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检验科用检验试管,包括试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本体顶端设置有圆口,所述圆口内部开设有槽孔,所述槽孔与所述试管本体内部连通,所述试管本体表面套接有套环,所述圆口顶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右侧与所述套环右侧之间,所述盖板顶端设置有扭动模块,所述扭动模块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用于阻止灰尘进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橡皮塞可以将槽孔堵住,防止试管内部进入灰尘,省去使用试管时需要清洗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升降塞阀装置相较于传统的手动按动塞子塞住试管管口,可以均匀用力塞住管口,同时方便取出;在试管损坏后,试管顶端的装置可以被另一个好的试管使用,可以节约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验科用检验试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试管,具体为一种检验科用检验试管。
技术介绍
试管,化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用作于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试管分普通试管、具支试管、离心试管等多种。一般的平口试管没有盖子,试管长时间放置内部会积累灰尘,再次使用时需要用水清洗,然后再擦拭干净,步骤比较繁杂,导致工作效率低,而且一些带塞子的试管需要用手按动,如果不用力会导致塞子容易脱落,太用力导致塞子不易取出,过于用力导致试管损坏,并且带有一些盖子的试管在试管损坏后,与试管一体的盖子也无法使用,导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检验科用检验试管。本技术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克服以上技术问题,具体为:一种检验科用检验试管,包括试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本体顶端设置有圆口,所述圆口内部开设有槽孔,所述槽孔与所述试管本体内部连通,所述试管本体表面套接有套环,所述圆口顶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右侧与所述套环右侧之间设置有卡扣装置,所述盖板顶端设置有扭动模块,所述扭动模块与所述盖板之间设置有用于阻止灰尘进入所述试管本体内部的升降塞阀装置。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扣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盖板右侧的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上转动设置有第一铰接杆,所述第一铰接杆底端一侧固定有第一卡块,所述套环右侧表面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卡块相配合,所述第一卡槽一侧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卡块的弹力组件。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力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卡槽内壁上的第一内槽,所述第一内槽内部设置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一卡块表面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二卡块相配合,所述第二卡块底端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表面套接有弹簧,所述第一内槽内壁开设有滑孔,且所述滑杆插设于所述滑孔内部,所述滑杆于所述第一内槽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环。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塞阀装置包括开设于所述盖板内部的第二内槽,所述第二内槽内部设置有橡皮塞,所述橡皮塞表面开设有螺纹槽,所述扭动模块底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且所述螺纹杆与所述螺纹槽之间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内槽内壁均开设有两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部滑动套合有滑块,所述滑块一侧与所述橡皮塞一侧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套环左侧固定有第二铰接轴,所述盖板左侧固定有第三铰接轴,所述第三铰接轴与所述第二铰接轴之间连接有第二铰接杆,且所述第二铰接杆两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三铰接轴和所述第二铰接轴上。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盖板顶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扭动模块表面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与所述限位块相配合。采用以上结构后,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具备以下优点:通过橡皮塞可以将槽孔堵住,防止试管内部进入灰尘,省去使用试管时需要清洗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升降塞阀装置相较于传统的手动按动塞子塞住试管管口,可以均匀用力塞住管口,同时方便取出;在试管损坏后,试管顶端的装置可以被另一个好的试管使用,可以节约资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盖板和扭动模块三维图。