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9243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该背光模组包括:衬底;设置在所述衬底一侧的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用于固定发光单元,相邻两个所述凸起结构之间存在间隙;设置在所述间隙内的反光层,所述反光层与相邻所述凸起结构之间存在间隔;设置在所述反光层背离所述平坦化层一侧的反射层;其中,所述反光层和所述反射层用于将入射至所述背光模组的光进行反射。该背光模组通过在相邻两个凸起结构之间均设置反光层和反射层,用于将入射至背光模组的光进行反射,进而提高光穿透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背光显示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Micro-LED(Micro-LightEmittingDiode,微型LED)是新一代的显示技术,相比较现有的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或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技术具有高解析度、高亮度、超省电、响应速度快、出光效率高和高寿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视等显示领域。但是,目前由Micro-LED构成的面光源的光穿透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衬底;设置在所述衬底一侧的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用于固定发光单元,相邻两个所述凸起结构之间存在间隙;设置在所述间隙内的反光层,所述反光层与相邻所述凸起结构之间存在间隔;设置在所述反光层背离所述平坦化层一侧的反射层;其中,所述反光层和所述反射层用于将入射至所述背光模组的光进行反射。优选的,所述反射层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反光层背离所述平坦化层一侧的第一反射层、第二反射层和第三反射层;其中,所述第二反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反射层和所述第三反射层的折射率。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射层的折射率小于1.8。优选的,所述第二反射层的折射率大于2。优选的,所述第三反射层的折射率小于1.8。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射层的材料为硅氧化物材料。优选的,所述第二反射膜层的材料为TiO2。优选的,所述第三反射膜层的材料为有机物材料。优选的,所述反光层为金属反光层。优选的,所述反射层覆盖所述间隙的区域。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衬底和所述平坦化层之间的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每个所述薄膜晶体管与所述发光单元一一对应设置。优选的,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栅极、源极和漏极,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位于同一层;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有源层和所述栅极之间的栅极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栅极与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之间的层间绝缘层;设置在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背离所述层间绝缘层一侧的所述钝化层。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显示模组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所述的显示面板。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为:该背光模组通过在相邻两个凸起结构之间均设置反光层和反射层,用于将入射至背光模组的光进行反射,进而提高光穿透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发光单元排列方式的一种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反光层与凸起结构之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反射层的原理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考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衬底11;设置在所述衬底11一侧的平坦化层12,所述平坦化层12背离所述衬底11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凸起结构13,所述凸起结构13用于固定发光单元14,相邻两个所述凸起结构13之间存在间隙;设置在所述间隙内的反光层15,所述反光层15与相邻所述凸起结构13之间存在间隔;设置在所述反光层15背离所述平坦化层12一侧的反射层16;其中,所述反光层15和所述反射层16用于将入射至所述背光模组的光进行反射。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发光单元14固定在所述凸起结构13上,可以增强所述发光单元14的固定稳定性,例如,在弯曲显示领域,若将发光单元14设置在一个平整的表面上,在弯曲过程中,由于平整的表面会产生应力,不可避免的发光单元14会发生脱落的风险。因此,通过在所述平坦化层12的表面设置多个凸起结构13,相邻凸起结构13之间存在间隙,将发光单元14固定在相应的凸起结构13上,那么,在弯曲过程中,其间隙可以缓冲一部分平坦化层12所产生的应力,进而增强了发光单元14的固定稳定性,有效防止了其脱落的风险。进一步的,参考图2,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发光单元排列方式的一种示意图,通过设置阵列排布的凸起结构13,以使固定完成的发光单元14也是阵列排布,以使出光面在行方向和列方向的显示亮度相同,不会出现光弱的情况发生,进而可以提高显示画质。并且,通过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14也可以优化其控制电路走线的布线方式,降低其制作难度。进一步的,由于相邻两个凸起结构13之间的间隙在不设置反光层15和反射层16时,其区域并没有设置其它的结构,因此,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该间隙区域合理利用,设置反光层15和反射层16,用于将入射至背光模组的光进行反射,进而提高光穿透率。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衬底11通常是布线基板,包括但不限定与PI柔性衬底或玻璃衬底,布线基板上设置有用于实现信号和电的对外连接的走线,该走线用于传输驱动发光单元发光的信号。并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单元14为Micro-LED,Micro-LED相较普通LED尺寸更小,其尺寸通常为100μm~1000μm,从而有利于排布更多的Micro-LED,以提高显示亮度。进一步的,基于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所述反光层15包括但不限定为金属反光层,所述金属反光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定于Ti或Al或Mo或Ag或其合金。在该实施例中,当所述反光层15为金属反光层时,其自身具有导电功能,由于凸起结构为导电材料,因此为了防止反光层15和凸起结构13之间发生电连接,因此,参考图3,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反光层与凸起结构之间的结构示意图,需设置将所述反光层15和相邻所述凸起结构13之间存在间隙。可选的,所述反光层15和相邻所述凸起结构13之间的间隙宽度相同,即d1=d2。进一步的,基于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参考图4,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所述反射层16全覆盖所述间隙的区域。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反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设置在所述衬底一侧的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用于固定发光单元,相邻两个所述凸起结构之间存在间隙;设置在所述间隙内的反光层,所述反光层与相邻所述凸起结构之间存在间隔;设置在所述反光层背离所述平坦化层一侧的反射层;其中,所述反光层和所述反射层用于将入射至所述背光模组的光进行反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设置在所述衬底一侧的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表面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用于固定发光单元,相邻两个所述凸起结构之间存在间隙;设置在所述间隙内的反光层,所述反光层与相邻所述凸起结构之间存在间隔;设置在所述反光层背离所述平坦化层一侧的反射层;其中,所述反光层和所述反射层用于将入射至所述背光模组的光进行反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反光层背离所述平坦化层一侧的第一反射层、第二反射层和第三反射层;其中,所述第二反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反射层和所述第三反射层的折射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的折射率小于1.8。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层的折射率大于2。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射层的折射率小于1.8。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层的材料为硅氧化物材料。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卓郑斌义吴玲沈柏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