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晶体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11286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人工晶体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人工晶体及其制造方法,包括人工晶体光学部和支撑襻;两支撑襻分别连接于人工晶体光学部的相对两侧;人工晶体光学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以及连接于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之间的圆周面,人工晶体光学部设有贯穿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的出液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人工晶体在植入人眼晶状体囊袋后,术中残留在囊袋内的灌注液、粘弹剂及晶体皮质通过人工晶体光学部的出液孔流入前房,经眼球自身液体循环通路流出眼外,减少白内障手术后继发性青光眼和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确保手术效果;在发生睫状环阻滞时,利用激光点开后囊膜,玻璃体腔通过出液孔与前房贯通,有效解除睫状环阻滞,降低治疗难度。降低治疗难度。降低治疗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工晶体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人工晶体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人工晶体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白内障手术方法一般是在摘除患者混浊的晶体,并在同一部位植入透明的人工晶体,现有的人工晶体通常是由一个圆形的光学部和周边的支撑襻组成。
[0003]但是,由于现有的人工晶体的光学部均为实心结构,在白内障手术后,由于光学部与人眼晶状体囊袋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术中残留在囊袋内的灌注液、粘弹剂及晶体皮质不能进入前房,无法通过眼球自身的液体循环通路流出眼外,容易引发术后高眼压和后发性白内障,影响了术后效果。同时,手术伴有的睫状体水肿可能会导致人工晶体光学部与睫状环相接触,并形成睫状环阻滞;植入传统人工晶体后,睫状环阻滞的治疗难度较大,导致患者视力严重下降,且治疗费用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晶体,以解决现有的人工晶体在术后患者容易出现术后高眼压、后发性白内障,以及后续睫状环阻滞的治疗难度大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人工晶体,包括人工晶体光学部和两支撑襻;两个支撑襻分别连接于人工晶体光学部的相对两侧,并与该人工晶体光学部呈中心对称分布;人工晶体光学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以及连接于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之间的圆周面;同时,人工晶体光学部设有贯穿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的出液孔。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人工晶体光学部结构做出改进,在其上开设出液孔,在人工晶体光学部与人眼晶状体囊袋结合后,术中残留在囊袋内的灌注液、粘弹剂及晶体皮质能够通过出液孔流入前房内,并通过眼球自身的液体循环通路流出眼外,避免术后高眼压、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确保手术效果;另外,在发生睫状环阻滞时,可以直接利用激光点开后囊膜,可以解除睫状环阻滞,进而降低了治疗难度,节省大部分医疗费用。
[0007]进一步的,上述出液孔设置在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靠近圆周面的外边缘。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出液孔设置在靠近侧部圆周面的位置,便于囊袋内的灌注液、粘弹剂及晶体皮质能够通过眼球液体循环通路流出眼外,便于上述液体和皮质的流出。
[0009]进一步的,上述出液孔呈圆弧形,出液孔靠近圆周面的内壁面与圆周面的距离恒定。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靠近圆周面的出液孔设计为圆弧形,使得其更贴合人工晶体光学部的外边缘,并且能够延长出液孔的长度,提高液体循环效率。
[0011]进一步的,上述出液孔靠近圆周面的内壁面与圆周面的距离为0.1

1mm。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出液孔与圆周面处于最优距离,进一步延长出液孔的整体长度、增加出液面积。
[0013]进一步的,上述圆弧形的出液孔所对应的圆心角的角度范围是90度至150度。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增加出液孔的整体长度和出液面积的同时,不会影响到人工晶体光学部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0015]进一步的,出液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当出液孔的数量为两个时,该两个出液孔一一对应开设于人工晶体光学部的相对两侧,并关于第一外表面或第二外表面的其中一个中线相对称。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增加出液孔的数量能够进一步利于囊袋内的灌注液、粘弹剂及晶体皮质等物的排出,确保手术效率。
