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03740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包括装入箍、喷气管、钢球、活塞、滑动套筒、高压气腔、过渡腔、灭火粉储存罩、三通、充气阀、轴向压力表;滑动套筒前端装有装入箍,装入箍的前端与隔离灭火装置的冲击波接收系统的推杆末端连接,滑动套筒尾端套装在喷气管的外圆周上,滑动配合,滑动套筒尾端部内孔直径小,尾端部之前内孔直径大,即后端部之内与喷气管外圆表面之间形成空腔。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中,压力表及充气系统放在高压气腔尾端,简化掉了诸多零部件,使高压气腔、过渡腔加工组装更简单,外观更流畅,解决了诸多部位漏气、漏粉的问题,减小了喷气阻力,使灭火粉喷发更顺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
本技术属于煤矿
,具体涉及一种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
技术介绍
原有矿井自动隔爆抑爆装置在加工、组装、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1)整体组装完成后,由于井下安装方向不确定,可能造成压力表朝向巷道壁,此时设备处于高压中,无法调整压力表朝向,日常检测无法观察压力表示值。(2)压力表组件繁琐与过渡腔、高压气腔连接间出现漏气、漏粉现象;(3)充气装置结构复杂与过渡腔、高压气腔连接间出现漏气、漏粉现象;(4)压力表组件与高压气腔连接的锥形连接管、充气装置与高压气腔连接的引入接头在过渡腔内阻挡了喷气管8个喷气孔中的2个,给喷发带来阻力;(5)充气装置的阀针锥面和引入接头的内锥面密封性能不可靠,易产生漏气泄压现象,造成装置泄压失效、为矿井安全埋下重大隐患(6)压力表组件中的球头螺母和锥形连接管之间的连接面密封性能不可靠,易产生漏气泄压现象,降低了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7)外罩总成的端面为45°斜面,网圈和压紧筛是椭圆形端面,加工难度大费用高,焊接易变形,造成不合格产品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以便能够克服已有技术矿井自动隔爆抑爆装置在加工、组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该产品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加工、组装难度,提高了使用可靠性和隔爆灭火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包括装入箍、喷气管、钢球、活塞、滑动套筒、高压气腔、过渡腔、灭火粉储存罩、三通、单项充气止回阀、轴向压力表;滑动套筒前端装有装入箍,装入箍的前端与隔离灭火装置的冲击波接收系统的推杆末端连接,滑动套筒尾端套装在喷气管的外圆周上,滑动配合,滑动套筒尾端部内孔直径小,尾端部之前内孔直径大,即后端部之内与喷气管外圆表面之间形成空腔;喷气管内装有活塞,滑动配合,活塞前部直径小于后部,活塞尾端有凹槽,装有密封圈,喷气管中间位置围绕管壁横断面圆周均匀分布有四个径向孔,安装钢球,钢球孔后部,围绕管壁横断面圆周有8个斜孔即泄气孔,泄气孔外侧通向煤尘瓦斯爆炸灭火装置的过渡腔和外罩内。进一步地,喷气管外圆周通过螺纹与过渡腔连接,过渡腔尾端通过卡槽与灭火粉储存罩连接。进一步地,喷气管尾端与高压气腔连接,螺纹连接。进一步地,高压气腔前端外圆周有凹槽,装有O型密封圈,稍后部径向端面装有四氟密封垫。进一步地,高压气腔尾端轴向有螺纹孔,通过螺纹孔与三通连接,三通轴向接轴向压力表,径向接单项充气止回阀。正常时滑动套筒的后端位于钢球孔处,后端内孔圆面压在钢球上,钢球由活塞前端的小直径外圆周表面支撑,卡在活塞的变径处,活塞处在喷气管中间部位,活塞后端的密封圈堵在喷气管泄气孔后方,活塞在后部高压气腔压缩空气的作用下有前移的趋势但不能向前移动。当冲击波接收装置的推杆在冲击波的推动下,滑动套筒后移,滑动套筒的空腔移至钢球孔处,钢球在活塞的推动下向滑动套筒空腔移动,钢球内侧由活塞后段大直径外表面支撑,活塞前移,露出喷气管泄气孔,高压气腔内的高压气体经泄气腔进入过渡腔、灭火粉储存罩,将灭火粉喷出。该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技术装置中,压力表及充气系统放在高压气腔尾端,简化掉了诸多零部件,使高压气腔、过渡腔加工组装更简单,外观更流畅,解决了诸多部位漏气、漏粉的问题,减小了喷气阻力,使灭火粉喷发更顺畅,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喇叭口斜端面改为直端面,在不增加整体尺寸长度的情况下,降低了加工难度,增加了20%的灭火粉容量,提高了喷发区域内的灭火粉浓度和灭火效率;压力表径向改为轴向,装置不管安装在巷道什么位置都能清晰的观察压力表示值;能瞬间淬熄爆炸火焰,避免火焰继续蔓延引发危害更大的二次爆炸。