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式柔性切换充电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5955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0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矩阵式柔性切换充电堆,包括本体与多个转轴,在突出条的外侧壁上开有盲孔,在盲孔内设有顶柱,顶柱的一端突出于盲孔后向外延伸,顶柱的另一端设有连接轴承,连接轴承内设有调节筒,调节筒依次贯穿盲孔、固定孔后向外延伸,在转轴外圆周壁上设有环形槽Ⅰ、环形槽Ⅱ,在调节筒的内圆周壁上设有卡块Ⅰ、卡块Ⅱ,在转轴外圆周壁上分别设有滑槽Ⅰ、滑槽Ⅱ;在本体底部的两侧分别开有燕尾槽,限位楞条上表面设有滑块。本技术方案在不改动其内部结构的前提下,于充电堆本体下表面增加一个能够与齿带传送相匹配的底座,能够在充电堆集中运输以及安装时快速实现充电堆的平稳转移,降低充电堆在安装过程中的损伤几率。

Matrix Flexible Switching Charging Reacto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atrix flexible switching charging stack, which comprises a body and a plurality of rotating shafts. A blind hole is opened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prominent strip, and a top pillar is arranged in the blind hole. One end of the top pillar protrudes outward after the blind hole,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top pillar is provided with a connecting bearing. The connecting bearing is provided with a regulating cylinder, which extends outward after penetrating the blind hole and fixing hole in turn, and outside the rotating shaft. There are annular groove I and annular groove II on the periphery wall, clamp I and clamp II on the inner circumference wall of the adjusting cylinder, sliding groove I and sliding groove II on the outer circumference wall of the rotating shaft, swallow tail groove on both sides of the bottom of the body and sliding block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limit corrugates. Without changing its internal structure, the technical scheme adds a base matching the belt conveyor to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charging stack body, which can realize the stable transfer of the charging stack quickly during centralized transportation and installation of the charging stack, and reduce the damage probability of the charging stack during instal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矩阵式柔性切换充电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堆,具体涉及矩阵式柔性切换充电堆。
技术介绍
矩阵式柔性充电堆是基于功率单元矩阵控制,以全数字化智能充电模块为核心建成的集中式充电站设施,由本体和充电终端、站级监控和收费系统等部分组成,可以根据充电车辆BMS所发出的充电需求,动态分配充电功率,满足各种车型充电的不同功率需求,提高了充电设施的能量转换效率及设备利用率。同时,还满足了电池大倍率充电的需求,能适应车载动力电池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在投资的充电设备在未来得以持续使用。矩阵式柔性充电堆的出现,解决了现有充电桩兼容性的问题,同时兼顾未来车载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充电需求,还具有高度集成、建设周期短、可扩展等优势,大大降低了公共充电站的投资风险。据悉,我国早在2016年便计划新建2000个充换电站,公共充电桩数量将接近9万个,总投资达130亿元左右。