[0017]进一步的,出液孔内设有滤网,滤网的层数为至少一层,滤网的孔径不小于水分子直径;当滤网的层数为多层时,多层滤网中的一层邻近第一外表面设置,多层滤网中的另一层邻近第二外表面设置。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滤网即不影响引流玻璃体腔内液体,又可以防止玻璃体从出液孔处疝出,并且可以将滤网设计为多层,进一步提高过滤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晶体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人工晶体聚合物粗胚;车削人工晶体聚合物粗胚,制造出两个光学面;钻铣具有两个光学面的人工晶体聚合物粗胚,成型人工晶体光学部和两支撑襻,人工晶体光学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以及连接于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之间的圆周面;激光切割人工晶体光学部,形成贯穿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的出液孔;对激光切割后的人工晶体进行抛光处理。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加工过程中对人工晶体光学部进行出液孔的开设,使得成品的人工晶体在与人眼晶状体囊袋结合后,能够及时排出术中残留在囊袋内的灌注液、粘弹剂及晶体皮质,避免术后高眼压及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确保手术效果;另外,在发生睫状环阻滞时,可以直接利用激光点开后囊膜,达到解除睫状环阻滞的效果,进而降低了治疗难度。
[0021]进一步的,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对抛光处理后的人工晶体通过除尘设备进行除尘处理后,送入无尘室进行功能检测。
[00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除尘设备对人工晶体进行除尘,从而除去人工晶体表面的杂质后再进行功能检测,确保产品良率。
[0023]进一步的,除尘处理步骤包括:对第一外表面进行除尘清洗后,再对第二外表面进行除尘清洗;在第二外表面清洗后,对第二外表面进行烘干,然后再对第一外表面进行烘干。
[00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人工晶体的两个表面分别进行清洗和烘干,区别于传统的两个表面同时搅拌清洗的方式,不仅除尘效果更好,而且不会损伤人工晶体结构。
[0025]进一步的,上述除尘设备包括壳体、第一上带传送装置、第一下带传送装置、第一翻转输送装置、除尘喷洒装置、第二上带传送装置、第二下带传送装置、第二翻转输送装置以及烘干装置;其中,壳体内设有隔板,将壳体内腔分隔成除尘腔室和烘干腔室,壳体背离
烘干腔室一侧的侧壁设有进料口,隔板设有第一出料口,壳体背离除尘腔室一侧的侧壁设有第二出料口;第一上带传送装置、第一翻转输送装置、第一下带传送装置和除尘喷洒装置安装在除尘腔室内,第一上带传送装置的进料端与进料口相邻,第一翻转输送装置安装在第一上带传送装置的出料端,第一下带传送装置位于第一上带传送装置斜下方,第一下带传送装置的进料端与第一翻转输送装置相邻;第二上带传送装置、第二翻转输送装置、第二下带传送装置以及烘干装置安装在烘干腔室内,第二上带传送装置的进料端与第一下带传送装置的出料端相邻,第二翻转输送装置与第二上带传送装置的出料端相邻,第二下带传送装置位于第二翻转输送装置下方,第二带传送装置的进料端与第二翻转输送装置相邻,第二带传送装置的出料端与第二出料口相邻,烘干装置位于第一上带传送装置和第二带传送装置上方;其中,第一翻转输送装置用于承接第一上带传送装置出料端的人工晶体,并将人工晶体翻转后输送至第一下带传送装置,除尘喷洒装置用于对第一上带传送装置和第一下带传送装置喷洒除尘剂;第二上带传送装置承接第一下带传送装置出料端的人工晶体,第二转运翻转装置用于承接第二上带传送装置出料端的人工晶体,并将人工晶体翻转后输送至第二下带传送装置,烘干装置用于对第二上带传送装置和第二下带传送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人工晶体光学部(100)和两支撑襻(200);两个所述支撑襻(200)分别连接于所述人工晶体光学部(100)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人工晶体光学部(100)呈中心对称分布;所述人工晶体光学部(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外表面(110)和第二外表面(120)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外表面(110)和所述第二外表面(120)之间的圆周面(130),所述人工晶体光学部(100)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外表面(110)和所述第二外表面(120)的出液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外表面(110)和所述第二外表面(120)靠近所述圆周面(130)的外边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孔呈圆弧形,所述出液孔靠近所述圆周面(130)的内壁面与所述圆周面(130)的距离恒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孔靠近所述圆周面(130)的内壁面与所述圆周面(130)的距离范围为0.1

1mm。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圆弧形的所述出液孔所对应的圆心角的角度范围是90度至150度。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意一项所述的人工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当所述出液孔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所述出液孔一一对应开设于所述人工晶体光学部(100)的相对两侧,并关于所述第一外表面(110)或所述第二外表面(1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卿国平接英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