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使用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1、装入箍;2、堵板;3、滑动套筒;4、喷气管;5、制动螺母;6、活塞;7、过渡腔;8、灭火粉储存罩;9、高压气腔;10、压紧筛;11、钢球;12、Y形密封圈;13、第一O形密封圈;14、四氟密封垫;15、第二O形密封圈;16、压紧螺母;17、护罩;18、单向充气止回阀;19、三通;20、轴向压力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如图1所示的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包括装入箍1、喷气管4、钢球11、活塞6、滑动套筒3、高压气腔9、过渡腔7、灭火粉储存罩8、三通19、单向充气止回阀18、轴向压力表20;滑动套筒3前端装有装入箍1,装入箍1的前端与隔离灭火装置的冲击波接收系统的推杆末端连接,滑动套筒3尾端套装在喷气管4的外圆周上,滑动配合,滑动套筒3尾端部内孔直径小,尾端部之前内孔直径大,即后端部之内与喷气管外圆表面之间形成空腔;喷气管4内装有活塞6,滑动配合,活塞前部直径小于后部,活塞尾端有凹槽,装有密封圈,喷气管中间位置围绕管壁横断面圆周均匀分布有四个径向孔,安装钢球11,钢球孔后部,围绕管壁横断面圆周有8个斜孔即泄气孔,泄气孔外侧通向煤尘瓦斯爆炸灭火装置的过渡腔7和外罩内。喷气管4外圆周通过螺纹与过渡腔7连接,过渡腔7尾端通过卡槽与灭火粉储存罩8连接。喷气管4尾端与高压气腔9连接,螺纹连接。高压气腔9前端外圆周有凹槽,装有第一O型密封圈13,稍后部径向端面装有四氟密封垫14。过渡腔7的尾部装有第二O型密封圈15。高压气腔尾端轴向有螺纹孔,通过螺纹孔与三通19连接,三通19轴向接轴向压力表20,径向接单项充气止回阀。滑动套筒3上装有闭锁螺栓,在不需要触发设备时拧紧闭锁螺栓,可防止滑动套筒3后移,引起设备误触发。喷气管4的前端带有外螺纹,通过螺纹连接装有堵板2,以方便装配以及与滑动套筒3的配合。喷气管4外部侧壁上设有制动螺母5。灭火粉储存罩8尾部设有压紧筛10;高压气腔9尾部设有压紧螺母16和护罩17。通过单向充气止回阀18,向高压气腔9内充入12±2MPa的高压压缩气体。滑动套筒3的前端通过其外螺纹与装入箍1连接,装入箍1的前端通过其轴心的螺纹与冲击波接收装置的推杆后端连接。滑动套筒3套装在喷气管4前端的外圆周上,可前后滑动,滑动套筒3尾端部内孔直径小,尾端部之前内孔直径大,即后端部之内与喷气管4外圆表面之间形成空腔。喷气管4内装有活塞6,滑动配合,活塞6前部直径小于后部,活塞6尾端有凹槽,装有Y形密封圈12,喷气管4中间位置围绕管壁横断面圆周均匀分布有四个径向孔即钢球孔安装钢球11,钢球孔后部,围绕管壁横断面圆周有8个斜孔即泄气孔,泄气孔外侧通向过渡腔7和灭火粉储存罩8。正常时滑动套筒3的后端位于钢球孔处,后端内孔圆面压在钢球11上,钢球11由活塞6前端的小直径外圆周表面支撑,卡在活塞6的变径处,活塞6处在喷气管4中间部位,活塞6后端的Y形密封圈12堵在喷气管4泄气孔后方,活塞6在后部高压气腔9压缩空气的作用下有前移的趋势但不能向前移动。当冲击波接收装置的推杆在冲击波的推动下,滑动套筒3后移,滑动套筒3的空腔移至钢球孔处,钢球11在活塞6的推动下向滑动套筒3空腔移动,钢球11内侧由活塞6后段大直径外表面支撑,活塞6前移,露出喷气管泄气孔,高压气腔9内的高压气体经泄气腔进入过渡腔7、灭火粉储存罩8,使灭火粉储存罩内装的灭火粉在高压压缩空气的作用下喷射而出。以上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入箍、喷气管、钢球、活塞、滑动套筒、高压气腔、过渡腔、灭火粉储存罩、三通、充气阀、轴向压力表;所述滑动套筒前端装有装入箍,所述装入箍的前端与隔离灭火装置的冲击波接收系统的推杆末端连接,所述滑动套筒尾端套装在喷气管的外圆周上,滑动配合,所述滑动套筒尾端部内孔直径小,尾端部之前内孔直径大,即后端部之内与喷气管外圆表面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喷气管内装有活塞,滑动配合,活塞前部直径小于后部,所述活塞尾端有凹槽,装有密封圈,所述喷气管中间位置围绕管壁横断面圆周均匀分布有四个径向孔,安装钢球,钢球孔后部,围绕管壁横断面圆周有8个斜孔即泄气孔,所述泄气孔外侧通向煤尘瓦斯爆炸灭火装置的过渡腔和外罩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矿井下自动隔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入箍、喷气管、钢球、活塞、滑动套筒、高压气腔、过渡腔、灭火粉储存罩、三通、充气阀、轴向压力表;所述滑动套筒前端装有装入箍,所述装入箍的前端与隔离灭火装置的冲击波接收系统的推杆末端连接,所述滑动套筒尾端套装在喷气管的外圆周上,滑动配合,所述滑动套筒尾端部内孔直径小,尾端部之前内孔直径大,即后端部之内与喷气管外圆表面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喷气管内装有活塞,滑动配合,活塞前部直径小于后部,所述活塞尾端有凹槽,装有密封圈,所述喷气管中间位置围绕管壁横断面圆周均匀分布有四个径向孔,安装钢球,钢球孔后部,围绕管壁横断面圆周有8个斜孔即泄气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现忠杨辉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久泰煤安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