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微导管及应用其的介入治疗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0599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介入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腔微导管及应用其的介入治疗设备。其中,该双腔微导管的导管主体内部具有第一导丝管腔和第二导丝管腔,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设置有第一导丝出口和第二导丝出口,所述导管主体的中段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二导丝入口,所述第一导丝管腔连通于所述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一导丝出口,所述第二导丝管腔连通于所述第二导丝入口和所述第二导丝出口。在退导管的时候,由于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二导丝入口均设置在导管主体的中段侧壁上,只需将二根导丝固定,直接将导管主体一次性拔出即可,快速且方便,提高了手术效率。

Dual-lumen microcatheter and its interventional therapy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腔微导管及应用其的介入治疗设备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腔微导管及应用其的介入治疗设备。
技术介绍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需要个体化介入处理,处理方式多样。目前主要策略分类分为单支架置入术和双支架置入术式的选择。不管是何种支架置入术的选择都需要在前期指引导丝的进入。在指引导管到位后,指引导丝进入顺序基本遵循哪支血管难入就优先进入原则,送入第二根导丝时,需要避免二根导丝互相缠绕,否则容易引起球囊或支架不能到位。但是在退导管的时候,由于两根导丝的存在,且其中的一个导丝的进口在导管的近端尾部,因此导管无法一次快速退出,操作不方便。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申请的总体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腔微导管及应用其的介入治疗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退导管复杂,操作不方便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双腔微导管,其包括: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的内部具有第一导丝管腔和第二导丝管腔,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设置有第一导丝出口和第二导丝出口,所述导管主体的中段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二导丝入口,所述第一导丝管腔连通于所述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一导丝出口,所述第二导丝管腔连通于所述第二导丝入口和所述第二导丝出口。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丝出口位于所述导管主体远端的端口处,所述第二导丝出口位于所述导管主体远端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导丝出口与所述第一导丝出口之间错开有一段距离。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丝出口与第二导丝出口之间具有沿所述导管主体轴向延伸,且直径逐渐增大的锥面结构。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二导丝入口位于所述导管主体中段侧壁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二导丝入口之间错开有一段距离。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导丝管腔靠近所述第一导丝出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显影部。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导丝管腔靠近所述第二导丝出口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显影部。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管主体的硬度自其远端向其近端逐渐增加。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导丝出口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用于使导丝相对于所述导管主体呈分叉状延伸。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引导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导丝出口远端侧的一段圆弧结构和/或斜面结构。采用上述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双腔微导管,其导管主体的内部具有第一导丝管腔和第二导丝管腔,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二根导丝相互缠绕,提供手术成功率,而且,在退导管的时候,由于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二导丝入口均设置在导管主体的中段侧壁上,只需将二根导丝固定,直接将导管主体一次性拔出即可,快速且方便,提高了手术效率。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介入治疗设备,其包括上面所述的双腔微导管。该双腔微导管包括: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的内部具有第一导丝管腔和第二导丝管腔,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设置有第一导丝出口和第二导丝出口,所述导管主体的中段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二导丝出口,所述第一导丝管腔连通于所述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一导丝出口,所述第二导丝管腔连通于所述第二导丝入口和所述第二导丝入口。采用上述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介入治疗设备,可应用于球囊或支架的输送,由于包括上面所述的双腔微导管,同样具有可快速方便地进行退导管的优点,提高了手术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腔微导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双腔微导管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腔微导管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标:1-第一导丝出口;2-第二导丝出口;3-导管主体;4-第一导丝入口;5-第二导丝入口;31-第一导丝管腔;32-第二导丝管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实施例一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腔微导管,其包括:导管主体3,该导管主体3的内部具有第一导丝管腔31和第二导丝管腔32(第一导丝管腔31和第二导丝管腔32并排设置),导管主体3的远端设置有第一导丝出口1和第二导丝出口2,导管主体3的中段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丝入口4和第二导丝入口5(也就是说,第一导丝入口4和第二导丝入口5均为侧面开口),第一导丝管腔31连通于第一导丝入口4和第一导丝出口1,第二导丝管腔32连通于第二导丝入口5和第二导丝出口2。在退导管的时候,由于第一导丝入口4和第二导丝入口5均设置在导管主体3的中段侧壁上,只需将二根导丝固定,直接将导管主体3一次性拔出即可,快速且方便,提高了手术效率。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导丝出口1位于导管主体3远端的端口处,第二导丝出口2位于导管主体3远端的侧壁上,第二导丝出口2与第一导丝出口1之间错开有一段距离。当然,第二导丝出口2与第一导丝出口1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优选的,第一导丝出口1与第二导丝出口2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为6.5mm。这样能够使得两个导丝在导管主体3远端(分叉病变部位)能够相应进行分叉输送。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一导丝出口1与第二导丝出口2之间具有沿导管主体3轴向延伸且直径逐渐增大的锥面结构。该锥面结构采用渐变的方式平滑过渡,该部分同样也是为利于导丝进行分叉输送,而且也能减少阻力。更进一步的,第二导丝出口2具有引导部,引导部用于使导丝相对于导管主体3呈分叉状延伸。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引导部包括:设置在第二导丝出口2远端侧的一段圆弧结构和/或斜面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加工方便,在制造时只需加工出一个半圆形的凹孔即可。本实施例中,第一导丝入口4和第二导丝入口5位于导管主体3中段侧壁的相对两侧,且第一导丝入口4和第二导丝入口5之间错开有一段距离。同理,第一导丝入口4和第二导丝入口5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优选的,第一导丝入口4和第二导丝入口5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为6mm。其中,第一导丝入口4更接近导管主体3的远端,方便操作。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确认位置,在第一导丝管腔31靠近第一导丝出口1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显影部。对应的,在第二导丝管腔32靠近第二导丝出口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显影部。第一显影部和第二显影部的材质可以由铂铱合金、黄金或钨金等制成,镶嵌在第一导丝出口1、第二导丝出口2附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的内部具有第一导丝管腔和第二导丝管腔,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设置有第一导丝出口和第二导丝出口,所述导管主体的中段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二导丝入口,所述第一导丝管腔连通于所述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一导丝出口,所述第二导丝管腔连通于所述第二导丝入口和所述第二导丝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的内部具有第一导丝管腔和第二导丝管腔,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设置有第一导丝出口和第二导丝出口,所述导管主体的中段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二导丝入口,所述第一导丝管腔连通于所述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一导丝出口,所述第二导丝管腔连通于所述第二导丝入口和所述第二导丝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丝出口位于所述导管主体远端的端口处,所述第二导丝出口位于所述导管主体远端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导丝出口与所述第一导丝出口之间错开有一段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丝出口与第二导丝出口之间具有沿所述导管主体轴向延伸,且直径逐渐增大的锥面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丝入口和第二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绍鹏杨清于向东王清董劭壮吴成程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