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强振接触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2701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0 16: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耐高强振接触件,解决了现有的接触件的耐高强振性能差、产品的可靠性低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接触件包括插孔接触件和插针接触件,所述插孔接触件和插针接触件采用双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接触件包括插针本体,所述插针本体包括轴向顺次连接并一体成型的第一圆柱体段,过渡段、第二圆柱体段、渐缩段、细颈段、渐扩段、第三圆柱体段和半圆头接触头;所述插孔接触件包括插孔本体,所述插孔本体为圆柱体,在插孔本体内部头端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包括轴向顺次连接并一体成型的第一圆筒体、哑铃状筒体和第二圆筒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可耐高强度振动、冲击、炮振,提高连接器产品可靠性。

A Contact Component with High Vibration Resistan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high-strength vibration resistant contact part, which solves the problems of poor high-strength vibration resistance and low reliability of the existing contact parts. The contact parts of the invention include a pin contact part and a pin contact part. The pin contact part and the pin contact part adopt a double contact structure. The features are that the pin contact part includes a pin body. The pin body includes a first cylindrical section, a transition section, a second cylindrical section, a gradual contraction section, a thin neck section, a gradual expansion section and a third cylindrical section, which are formed in one body and connected in an axial sequence. The contact part of the socket includes the main body of the socket, which is a cylinder. A socket is arranged at the inner end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socket. The socket comprises a first cylinder, a dumbbell cylinder and a second cylinder which are formed in one by axially sequential connection. The invention can resist high intensity vibration, shock and gun vibration, and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connector produ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高强振接触件
本专利技术属于连接器接触件
,涉及一种耐高强振接触件,应用于飞机内、外部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间信号传输领域。
技术介绍
连接器中的接触件在受到高强度振动冲击时,接触件由于耐高强振性能差,从而经常会出现塑性变形、断路等现象,产品的可靠性低,影响连接器信号的正常传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耐高强度振动、冲击、炮振,提高连接器产品可靠性的耐高强振接触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高强振接触件,该接触件包括插孔接触件和插针接触件,所述插孔接触件和插针接触件采用双接触结构,所述插针接触件包括插针本体,所述插针本体包括轴向顺次连接并一体成型的第一圆柱体段,过渡段、第二圆柱体段、渐缩段、细颈段、渐扩段、第三圆柱体段和半圆头接触头;所述第二圆柱体段的外径小于第一圆柱体段的外径,细颈段为圆柱体结构,且细颈段的外径小于第二圆柱体段的外径,第三圆柱体段的外径与第二圆柱体段的外径相等;第三圆柱体段的外周面作为第一接触点,细颈段的前端外周面作为第二接触点;所述插孔接触件包括插孔本体,所述插孔本体为圆柱体,在插孔本体内部头端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包括轴向顺次连接并一体成型的第一圆筒体、哑铃状筒体和第二圆筒体;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对接时,半圆头接触头伸入插孔的第二圆筒体内,第三圆柱体段的外周面与第二圆筒体的内周面相接触,细颈段前端的外周面与哑铃状筒体的平直段内周面接触,形成双接触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过渡段为弧形结构。进一步地,在所述插孔本体外周设有第二环形凹槽,使第一圆筒体和第二圆筒体形成薄壁结构,所述第一圆筒体和第二圆筒体的壁厚分别为0.2-0.3mm,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两端形成第二环形凸台和第三环形凸台。进一步地,所述插孔接触件还包括保护套管,所述保护套管为空心圆柱体形状,空心圆柱体的右端面向内周凸出设有第一环形凸台,所述第一环形凸台与插孔本体开设的第一环形凹槽相配合,保护套管的前端内周与第二环形凸台为间隙配合,保护套管的后端内周与第三环形凸台之间为过盈配合,保护套管在插孔本体外周轴向旋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双接触结构设计,且插孔接触件的插孔的薄壁设计增加插孔接触件的弹性,使接触件不会出现塑性变形、断路等现象,增加接触件的抗冲击振动能力。