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防渗排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新型防渗排水装置领域,包括垂直排水管、水平排水管、弯头排水管、内防渗管、外防渗管,所述弯头排水管包括弯管,所述弯管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套管,所述内防渗管包括第一内半环、第二内半环,所述第一内半环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当完成垂直排水管、水平排水管、弯头排水管三者的连接后,将第一内半环平稳的放置于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的连接处,并使第一密封层与垂直排水管的外壁相互接触贴合,通过第一密封层的设置,用于避免第一内半环对垂直排水管造成磨损,同时也能够提高第一内半环与垂直排水管连接的密封性。封性。封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防渗排水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防渗排水设备
,具体涉及新型防渗排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代建筑中给排水管的设计安装是十分重要的,在施工过程中,会在浇筑混凝土时给排水管经过的位置预留安装管道的孔洞,以便在后期安装给排管,给排水管安装后需要再对管道与墙体或楼板层间的接触孔隙间浇灌水泥砂浆,防止排水管发生渗漏。
[0003]在建筑的排水系统中,经常需要将弯头排水管与给排水管进行连接使用,现有的防渗排水装置,大多数都不能对弯头排水管与给排水管的连接处进行防渗保护,进而存在渗水的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新型防渗排水装置,具有当将第一内半环平稳的放置于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的连接处后,将第二内半环同样平稳的放置于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的连接处,并直至第二密封层与连接套管的外壁相互接触贴合,进而用于对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连接处的防渗保护,通过第二密封层的设置,用于避免第二内半环对连接套管造成磨损,同时也能够提高第二内半环与连接套管连接的密封性的特点。
[0005]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新型防渗排水装置,包括垂直排水管、水平排水管、弯头排水管、内防渗管、外防渗管,所述弯头排水管包括弯管,所述弯管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套管,所述内防渗管包括第一内半环、第二内半环,所述第一内半环的内圈连接有第一密封层,所述第二内半环的内圈连接有第二密封层,所述第一内半环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内半环的内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槽,所述外防渗管包括第一外半环、第二外半环,所述第一外半环的外壁对称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圈设置有螺栓。
[0006]其中,所述垂直排水管外圈的直径与水平排水管外圈的直径相同,所述垂直排水管不与弯头排水管相连接的自由端与外接给排水管相连接,所述水平排水管不与弯头排水管相连接的自由端与外接给排水管相连接,所述连接套管内圈的直径与垂直排水管外圈的直径相匹配,所述弯管为90
°
弯管,所述连接套管与弯管为一体成型结构设置;通过连接套管的设置,用于分别与垂直排水管、水平排水管进行连接,通过弯头排水管的设置,能够在给排水管道改变方向时便于管道的安装连接。
[0007]其中,所述第一内半环的俯视横截面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内半环的内圈连接有第二密封层,所述第一密封层为弧形结构的橡胶层,所述第一密封层的尺寸与垂直排水管的尺寸相匹配;当完成垂直排水管、水平排水管、弯头排水管三者的连接后,将第一内半环平稳的放置于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的连接处,并使第一密封层与垂直排水管的外壁相互接触贴合,通过第一密封层的设置,用于避免第一内半环对垂直排水管造成磨损,同时也能够提高第一内半环与垂直排水管连接的密封性。
[0008]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均为长方形结构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均每两块为一组共同使用,同一组的两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均对称设置;通过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的设置,用于分别与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槽进行连接,进而实现第一内半环与第二内半环的连接。
[0009]其中,所述第二内半环的俯视横截面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内半环的内圈连接有第一密封层,所述第二内半环的尺寸与第一内半环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二密封层为弧形结构的橡胶层,所述第二密封层的尺寸与连接套管的尺寸相匹配;当将第一内半环平稳的放置于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的连接处后,将第二内半环同样平稳的放置于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的连接处,并直至第二密封层与连接套管的外壁相互接触贴合,进而用于对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连接处的防渗保护,通过第二密封层的设置,用于避免第二内半环对连接套管造成磨损,同时也能够提高第二内半环与连接套管连接的密封性。
