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8362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7:02
一种线束,具有连接器(22)和覆盖连接器(22)的盖构件(24)。盖构件(24)紧固到连接器(22)的连接器外壳(40)。在连接器外壳(40)的导体安装部(43)利用固定构件(33)固定有可挠性导体(61)。盖构件(24)从顶端开始依次具有:连接器接合部(51),其利用紧固带(31)紧固到连接器外壳(40)的盖安装部(42);以及包覆部(52),其覆盖固定构件(33)。另外,盖构件(24)具有在连接器接合部(51)与包覆部(52)之间朝向内侧突出的肋(56)。

Wire har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线束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
技术介绍
以往,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车等车辆具备将例如电池和逆变器电连接的线束。该线束例如在车辆的地板下面等布线。线束具备多条电线及覆盖多条电线的管。在管的端部安装有防水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114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的防水盖被较高的载荷拉拽的情况下,有可能防水盖脱离。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构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行盖构件的防脱的线束。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解决上述课题的线束具备:筒形状的连接器外壳;筒形状的可挠性导体;固定构件,其将所述可挠性导体固定于所述连接器外壳的端部;以及盖构件,其覆盖所述连接器外壳及所述可挠性导体,所述盖构件利用固定带紧固到所述连接器外壳,所述固定带配设于所述盖构件的顶端部外周面,所述盖构件具有:连接器接合部,其利用所述固定带紧固到所述连接器外壳;包覆部,其覆盖所述固定构件;以及肋,其在所述连接器接合部与所述包覆部之间朝向内侧突出。根据此结构,在盖构件被较高的载荷拉拽时,盖构件的肋抵接于将可挠性导体紧固的固定构件。通过该肋的抵接可限制盖构件的移动,防止盖构件脱离。在上述的线束中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盖安装部,所述盖构件紧固到该盖安装部以及导体安装部,所述可挠性导体紧固到该导体安装部,所述连接器外壳通过所述导体安装部的外形尺寸比所述盖安装部的外形尺寸小而为阶梯状,由此,具有位于所述盖安装部的端部的限制面,所述肋以比所述盖安装部的外表面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根据此结构,在将盖构件安装于连接器外壳时,盖构件的肋抵接于连接器外壳的限制面。由此,盖构件定位于连接器外壳。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线束,能够防止盖构件脱离。附图说明图1是线束的局部侧视图。图2是盖构件及连接器外壳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3是盖构件及连接器外壳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线束的布线状态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说明各实施方式。另外,附图为了容易理解,有时将构成要素放大示出。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有时与实际的尺寸比率不同或者与其他附图中的尺寸比率不同。另外,在剖视图中,为了容易理解,有时将一部分构成要素的剖面线省略。图4所示的车辆10例如是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该车辆10具有逆变器11、高压电池12、以及将逆变器11和高压电池12电连接的线束20。逆变器11搭载于车辆10的前方,高压电池12搭载于车辆10的后方。线束20以在车辆10的地板下面通过的方式布线。线束20具有保护管21、连接器22、23以及盖构件24、25。在该保护管21插通有将逆变器11和高压电池12电连接的电线(省略图示)。保护管21保护电线免遭水、飞石等。作为保护管21,能够使用例如铝等金属管、由树脂等形成且具有可挠性的波纹管等,或者将这些组合使用。在使用波纹管的情况下,在内部以覆盖电线的方式收纳有筒形状的可挠性导体。连接器22与逆变器11连接,连接器23与高压电池12连接。盖构件24、25形成为大致筒形状。盖构件24、25以架设在连接器22、23与保护管21之间的方式覆盖。如图1所示,盖构件24利用紧固带31(固定带)以与连接器22的外表面紧贴的方式紧固。另外,盖构件24利用紧固带32以与保护管21的端部的外侧紧贴的方式紧固。