图中:1、试管本体;2、圆口;3、套环;4、盖板;5、扭动模块;6、槽孔;7、第一铰接轴;8、第一铰接杆;9、第一卡块;10、第一卡槽;11、第一内槽;12、第二卡块;13、第二卡槽;14、滑杆;15、弹簧;16、滑孔;17、第二内槽;18、橡皮塞;19、螺纹槽;20、螺纹杆;21、第一滑槽;22、滑块;23、第二铰接轴;24、第三铰接轴;25、第二铰接杆;26、限位块;27、第二滑槽;28、拉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另外,本技术中的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检验科用检验试管,包括试管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本体1顶端设置有圆口2,所述圆口2内部开设有槽孔6,所述槽孔6与所述试管本体1内部连通,所述试管本体1表面套接有套环3,所述圆口2顶端设置有盖板4,所述盖板4右侧与所述套环3右侧之间设置有卡扣装置,所述盖板4顶端设置有扭动模块5,所述扭动模块5与所述盖板4之间设置有用于阻止灰尘进入所述试管本体1内部的升降塞阀装置;首先将套环3从试管本体1底端处套上,由于槽孔6原因,套环3向上滑动到一定位置便被挡住,然后通过将盖板4左侧与套环3左侧连接起来,再由卡扣组件将套环3右侧和盖板4右侧连接起来,套环3和盖板4在试管本体1上便不会脱落,同时在通过转动扭动模块5来控制升降塞阀装置时,升降塞阀装置促使扭动模块5作用的力道均匀,不易损坏试管,且有效的将试管管口堵住,防止灰尘进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扣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盖板4右侧的第一铰接轴7,所述第一铰接轴7上转动设置有第一铰接杆8,所述第一铰接杆8底端一侧固定有第一卡块9,所述套环3右侧表面开设有第一卡槽10,所述第一卡槽10与所述第一卡块9相配合,所述第一卡槽10一侧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卡块9的弹力组件;首先转动第一铰接杆8,然后将固定在第一铰接杆8上第一卡块9卡入到第一卡槽10的内部,这样就会形成简单的卡扣,最后再由弹力组件对第一卡块9进行固定,使第一卡块9不会从第一卡槽10内部脱落。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力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卡槽10内壁上的第一内槽11,所述第一内槽11内部设置有第二卡块12,所述第一卡块9表面开设有第二卡槽13,所述第二卡槽13与所述第二卡块12相配合,所述第二卡块12底端固定连接有滑杆14,所述滑杆14表面套接有弹簧15,所述第一内槽11内壁开设有滑孔16,且所述滑杆14插设于所述滑孔16内部,所述滑杆14于所述第一内槽11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环28;首先拉动拉环28,通过滑杆14拖动第二卡块12,使第一卡块9可以顺利卡入到第一卡槽10内部中,然后再松开拉环28,弹簧15收缩过后进行复位弹开,抵着第二卡块12卡入到第二卡槽13中,使第一卡块9无法左右晃动。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塞阀装置包括开设于所述盖板4内部的第二内槽17,所述第二内槽17内部设置有橡皮塞18,所述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检验科用检验试管,包括试管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本体(1)顶端设置有圆口(2),所述圆口(2)内部开设有槽孔(6),所述槽孔(6)与所述试管本体(1)内部连通,所述试管本体(1)表面套接有套环(3),所述圆口(2)顶端设置有盖板(4),所述盖板(4)右侧与所述套环(3)右侧之间设置有卡扣装置,所述盖板(4)顶端设置有扭动模块(5),所述扭动模块(5)与所述盖板(4)之间设置有用于阻止灰尘进入所述试管本体(1)内部的升降塞阀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验科用检验试管,包括试管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本体(1)顶端设置有圆口(2),所述圆口(2)内部开设有槽孔(6),所述槽孔(6)与所述试管本体(1)内部连通,所述试管本体(1)表面套接有套环(3),所述圆口(2)顶端设置有盖板(4),所述盖板(4)右侧与所述套环(3)右侧之间设置有卡扣装置,所述盖板(4)顶端设置有扭动模块(5),所述扭动模块(5)与所述盖板(4)之间设置有用于阻止灰尘进入所述试管本体(1)内部的升降塞阀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验科用检验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盖板(4)右侧的第一铰接轴(7),所述第一铰接轴(7)上转动设置有第一铰接杆(8),所述第一铰接杆(8)底端一侧固定有第一卡块(9),所述套环(3)右侧表面开设有第一卡槽(10),所述第一卡槽(10)与所述第一卡块(9)相配合,所述第一卡槽(10)一侧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卡块(9)的弹力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检验科用检验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卡槽(10)内壁上的第一内槽(11),所述第一内槽(11)内部设置有第二卡块(12),所述第一卡块(9)表面开设有第二卡槽(13),所述第二卡槽(13)与所述第二卡块(12)相配合,所述第二卡块(12)底端固定连接有滑杆(14),所述滑杆(14)表面套接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瑞琴,
申请(专利权)人:李瑞琴,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