[0010]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尺寸与第一连接块的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尺寸与第二连接块的尺寸相匹配,所述第一连接槽与第二连接槽均每两个为一组共同使用,同一组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槽均对称设置;通过第一连接槽与第二连接槽的设置,用于第一连接块与第二连接块的插入,进而用于第一内半环与第二内半环的连接。
[0011]其中,所述第一外半环的俯视横截面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外半环内圈的尺寸与第一内半环外圈的尺寸相匹配;当完成第一内半环与第二内半环的连接后,将第一外半环平稳的放置于第一内半环与第二内半环的连接处,然后将第一外半环与第二外半环进行连接。
[0012]其中,所述第二外半环的尺寸与第一外半环的尺寸相同,所述第二外半环的外壁对称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侧开设有螺孔;当第二外半环与第一外半环均平稳的放置于第一内半环与第二内半环的连接处后,使用螺栓将第二外半环与第一外半环进行连接,进而实现对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连接处进一步的防渗保护。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完成垂直排水管、水平排水管、弯头排水管三者的连接后,将第一内半环平稳的放置于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的连接处,并使第一密封层与垂直排水管的外壁相互接触贴合,通过第一密封层的设置,用于避免第一内半环对垂直排水管造成磨损,同时也能够提高第一内半环与垂直排水管连接的密封性,当将第一内半环平稳的放置于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的连接处后,将第二内半环同样平稳的放置于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的连接处,并直至第二密封层与连接套管的外壁相互接触贴合,进而用于对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连接处的防渗保护,通过第二密封层的设置,用于避免第二内半环对连接套管造成磨损,同时也能够提高第二内半环与连接套管连接的密封性,当第二外半环与第一外半环均平稳的放置于第一内半环与第二内半环的连接处后,使用螺栓将第二外半环与第一外半环进行连接,进而实现对垂直排水管与弯头排水管连接处进一步的防渗保护。
[0014]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中内防渗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中弯头排水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内半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中内防渗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中第二内半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垂直排水管;2、水平排水管;3、弯头排水管;31、弯管;32、连接套管;4、内防渗管;41、第一内半环;42、第一密封层;43、第二密封层;44、第一连接块;45、第二连接块;46、第二内半环;47、第一连接槽;48、第二连接槽;5、外防渗管;51、第一外半环;52、第二外半环;53、固定块;54、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请参阅图1-图6,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新型防渗排水装置,包括垂直排水管1、水平排水管2、弯头排水管3、内防渗管4、外防渗管5,所述弯头排水管3包括弯管31,所述弯管31的两端均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新型防渗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排水管(1)、水平排水管(2)、弯头排水管(3)、内防渗管(4)、外防渗管(5),所述弯头排水管(3)包括弯管(31),所述弯管(31)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套管(32),所述内防渗管(4)包括第一内半环(41)、第二内半环(46),所述第一内半环(41)的内圈连接有第一密封层(42),所述第二内半环(46)的内圈连接有第二密封层(43),所述第一内半环(4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块(44)、第二连接块(45),所述第二内半环(46)的内侧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槽(47)、第二连接槽(48),所述外防渗管(5)包括第一外半环(51)、第二外半环(52),所述第一外半环(51)的外壁对称连接有固定块(53),所述固定块(53)的内圈设置有螺栓(5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防渗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排水管(1)外圈的直径与水平排水管(2)外圈的直径相同,所述垂直排水管(1)不与弯头排水管(3)相连接的自由端与外接给排水管相连接,所述水平排水管(2)不与弯头排水管(3)相连接的自由端与外接给排水管相连接,所述连接套管(32)内圈的直径与垂直排水管(1)外圈的直径相匹配,所述弯管(31)为90
°
弯管,所述连接套管(32)与弯管(31)为一体成型结构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防渗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半环(41)的俯视横截面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内半环(41)的内圈连接有第二密封层(43),所述第一密封层(42)为弧形结构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志江,杨宏涛,
申请(专利权)人:杨宏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