和运输过程的管理:防止饲料因潮湿、高温、包装破损、昼夜稳产太大、通风不良、雨淋等因素而发生霉变; 4、饲料防霉剂的选择和使用,防止饲料在生产、流通及贮存过程中霉变的发生。现实条件下即时采取了以上措施,但亦不可避免的会使各种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因为有些饲料原料在田间就已受到霉菌毒素污染,有些在收获后的贮存过程中由于各种风险因子的存在而受到污染。添加饲料防霉剂和提高饲料管理水平并不能完全杜绝霉菌毒素的污染问题,事实是霉菌毒素污染问题依然严重。那么对于已经发生霉变而污染霉菌毒素的饲料,采用常规的管理措施及其饲料防霉剂已为时已晚,采用其他方法对污染饲料进行脱毒处理是唯一可行的降低损失的方法。饲料霉菌毒素的脱毒主要有物理脱毒、化学脱毒、生物脱毒和吸附剂吸附脱毒4种类型。物理脱毒、化学脱毒因操作繁杂、成本高昂、自身脱毒技术缺陷、以及化学品残留等问题无法在生产实践中有效使用;生物脱毒为一种新型的霉菌毒素脱毒方式,主要有酶解法和微生物发酵法。酶解法主要是选用某些酶,利用其降解或破坏毒索。但此类方法由于霉菌毒素种类较多,要求酶系复杂完整。另外由于酶不耐热而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容易失活,并且成本较高,也难以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使用。采用微生物发酵来去除霉菌毒素有许多报道,如将AFB1发酵转化为其它的产物,但这种转化通常是缓慢的,而且是不完全的,并且转化产物的安全性尚无定论,能否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作用还需作系统完善的研究。吸附剂脱毒法主要是通过在饲料或谷物中添加各种吸附剂,降低或消除霉菌毒素在胃肠道的吸收,即在饲料中添加可以吸附霉菌毒素的物质,使毒素在经过动物肠道时不被动物所吸收,直接排出动物体外。这是目前饲料市场上较为成熟且较可行的一种霉菌毒素脱毒方法。常见的用于霉菌毒素吸附剂的物质主要有硅铝酸盐类(沸石、蒙脱石、硅藻土、高岭土等)、活性炭、酵母细胞壁提取物(主要为甘露寡糖和β_葡聚糖)、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P)等,其吸附特征包括总电荷量、电荷的分布、孔径的大小和比表面积。同样,被吸附毒素分子的极性、分子大小、结构、电荷分布等特征在吸附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霉菌毒素结构的多样性、特异性和单一、常规吸附剂物质的局限性,任何单一、常规的吸附剂物质均不能有效解决多种霉菌毒素的污染及危害问题。因此,通过对吸附剂物质的改性处理,以及结合不同吸附剂的融合技术是高效、广谱和特异性去除霉菌毒素的一个很好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高效融合性饲料霉菌毒素吸附剂,目的是消除饲料霉菌毒素污染而引起的动物生产性能下降、免疫力降低、对各类疾病或疫病的敏感性增高、饲料报酬下降,以及霉菌毒素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提高畜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畜禽产品的安全水平。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其组成和重量百分比为复合纳米改性超纯蒙脱石(蒙脱石含量> 95%) 60-80%、酵母细胞壁提取物(甘露寡糖和β_葡聚糖)10-20%、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P) 5-15%和复合免疫多糖(淫羊藿多糖和黄芪多糖)2.5-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复合纳米改性超纯蒙脱石采用复合三重改性工艺,按改性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钠化改性、酸活化改性和有机改性,其制备步骤具体为: 1.1步骤I—钠化改性处理: 蒙脱石的钠化改性采用5%焦磷酸钠溶液。按焦磷酸钠溶液与蒙脱石矿浆的质量比为1:1,即焦磷酸钠和蒙脱石矿浆的质量比为5:100进行混合处理。配制60%浓度的蒙脱石矿浆,在常压、65-70°C和230-300rpm搅拌条件下不断注入焦磷酸钠改性剂,搅拌1.5_2h。然后将钠化改性蒙脱石在IOOOOrpm下高速离心lOmin,中间过程不断加入流动水进行洗涤处理,去除最下层IOcm左右,经烘干和研磨过300目筛包装,其为钠化改性蒙脱石,为下一步开展酸活化改性备用。1.2步骤2—酸活化改性处理: 将1.1得到的钠化改性蒙脱石配制为40%的蒙脱石矿浆,酸活化改性剂由lmol/1盐酸和硫酸按1:1体积比配制为混合酸溶液配制而成。在蒙脱石矿浆不断搅拌条件下按蒙脱石矿浆15%的比例将混合酸活化改性剂注入其中,搅拌浸泡2h,然后高速离心进一步分离剔除最底层粒度较细的碎屑矿物,将所得的蒙脱石矿浆进行烘干、打散解聚和磨碎过500目筛包装备用,其为酸活化改性蒙脱石。1.3步骤3—有机改性处理: 有机蒙脱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融合性饲料霉菌毒素吸附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效融合性饲料霉菌毒素吸附剂的组成和重量百分比为复合纳米改性超纯蒙脱石6‑80%、酵母细胞壁提取物10‑20%、PVPP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5‑15%和复合免疫多糖2.5‑5%;所述的酵母细胞壁提取物为甘露寡糖和ß‑葡聚糖,所述的复合免疫多糖为淫羊藿多糖和黄芪多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东陈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维同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