如图3所示,连接器22具有连接器外壳40和被连接器外壳40覆盖的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收纳有与电线连接的端子(均省略图示)。作为连接器外壳40的材料,能够使用导电性的金属(例如铝、铁)。如图3所示,连接器外壳40具有筒形状的连接部41和以从连接部41向外侧呈板状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固定部44。在固定部44插通可固定螺栓,利用该固定螺栓将连接器22固定于车载设备、即图4所示的逆变器11。连接部41以外形尺寸朝向保护管21呈阶梯状减小的方式形成,具有盖安装部42和导体安装部43。在连接部41,盖安装部42配置于连接器外壳40安装的设备侧(在图3中为左侧)。导体安装部43相对于盖安装部42配设于图1所示的保护管21侧(在图3中为右侧)。盖安装部42和导体安装部43以将连接器外壳40设为阶梯状的方式形成。详细说明的话,导体安装部43的外形尺寸设定得比盖安装部42的外形尺寸小。并且,连接器外壳40通过这样形成的盖安装部42和导体安装部43而在盖安装部42的端部具有限制面42a。即,在连接器外壳40的连接部41的外周具有位于盖安装部42与导体安装部43之间的阶梯,利用该阶梯而形成有限制面42a。如图1所示,盖构件24从连接器22(连接器外壳40)侧朝向保护管21依次具有连接器接合部(密封唇部)51、包覆部52、波纹部53、保护管接合部54。如图3所示,连接器接合部51形成为将连接器外壳40的盖安装部42覆盖的筒形状。在连接器接合部51的内周面设置有朝向内侧突出的多条(例如两条)密封用唇51b。密封用唇51b遍及连接器接合部51的全周连续地形成。在连接器接合部51的外周面遍及全周凹设有安装槽51a。如图1所示,在该安装槽51a安装有紧固带31。作为紧固带31,能够使用公知的结构。作为一个例子,紧固带31具有带状部和在带状部的一端与带状部一体地形成的锁定部。通过使锁定部内的卡止爪与形成于带状部的多个卡止缘中的一个卡合,从而将连接器接合部51紧固到盖安装部42。密封用唇51b分别紧贴于盖安装部42的外周面,将盖构件24与连接器外壳40之间密封。包覆部52从导体安装部43的外周面隔开预定距离地以覆盖导体安装部43的方式形成。例如,包覆部52具有比连接器接合部51的外形尺寸稍大的外形尺寸。包覆部52向径向的外侧突出而形成收纳部55。即,在包覆部52与导体安装部43之间划定收纳部55。在包覆部52,在连接器接合部51侧的端部内周面设置有向内侧突出的肋56。肋56例如遍及包覆部52的全周连续地形成。肋56以比连接器接合部51的内表面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波纹部53以外形尺寸随着从包覆部52离开而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保护管接合部54形成为将保护管21(参照图1)覆盖的筒形状。在保护管接合部54的外周面遍及全周凹设有安装槽54a。如图1所示,在该安装槽54a安装有紧固带32。作为紧固带32,与上述的紧固带31同样,能够使用公知的结构。利用该紧固带32将保护管接合部54紧固到保护管21。如图2所示,在导体安装部43连接有可挠性导体61。可挠性导体61例如是将在表面实施镀锡加工的铜系金属线材编织为网孔状且长尺寸的筒形状而形成的编织构件。另外,作为可挠性导体61,能够使用设为筒形状的金属片(金属箔)、金属织物等。在可挠性导体61中插通未图示的电线。可挠性导体61盖在导体安装部43上,利用固定构件33固定。例如,固定构件33具有能够缩径的环状的主体部33a和维持主体部33a的缩径状态的固定部33b。盖构件24的收纳部55为了收纳该固定部33b,而使包覆部52向外侧鼓出地形成。作为固定构件33,能够使用例如公知的紧固环。作为紧固环,能够使用例如具有紧固部的结构。该紧固环在自然状态下成为环状主体部的一部分向径向外方迂回而作为紧固部突出的形态。在将紧固环紧固时,通过将紧固部的基部捏住使其接近,从而能够使主体部转移到缩径状态,由此,可挠性导体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具备:筒形状的连接器外壳;筒形状的可挠性导体;固定构件,其将所述可挠性导体固定于所述连接器外壳的端部;以及盖构件,其覆盖所述连接器外壳及所述可挠性导体,所述线束的特征在于,所述盖构件利用固定带紧固到所述连接器外壳,所述固定带配设于所述盖构件的顶端部外周面,所述盖构件具有:连接器接合部,其利用所述固定带紧固到所述连接器外壳;包覆部,其覆盖所述固定构件;以及肋,其在所述连接器接合部与所述包覆部之间朝向内侧突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1.26 JP 2017-0121541.一种线束,具备:筒形状的连接器外壳;筒形状的可挠性导体;固定构件,其将所述可挠性导体固定于所述连接器外壳的端部;以及盖构件,其覆盖所述连接器外壳及所述可挠性导体,所述线束的特征在于,所述盖构件利用固定带紧固到所述连接器外壳,所述固定带配设于所述盖构件的顶端部外周面,所述盖构件具有:连接器接合部,其利用所述固定带紧固到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将志黑石亮中井洋和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