矩阵式柔性充电堆技术的出现,无疑将极大地释放充电运营商的投资热情,有力地促进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但是由于单个的矩阵式柔性充电堆能够动态分配充电功率,进而同时满足多种车型充电的不同功率需求,而相对于传统的充电桩,矩阵式柔性充电堆的结构尺寸相对较大,与中大型集装箱尺寸相差无几,属于大型货件,使得在大规模扩建充换电站时,充电堆的转运以及安装相对繁琐,需要用到专业的运输设备以及吊运设备来进行集中的批次性的安装,且在安装过程中吊运设备极容易受到安装点位周边环境的影响,增大吊装难度的同时,延长了单个充电堆的安装工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矩阵式柔性切换充电堆,以解决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矩阵式柔性切换充电堆,包括本体,在所述本体的底部开有两端开放的矩形槽,且在矩形槽的槽底设有支撑板,在矩形槽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支撑板平行的突出条,在支撑板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多个定位孔,且在每一个突出条的内侧壁上分别开有与定位孔对应的固定孔,还包括多个转轴,在突出条的外侧壁上开有与固定孔连通的盲孔,每一个所述转轴的一端置于固定孔内且其另一端固定在盲孔内,且盲孔的内径大于所述固定孔的内径,在盲孔内设有顶柱,且顶柱的一端突出于盲孔后向外延伸,顶柱的另一端设有连接轴承,连接轴承内设有调节筒,在盲孔内设有弹簧,弹簧套设在调节筒的外圆周壁上,调节筒依次贯穿盲孔、固定孔后向外延伸,且调节筒的延伸段套设在转轴的外圆周壁上,在调节筒的延伸段上固定有驱动齿轮,沿所述转轴的周向在其外圆周壁上间隔设置有环形槽Ⅰ、环形槽Ⅱ,在调节筒的内圆周壁上设有卡块Ⅰ、卡块Ⅱ,沿转轴的轴向在其外圆周壁上分别设有滑槽Ⅰ、滑槽Ⅱ,且环形槽Ⅰ与滑槽Ⅰ连通,环形槽Ⅱ与滑槽Ⅱ连通;在本体底部的两侧分别开有燕尾槽,限位楞条上表面设有与燕尾槽匹配的滑块;初始状态下,卡块Ⅰ置于环形槽Ⅰ内,卡块Ⅱ置于环形槽Ⅱ内,调节筒与转轴能够发生相对转动,使用时,滑块由燕尾槽的初始端向其终端移动时,限位楞条的内侧壁对多个顶柱形成挤压,分别推动卡块Ⅰ、卡块Ⅱ进入至滑槽Ⅰ、滑槽Ⅱ中,使得调节筒与转轴形成一个整体。现有技术中,充电堆的体型以及尺寸相对较大,在电动汽车充电场安装点位上充电堆的安装需要大型吊装设备来进行转运,并且在充电堆铺设时均采用沿线安装铺设,即多个充电堆集中运输,到达一个安装点位后便对充电堆进行安装,以实现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快速完成充电站中充电堆的安置,然而当安装点位受到周边环境影响较大而无法采用吊车来吊运充电堆时,便只能采用齿带传送的方式将充电堆从运输车辆上移出,且在齿带传送时,两个传动齿带组配合使用,即一个传动齿带组水平放置,用于实现充电堆的水平位移,另一个传动齿带组倾斜放置,用于实现充电堆由运输设备至安装点位的转运,受限于充电堆本身的重量,传动过程中,充电堆在由水平状态至倾斜状态的转换时,充电堆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开始快速下移,操作人员无法掌控充电堆的下移速度,容易造成充电堆与地面发生硬性碰撞,充电堆内部的各类电器元件的稳定性随之会受到影响,对此,申请人对现有的充电堆进行改进,在不改动其内部结构的前提下,于充电堆本体下表面增加一个能够与齿带传送相匹配的底座,能够在充电堆集中运输以及安装时快速实现充电堆的平稳转移,降低充电堆在安装过程中的损伤几率;具体使用时,运输车辆上会安装与充电堆对应的传送齿带,而多个充电堆则均匀叠放在运输车辆上,限位楞条将顶柱朝靠近支撑板侧壁的方向上推动,卡块Ⅰ、卡块Ⅱ进入至滑槽Ⅰ、滑槽Ⅱ中,使得调节筒与转轴形成一个整体,传送齿带与位于本体下方的驱动齿轮啮合,只要传送皮带不启动,则能够确保在运输车辆上充电堆的安放稳定性;而当需要下放充电堆时,启动传送齿带的驱动辊,传送齿带带动驱动齿轮开始进行水平移动,而当充电堆本体由水平方向朝倾斜方向转移时,倾斜设置的传送齿带带动本体向下移动,直至本体的一端接近安装点的地面时,停止呈倾斜状态的传送齿带的工作,通过人工将两个限位楞条沿充电堆本体移动的反方向抽出一部分,使得首先靠近倾斜放置的传送齿带的驱动齿轮所对应的弹簧在受到的挤压力消除后回复形变,相对应的卡块Ⅰ、卡块Ⅱ分别从滑槽Ⅰ、滑槽Ⅱ中脱离出来,同时调节筒与转轴之间能够进行相对转动,且在本体自身重力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呈倾斜状态的传动齿带无法对能够绕转轴自由转动的传动齿轮造成限制,此时能够有效避免本体与地面接触时产生硬性碰撞,同时也实现充电堆本体的快速转运;同样地,在充电堆回厂维修或是回收时,同样不需要使用到大型吊装设备,在启动专业的运输车上的两个传送齿带之前,将限位楞条沿燕尾槽一端移动至另一端,使得滑块由燕尾槽的初始端向其终端移动时,限位楞条的内侧壁对多个顶柱形成挤压,分别推动卡块Ⅰ、卡块Ⅱ进入至滑槽Ⅰ、滑槽Ⅱ中,使得调节筒与转轴形成一个整体,即本体底部的多个驱动齿轮无法转动,利用倾斜设置的传动齿带以及水平放置的传送齿带,即能将充电堆本体转运至运输车辆上。综上所述,通过对本体底部的设计,使得在规模推广应用充电堆时,能够实现充电堆按照预设的安装点位进行沿线铺设,并且不使用大型的吊装起吊设备,降低安装成本的同时,还能适用于各类特殊地形的安放,在充电堆集中运输以及安装时快速实现充电堆的平稳转移,减少充电堆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损伤。