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器的壳体组件及取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8417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取暖器的壳体组件及取暖器,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顶板(13),所述第一壳体(11)呈L型;所述顶板(13)上形成有两第一凸筋(131),所述第一壳体(11)的顶部和所述第二壳体(12)的顶部均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筋(131)配合的第一卡接部(110);所述第一壳体(11)形成有第二卡接部(111),所述第二壳体(12)形成有第三卡接部(120),所述第二卡接部(111)与所述第三卡接部(120)卡扣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结构简单,壳体结构数量少,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使得取暖器的装配过程简单、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暖器的壳体组件及取暖器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暖器的壳体组件及取暖器。
技术介绍
踢脚线取暖器是近几年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一类取暖器,踢脚线取暖器的壳体主要为长条形。但现有的踢脚线取暖器的壳体拼接结构设计不合理,使得拼接结构数量多,壳体搭接形式复杂,造成踢脚线取暖器的装配工艺过程繁琐,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工艺简单且装配效率高的取暖器的壳体组件及取暖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取暖器的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顶板,所述第一壳体呈L型,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围设成开口朝上的开放结构,所述顶板连接于所述开口处;所述顶板的顶表面的相对两侧形成有沿所述壳体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第一凸筋,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均形成有弯折向下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于所述第一凸筋的内侧,所述第一壳体的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壳体的对应处形成有第三卡接部,所述第三卡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卡接部的下方且所述第二卡接部与所述第三卡接部卡扣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的下端部向内弯折以形成所述第三卡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抵接。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顶表面形成有多个沿所述顶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筋,多个所述第二凸筋位于两所述第一凸筋之间,所述第二凸筋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凸筋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凸筋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齐平。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侧的第一隔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侧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对应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沿高度方向的内侧,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一空气隔热层,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二空气隔热层。进一步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沿所述壳体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隔板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密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的底端和顶端分别于所述第二壳体密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隔板为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位于所述取暖器的前侧,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取暖器的后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位于所述取暖器的后侧,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取暖器的前侧。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取暖器,包括发热组件以及上述任一种的取暖器的壳体组件,所述发热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组件内。本技术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结构简单,壳体结构数量少,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使得取暖器的装配过程简单、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另外,第二壳体的第三卡接部卡接于第二卡接部的下方,也就是说,第二壳体安装时不会额外占用壳体组件内部的空间;当取暖器内部的发热组件、控制盒等零部件装配时,无需预留第二壳体的第三卡接部的安装空间,如此,可以使得壳体组件内部的安装空间最大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壳体和顶板的装配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为顶板的装配转动方向;以及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顶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1、第一壳体110、第一卡接部111、第二卡接部12、第二壳体120、第三卡接部13、顶板131、第一凸筋132、第二凸筋21、第一隔板22、第二隔板21a、第一空气隔热层22a、第二空气隔热层11a、容纳腔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方位词“上”、“下”、“前”、“后”是针对取暖器正常使用时的方位而言;“内”、“外”是针对取暖器的本身结构而言。以附图1为例,图1中的上方为“上”、“下方为下”、左方为“前”、右方为“后”。