同时插孔接触件采用保护套结构,防止插孔接触件在高强度振动冲击出现塑性变形,避免插孔失去弹性,保护插孔,避免破坏插孔接触件,同时该保护套也可以起到导通作用,从而满足了用户高强振动冲击使用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插针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插孔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插孔接触件和保护套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是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对接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圆柱体段;1-1-盲孔;2-过渡段;3-第二圆柱体段;4-渐缩段;5-细颈段;6-渐扩段;7-第三圆柱体段;8-半圆头接触头;9-插孔本体;9-1-第二环形凹槽;9-2-第二环形凸台;9-3-第三环形凸台;9-4-台阶孔;9-5-通孔;10-第一环形凹槽;11-插孔;11-1-第一圆筒体;11-2-哑铃状筒体;11-3-第二圆筒体;11-4-锥形孔;12-保护套管;12-1-第一环形凸台。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照图1,一种耐高强振接触件,该接触件包括插孔接触件和插针接触件,所述插孔接触件和插针接触件采用双接触结构,所述插针接触件包括插针本体,所述插针本体包括轴向顺次连接并一体成型的第一圆柱体段1,过渡段2、第二圆柱体段3、渐缩段4、细颈段5、渐扩段6、第三圆柱体段7和半圆头接触头8;所述第二圆柱体段3的外径小于第一圆柱体段1的外径,细颈段5为圆柱体结构,且细颈段5的外径小于第二圆柱体段3的外径,第三圆柱体段7的外径与第二圆柱体段3的外径相等;第三圆柱体段7的外周面作为第一接触点,细颈段5的前端外周面作为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一圆柱体段1尾端内部开设有盲孔1-1。参照图2,所述插孔接触件包括插孔本体9,所述插孔本体9为圆柱体,在插孔本体9内部头端开设有插孔11,所述插孔11包括轴向顺次连接并一体成型的第一圆筒体11-1、哑铃状筒体11-2和第二圆筒体11-3;第二圆筒体11-3的尾端还设有锥形孔11-4,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对接时,半圆头接触头8伸入插孔的第二圆筒体11-3内,第三圆柱体段3的外周面与第二圆筒体11-3的内周面相接触,细颈段5前端的外周面与哑铃状筒体11-2的平直段内周面接触,形成双接触结构。所述过渡段2为弧形结构。在所述插孔本体9外周设有第二环形凹槽9-1,使第一圆筒体11-1和第二圆筒体11-3形成薄壁结构,所述第一圆筒体11-1和第二圆筒体11-3的壁厚分别为0.2-0.3mm,所述第二环形凹槽9-1两端形成第二环形凸台9-2和第三环形凸台9-3。参照图3,所述插孔接触件还包括保护套管12,所述保护套管12为空心圆柱体形状,空心圆柱体的右端面向内周凸出设有第一环形凸台12-1,所述第一环形凸台12-1与插孔本体9外周开设的第一环形凹槽10相配合,保护套管12的前端内周与第二环形凸台9-2为间隙配合,保护套管12的后端内周与第三环形凸台9-3之间为过盈配合,保护套管12在插孔本体9外周轴向旋转。在插孔本体9尾端内部开设有台阶孔9-4,并在插孔本体9后端上开设有有通孔9-5,并与台阶孔9-4连通。参照图4,对接时,插针接触件前端的半圆头接触头8轴向伸入插孔接触件的插孔内,第三圆柱体段3的外周面(第一接触点)与第二圆筒体11-3的内周面相接触,细颈段5前端的外周面(第二接触点)与哑铃状筒体11-2的中间位置的平直段内周面接触,形成双接触结构。第一圆筒体11-1和第二圆筒体11-3形成薄壁结构,所述第一圆筒体11-1和第二圆筒体11-3的壁厚分别为0.2-0.3mm,该结构能够保证插孔接触件的第一圆筒体11-1内壁和第二圆筒体11-3内壁完全能够与插针接触件的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接触,薄壁设计增加接触件的弹性,使该接触件能够在高强度振动时双接触结构均能够可靠接触。另外保护套管12可以保护插孔接触件,使其避免在高强度振动过程中出现塑性变形使插孔失去弹性的危险,同时该保护套也可以起到导通作用。上述结构的设计可以使连接器中的接触件在受到高强度振动冲击时,接触件不会出现塑性变形、断路等现象,增加产品可靠性,从而实现了产品耐高强度振动性能。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高强振接触件,该接触件包括插孔接触件和插针接触件,所述插孔接触件和插针接触件采用双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接触件包括插针本体,所述插针本体包括轴向顺次连接并一体成型的第一圆柱体段,过渡段、第二圆柱体段、渐缩段、细颈段、渐扩段、第三圆柱体段和半圆头接触头;所述第二圆柱体段的外径小于第一圆柱体段的外径,细颈段为圆柱体结构,且细颈段的外径小于第二圆柱体段的外径,第三圆柱体段的外径与第二圆柱体段的外径相等;第三圆柱体段的外周面作为第一接触点,细颈段的前端外周面作为第二接触点;所述插孔接触件包括插孔本体,所述插孔本体为圆柱体,在插孔本体内部头端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包括轴向顺次连接并一体成型的第一圆筒体、哑铃状筒体和第二圆筒体;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对接时,半圆头接触头伸入插孔的第二圆筒体内,第三圆柱体段的外周面与第二圆筒体的内周面相接触,细颈段前端的外周面与哑铃状筒体的平直段内周面接触,形成双接触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高强振接触件,该接触件包括插孔接触件和插针接触件,所述插孔接触件和插针接触件采用双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接触件包括插针本体,所述插针本体包括轴向顺次连接并一体成型的第一圆柱体段,过渡段、第二圆柱体段、渐缩段、细颈段、渐扩段、第三圆柱体段和半圆头接触头;所述第二圆柱体段的外径小于第一圆柱体段的外径,细颈段为圆柱体结构,且细颈段的外径小于第二圆柱体段的外径,第三圆柱体段的外径与第二圆柱体段的外径相等;第三圆柱体段的外周面作为第一接触点,细颈段的前端外周面作为第二接触点;所述插孔接触件包括插孔本体,所述插孔本体为圆柱体,在插孔本体内部头端开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包括轴向顺次连接并一体成型的第一圆筒体、哑铃状筒体和第二圆筒体;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对接时,半圆头接触头伸入插孔的第二圆筒体内,第三圆柱体段的外周面与第二圆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迪飞郝健男吴明志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兴华航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