所述滑槽Ⅰ与所述转轴的轴线所形成的平面为L,所述滑槽Ⅱ与所述转轴的轴线所形成的平面为H,且L与H之间形成一个夹角α。进一步地,滑槽Ⅰ与滑槽Ⅱ并未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使得调节筒与转轴之间的连接点处于转轴外圆周壁上的不同位置,使得在卡块Ⅰ、卡块Ⅱ进入到滑槽Ⅰ、滑槽Ⅱ后,调节筒与转轴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当本体在传动过程中,同一个调节筒内的卡块Ⅰ出现应力损伤时,卡块Ⅱ能够继续保持调节筒与转轴之间的连接,并且由于卡块Ⅰ与卡块Ⅱ处于同一圆周的不同的位置上,两者的受力情况不同,在驱动齿轮与外部的传送齿带之间发生硬性接触时,调节筒会产生沿转轴周向的跳动,而滑槽Ⅰ与转轴的轴线所形成的平面和滑槽Ⅱ与转轴的轴线所形成的平面之间形成一个夹角α,使得无论是转轴相对于调节筒产生正向或是反向的转动,转轴与调节筒之间均具备两个接触点,且卡块Ⅰ与卡块Ⅱ之间对应有两段圆弧,即一段优弧和一段劣弧,在调节筒与转轴之间产生相互运动的趋势时,卡块Ⅰ自身受到的应力对应于一段优弧上,而卡块Ⅱ自身受到的应力则对应于一段劣弧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矩阵式柔性切换充电堆,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1)的底部开有两端开放的矩形槽(7),且在矩形槽(7)的槽底设有支撑板(3),在矩形槽(7)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支撑板(3)平行的突出条,在支撑板(3)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多个定位孔,且在每一个突出条的内侧壁上分别开有与定位孔对应的固定孔(16),还包括多个转轴(6),在突出条的外侧壁上开有与固定孔(16)连通的盲孔(14),每一个所述转轴(6)的一端置于固定孔(16)内且其另一端固定在盲孔内,且盲孔(14)的内径大于所述固定孔(16)的内径,在盲孔(14)内设有顶柱(8),且顶柱(8)的一端突出于盲孔(14)后向外延伸,顶柱(8)的另一端设有连接轴承(12),连接轴承(12)内设有调节筒(13),在盲孔(14)内设有弹簧(15),弹簧(15)套设在调节筒(13)的外圆周壁上,调节筒(13)依次贯穿盲孔(14)、固定孔(16)后向外延伸,且调节筒(13)的延伸段套设在转轴(6)的外圆周壁上,在调节筒(13)的延伸段上固定有驱动齿轮(4),沿所述转轴(6)的周向在其外圆周壁上间隔设置有环形槽Ⅰ(17)、环形槽Ⅱ(20),在调节筒(13)的内圆周壁上设有卡块Ⅰ(18)、卡块Ⅱ(19),沿转轴(6)的轴向在其外圆周壁上分别设有滑槽Ⅰ(21)、滑槽Ⅱ(22),且环形槽Ⅰ(17)与滑槽Ⅰ(21)连通,环形槽Ⅱ(20)与滑槽Ⅱ(22)连通;在本体(1)底部的两侧分别开有燕尾槽(5),限位楞条(2)上表面设有与燕尾槽(5)匹配的滑块(9);初始状态下,卡块Ⅰ(18)置于环形槽Ⅰ(17)内,卡块Ⅱ(19)置于环形槽Ⅱ(20)内,调节筒(13)与转轴(6)能够发生相对转动,使用时,滑块(9)由燕尾槽(5)的初始端向其终端移动时,限位楞条(2)的内侧壁对多个顶柱形成挤压,分别推动卡块Ⅰ(18)、卡块Ⅱ(19)进入至滑槽Ⅰ(21)、滑槽Ⅱ(22)中,使得调节筒(13)与转轴(6)形成一个整体。...

【技术特征摘要】
1.矩阵式柔性切换充电堆,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本体(1)的底部开有两端开放的矩形槽(7),且在矩形槽(7)的槽底设有支撑板(3),在矩形槽(7)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支撑板(3)平行的突出条,在支撑板(3)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多个定位孔,且在每一个突出条的内侧壁上分别开有与定位孔对应的固定孔(16),还包括多个转轴(6),在突出条的外侧壁上开有与固定孔(16)连通的盲孔(14),每一个所述转轴(6)的一端置于固定孔(16)内且其另一端固定在盲孔内,且盲孔(14)的内径大于所述固定孔(16)的内径,在盲孔(14)内设有顶柱(8),且顶柱(8)的一端突出于盲孔(14)后向外延伸,顶柱(8)的另一端设有连接轴承(12),连接轴承(12)内设有调节筒(13),在盲孔(14)内设有弹簧(15),弹簧(15)套设在调节筒(13)的外圆周壁上,调节筒(13)依次贯穿盲孔(14)、固定孔(16)后向外延伸,且调节筒(13)的延伸段套设在转轴(6)的外圆周壁上,在调节筒(13)的延伸段上固定有驱动齿轮(4),沿所述转轴(6)的周向在其外圆周壁上间隔设置有环形槽Ⅰ(17)、环形槽Ⅱ(20),在调节筒(13)的内圆周壁上设有卡块Ⅰ(18)、卡块Ⅱ(19),沿转轴(6)的轴向在其外圆周壁上分别设有滑槽Ⅰ(21)、滑槽Ⅱ(22),且环形槽Ⅰ(17)与滑槽Ⅰ(21)连通,环形槽Ⅱ(20)与滑槽Ⅱ(22)连通;在本体(1)底部的两侧分别开有燕尾槽(5),限位楞条(2)上表面设有与燕尾槽(5)匹配的滑块(9);初始状态下,卡块Ⅰ(18)置于环形槽Ⅰ(17)内,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平陈爽刘坤何耀伟
申请(专利权)人:泸州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