壳体组件的长度方向与顶板的长度方向一致。“横向”指的是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为横向。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取暖器,该取暖器包括壳体组件和发热组件(图未示),其中,发热组件位于壳体组件内。请参阅图1,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顶板13、第一隔板21、以及第二隔板22。其中,第一壳体11大致呈L型,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共同围设成开口朝上的开放结构,顶板13连接于该开口处,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顶板13共同围设成容纳腔11a,发热组件即位于该容纳腔11a内。进一步,请参阅图3,顶板13的顶表面的横向的相对两侧形成有沿壳体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131,具体地,该第一凸筋131位于顶板13的边缘。请参阅图1,第一壳体11的顶部以及第二壳体12的顶部均形成有弯折向下的第一卡接部110,第一卡接部110与第一凸筋131一一对应,第一卡接部110抵接于第一凸筋131的内侧。第一壳体11的朝向第一壳体11的一侧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二卡接部111,第二壳体12的对应位置形成有第三卡接部120,连接时,第三卡接部120位于第二卡接部111的下方,两者卡扣连接。请参阅图2,取暖器装配时,首先,将取暖器的发热组件安装于第一壳体11的底部,以及其他零部件安装于第一壳体11的合适位置;然后,将顶板13的一端的第一凸筋131卡入第一壳体11的第一卡接部110上,旋转顶板13,将顶板13转至水平位置;最后,将第二壳体12的第一卡接部110扣在顶板13的另一侧的第一凸筋131上,再将第二壳体12的第三卡接部120与第二卡接部111卡合连接。安装完毕。需要说明的是,顶板13转动至水平位置后,由取暖器内部的支架等结构进行支撑,顶板13不会下落。本技术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结构简单,壳体结构数量少,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使得取暖器的装配过程简单、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另外,第二壳体12的第三卡接部120卡接于第二卡接部111的下方,也就是说,第二壳体12安装时不会额外占用壳体组件内部的空间;当取暖器内部的发热组件、控制盒等零部件装配时,无需预留第二壳体12的第三卡接部120的安装空间,如此,可以使得壳体组件内部的安装空间最大化。假设第三卡接部120位于第二卡接部111的上方,当安装控制盒、发热组件时,由于需要预留出第三卡接部120的安装空间,而发热组件和控制盒基本都呈长方体状,如果底部需要预留出安装空间,那么也就是说,第三卡接部120的对应的上方的所有位置均不能放置控制盒,如此,大大减少了壳体组件内部的安装空间。请参阅图1和图3,顶板13上形成有多个沿壳体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筋132,多个第二凸筋132位于两第一凸筋131之间,第一凸筋131和第二凸筋132可增大取暖器的散热面积,进一步地,第一凸筋131位于顶板13的沿宽度方向的边缘。第一凸筋131的高度小于第二凸筋132,以便于第一凸筋131与第一卡接部110连接。一般地,第二凸筋132的高度为有利于散热的合理高度,如果第一凸筋131的高度高于第二凸筋132时,当第一凸筋131卡入第一卡接部110时,所需要的转动空间也会更大,也就是说,壳体组件的内部空间需要预留出更多的空间供第一凸筋131转动,如此,会减小壳体组件内部的空间。第二凸筋132的顶部与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的顶部齐平,如此,可提升取暖器的整体外观美感。第一凸筋131、第二凸筋132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取暖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顶板(13),所述第一壳体(11)呈L型,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共同围设成开口朝上的开放结构,所述顶板(13)连接于所述开口处;所述顶板(13)的顶表面的横向的相对两侧形成有沿所述壳体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第一凸筋(131),所述第一壳体(11)的顶部和所述第二壳体(12)的顶部均形成有弯折向下的第一卡接部(110),所述第一卡接部(110)卡接于所述第一凸筋(131)的内侧,所述第一壳体(11)的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2)的一侧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二卡接部(111),所述第二壳体(12)的对应处形成有第三卡接部(120),所述第三卡接部(120)位于所述第二卡接部(111)的下方且所述第二卡接部(111)与所述第三卡接部(120)卡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取暖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顶板(13),所述第一壳体(11)呈L型,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共同围设成开口朝上的开放结构,所述顶板(13)连接于所述开口处;所述顶板(13)的顶表面的横向的相对两侧形成有沿所述壳体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两第一凸筋(131),所述第一壳体(11)的顶部和所述第二壳体(12)的顶部均形成有弯折向下的第一卡接部(110),所述第一卡接部(110)卡接于所述第一凸筋(131)的内侧,所述第一壳体(11)的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2)的一侧的下表面形成有第二卡接部(111),所述第二壳体(12)的对应处形成有第三卡接部(120),所述第三卡接部(120)位于所述第二卡接部(111)的下方且所述第二卡接部(111)与所述第三卡接部(120)卡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12)的下端部向内弯折以形成所述第三卡接部(120),所述第二卡接部(111)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壳体(12)的内壁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3)的顶表面形成有多个沿所述顶板(1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凸筋(132),多个所述第二凸筋(132)位于两所述第一凸筋(131)之间,所述第二凸筋(13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凸筋(131)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暖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筋(132)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壳体(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梓泓魏利军杨鑫谢新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