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郏会东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0348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7 1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涉及墙体加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包括墙体,所述墙体的顶部开设有若干孔洞,若干孔洞的底部均设置有底钢板,底钢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杆,螺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螺帽的顶部搭接有顶钢板,底钢板的顶部和顶钢板的底部均设置有若干梁上下受力钢筋。该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通过底钢板、螺杆、螺帽和顶钢板的相互配合,起到千斤顶的作用,便于使梁上下受力钢筋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进行固定,通过对梁上下受力钢筋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进行浇筑混凝土,实现了快速制作新梁的目的,最后拆除墙体,实现了设计合理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墙体加固
,具体为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拆墙改梁技术的应用,一般多用于要求改变功能布局、增大使用空间的旧房改造和综合楼改造等混合结构房屋的加固改造,该装置设备是结合实际的加固改造工程,对拆墙改梁技术的设计和施工等类似工程改造加固提供方便,增强安全。墙改梁的施工过程通常是,先用支撑物支撑在需要打掉的内墙两旁,以代替内墙的承重能力。把内墙打掉。在原来内墙的位置上方加上梁,并在两边墙体内打上立住。用工具把梁固定好。大约15天后(夏天和冬天的时间不一样)把工具和支撑物拆掉,再重新粉刷。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而且不安全,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包括墙体,所述墙体的顶部开设有若干孔洞,若干孔洞的底部均设置有底钢板,底钢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杆,螺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螺帽的顶部搭接有顶钢板,底钢板的顶部和顶钢板的底部均设置有若干梁上下受力钢筋,若干梁上下受力钢筋的垂直方向均固定连接有新梁上下受力钢筋,新梁上下受力钢筋的两端与墙体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底钢板和顶钢板的厚度均为八毫米。可选的,所述螺杆是直径为十六毫米的一级钢。可选的,所述底钢板和顶钢板的宽度均为三十厘米,两个相邻的孔洞之间的距离为三十厘米。(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通过底钢板、螺杆、螺帽和顶钢板的相互配合,起到千斤顶的作用,螺帽在螺杆的外表面转动,通过调节螺帽的高度,使顶钢板随之增高或降低,实现了便于调节的目的,当顶钢板的顶部完全达到上部墙共同传递荷载时,停止转动螺帽,然后把梁上下受力钢筋及箍筋放入,实现了便于操作的目的,然后在梁上下受力钢筋的垂直方向设置新梁上下受力钢筋,在梁上下受力钢筋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的相互作用下,形成新梁,实现了操作简单和减少费用的目的。2、该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通过在墙体的内部开设孔洞,利用墙体的支撑作用,减少了大面积支护,使施工过程简单方便,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3、该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通过对梁上下受力钢筋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进行浇筑混凝土,进而形成新梁,待新增梁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新梁下面的墙体,最终达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实现了设计合理和便于施工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正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墙体、2-孔洞、3-底钢板、4-螺杆、5-螺帽、6-顶钢板、7-梁上下受力钢筋、8-新梁上下受力钢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包括墙体1,墙体1的顶部开设有若干孔洞2,通过在墙体1的内部开设孔洞2,利用墙体1的支撑作用,减少了大面积支护,使施工过程简单方便,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在需要拆除的墙体1(如图3中A所示)开设孔洞2,与其相邻的两个墙体1中也要开设孔洞2,两个相邻的孔洞2之间的距离为三十厘米,若干孔洞2的底部均设置有底钢板3,底钢板3的厚度为八毫米,底钢板3的宽度为三十厘米,底钢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杆4,螺杆4是直径为十六毫米的一级钢,螺杆4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5,螺帽5的顶部搭接有顶钢板6,顶钢板6的厚度为八毫米,顶钢板6的宽度为三十厘米,通过底钢板3、螺杆4、螺帽5和顶钢板6的相互配合,起到千斤顶的作用,螺帽5在螺杆4的外表面转动,通过调节螺帽5的高度,使顶钢板6随之增高或降低,实现了便于调节的目的,底钢板3的顶部和顶钢板6的底部均设置有若干梁上下受力钢筋7,若干梁上下受力钢筋7的垂直方向均固定连接有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当顶钢板6的顶部完全达到上部墙共同传递荷载时,停止转动螺帽5,然后把梁上下受力钢筋7及箍筋放入,实现了便于操作的目的,然后在梁上下受力钢筋7的垂直方向设置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在梁上下受力钢筋7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的相互作用下,形成新梁,实现了操作简单和减少费用的目的,通过对梁上下受力钢筋7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进行浇筑混凝土,进而形成新梁,待新增梁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新梁下面的墙体1,最终达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实现了设计合理和便于施工的目的,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的两端与墙体1固定连接,使新梁与墙体1的基础面积增加。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需要拆除的墙体1(如图3中A所示)开设孔洞2,并在其左右两边的墙体1内开设孔洞2,用底钢板3、螺杆4、螺帽5和顶钢板6组成自制千斤顶,拧动螺帽5向上移动,当顶钢板6的顶部完全达到上部墙共同传递荷载时,停止转动螺帽5,然后把梁上下受力钢筋7及箍筋放入,在梁上下受力钢筋7的垂直方向设置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然后对梁上下受力钢筋7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进行浇筑混凝土,进而形成新梁,待新增梁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新梁下面的墙体1。综上所述,该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使用时,通过底钢板3、螺杆4、螺帽5和顶钢板6的相互配合,起到千斤顶的作用,螺帽5在螺杆4的外表面转动,通过调节螺帽5的高度,使顶钢板6随之增高或降低,实现了便于调节的目的,当顶钢板6的顶部完全达到上部墙体共同传递荷载时,停止转动螺帽5,然后把梁上下受力钢筋7及箍筋放入,实现了便于操作的目的,然后在梁上下受力钢筋7的垂直方向设置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在梁上下受力钢筋7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的相互作用下,形成新梁,实现了操作简单和减少费用的目的;通过在墙体1的内部开设孔洞2,利用墙体1的支撑作用,减少了大面积支护,使施工过程简单方便,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对梁上下受力钢筋7和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进行浇筑混凝土,进而形成新梁,待新增梁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新梁下面的墙体1,最终达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实现了设计合理和便于施工的目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包括墙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1)的顶部开设有若干孔洞(2),若干孔洞(2)的底部均设置有底钢板(3),底钢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杆(4),螺杆(4)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5),螺帽(5)的顶部搭接有顶钢板(6),底钢板(3)的顶部和顶钢板(6)的底部均设置有若干梁上下受力钢筋(7),若干梁上下受力钢筋(7)的垂直方向均固定连接有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的两端与墙体(1)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筑工程加固墙体支撑的装置,包括墙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1)的顶部开设有若干孔洞(2),若干孔洞(2)的底部均设置有底钢板(3),底钢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螺杆(4),螺杆(4)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螺帽(5),螺帽(5)的顶部搭接有顶钢板(6),底钢板(3)的顶部和顶钢板(6)的底部均设置有若干梁上下受力钢筋(7),若干梁上下受力钢筋(7)的垂直方向均固定连接有新梁上下受力钢筋(8),新梁上下受力钢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郏会东
申请(专利权)人:郏会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