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用型光伏组件接线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7888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用型光伏组件接线盒,包括正极盒体和负极盒体,所述正极盒体和负极盒体内均设置有元器件,所述正极盒体上开设有第一接线孔、第二接线孔以及位于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之间的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由第一分隔板分隔为上圆孔部以及下圆孔部,所述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位于第一分隔板的下侧,且所述第一接线孔、第二接线孔与下圆孔部处于同一直线方向上,所述下圆孔部形成供正极引出线穿过的第三接线孔,所述上圆孔部由与第一分隔板交叉布置的第二分隔板分隔形成第四接线孔和第五接线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通用于单玻边框光伏组件及双玻光伏组件,减少了不同产品间接线盒型号过多带来的生产、管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用型光伏组件接线盒
本技术属于光伏
,具体涉及一种通用型光伏组件接线盒。
技术介绍
随着光伏组件产业的发展,单玻边框光伏组件及双玻光伏组件都成为成熟量产产品,一般单玻边框光伏组件及双玻光伏组件由于引出线设计差异,因此导致单玻边框光伏组件及双玻光伏组件需要分别使用对应的接线盒。例如图1为一种典型的光伏电池组件的电池阵列,如图1所示,使用切半电池片按所需片数进行串联成a、b、c、d、e以及f总共6串电池串,其中每两串电池串并联得到电池串组,电池串组之间再串联,即a\b、c\d以及e\f分别并联后再串联。其中光伏电池组件正负极分别处于组件短边对角线位置,如图1所示1为正极引出线,5为负极引出线,光伏电池组件中每个电池串组再并联一个二极管,其中2、4分别需要使用长引出线穿过组件,3不需要穿过。即组件一共需要2个接线盒分别位于正、负引出线位置,其中正极接线盒内有两个二极管,负极接线盒内有一个二极管。图2和图3为上述光伏阵列下的双玻光伏组件的正极引出线示意图,电极汇流条可以直接折弯后可作为引出线,无需进行另外电极引出线焊接操作,且1、3电极汇流条下方无需进行隔离操作,电极汇流条1、2、3引出线存在一定的角度。图4和图5为上述光伏阵列下的双玻光伏组件的负极引出线示意图,5电池处汇流条直接折弯后作为引出线,无需进行另外电极引出线焊接操作,5电极汇流条下方无需进行隔离操作,4、5电极引出线存在一定的角度。图6为单玻边框光伏组件正极引出线示意图,单玻边框光伏组件由于存在边框,因此接线盒要远离边框,需要在电极引出线处加焊引出线且方向远离边框,其中1、2、3电极需要在一条直线上。图7为单玻边框光伏组件负极引出线示意图,4、5引出线也需要在一条直线上。以上,单玻边框光伏组件及双玻光伏组件具有相同正极和负极引出线,但是引出方向存在差异,需要分别进行接线盒设计以匹配组件引出线方向,因此需要生产制造不同型号的接线盒进行连接,增大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用型光伏组件接线盒,可以通用于单玻边框光伏组件及双玻光伏组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通用型光伏组件接线盒,包括正极盒体和负极盒体,所述正极盒体和负极盒体内均设置有元器件,所述正极盒体上开设有第一接线孔、第二接线孔以及位于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之间的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圆孔由第一分隔板分隔为上圆孔部以及下圆孔部,所述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位于第一分隔板的下侧,且所述第一接线孔、第二接线孔与下圆孔部处于同一直线方向上,所述下圆孔部形成供正极引出线穿过的第三接线孔,所述上圆孔部由与第一分隔板交叉布置的第二分隔板分隔形成第四接线孔和第五接线孔。本技术中第一接线孔和第二接线孔之间设置有第一圆孔,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第一圆孔分隔得到第三接线孔、第四接线孔以及第五接线孔,本技术中第一接线孔、第二接线孔与第三接线孔处于第一分隔板的同一侧,并且处于同一直线方向上,因此当本技术用于双玻光伏组件时,第一接线孔、第二接线孔与第三接线孔可以双玻光伏组件的正极引出线的穿孔位置。当本技术用于单玻边框光伏组件时,其中第三接线孔、第四接线孔和第五接线孔作为单玻边框光伏组件的正极引出线的穿孔位置。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分隔板与第二分隔板垂直交叉布置。作为优选,所述负极盒体上开设有第六接线孔和第二圆孔,所述第二圆孔由第三分隔板分隔为两个圆孔部,两个圆孔部分别形成第七接线孔和第八接线孔,所述第七接线孔和第六接线孔位于第三分隔板的同一侧,并且处于同一直线方向上。本技术用于双玻光伏组件时,第七接线孔和第八接线孔作为双玻光伏组件的负极引出线的穿孔位置;本技术用于单玻边框光伏组件时,第六接线孔和第七接线孔作为单玻边框光伏组件的负极引出线的穿孔位置。本技术中接线盒内电极引出线穿孔具不同方向设计,接线盒内电极引出线不同方向可以为90°垂直或任意角度设计,不限定于上述引出线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技术可以通用于单玻边框光伏组件及双玻光伏组件,减少了不同产品间接线盒型号过多带来的生产、管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典型的光伏电池组件的电池阵列示意图。图2为图1光伏阵列下的双玻光伏组件的正极引出线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1光伏阵列下的双玻光伏组件的正极引出线俯向示意图。图4为图1光伏阵列下的双玻光伏组件的负极引出线截面示意图。图5为图1光伏阵列下的双玻光伏组件的负极引出线俯向示意图。图6为单玻边框光伏组件正极引出线示意图。图7为单玻边框光伏组件负极引出线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正极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中负极盒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8和图9所示,本技术包括正极盒体1和负极盒体2,正极盒体1和负极盒体2内均设置有元器件。如图8所示,本技术中正极盒体1上开设有第一接线孔11、第二接线孔12以及位于第一接线孔11和第二接线孔12之间的第一圆孔13,第一圆孔13由第一分隔板14分隔为上圆孔部131以及下圆孔部132,第一接线孔11和第二接线孔12位于第一分隔板14的下侧,且第一接线孔11、第二接线孔12与下圆孔部132处于同一直线方向上,下圆孔部132形成供正极引出线穿过的第三接线孔,上圆孔部131由与第一分隔板14交叉布置的第二分隔板15分隔形成第四接线孔和第五接线孔。本技术中第一接线孔11和第二接线孔12之间设置有第一圆孔13,通过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第一圆孔13分隔得到第三接线孔、第四接线孔以及第五接线孔,本技术中第一接线孔11、第二接线孔12与第三接线孔处于第一分隔板14的同一侧,并且处于同一直线方向上,因此当本技术用于双玻光伏组件时,第一接线孔11、第二接线孔12与第三接线孔可以双玻光伏组件的正极引出线的穿孔位置。当本技术用于单玻边框光伏组件时,其中第三接线孔、第四接线孔和第五接线孔作为单玻边框光伏组件的正极引出线的穿孔位置。其中第一分隔板14与第二分隔板15可以垂直交叉布置。如图9所示,本技术中负极盒体2上开设有第六接线孔21和第二圆孔22,第二圆孔22由第三分隔板23分隔为两个圆孔部,两个圆孔部分别形成第七接线孔和第八接线孔,第七接线孔和第六接线孔21位于第三分隔板23的同一侧,并且处于同一直线方向上。本技术用于双玻光伏组件时,第七接线孔和第八接线孔作为双玻光伏组件的负极引出线的穿孔位置;本技术用于单玻边框光伏组件时,第六接线孔21和第七接线孔作为单玻边框光伏组件的负极引出线的穿孔位置。本技术中接线盒内电极引出线穿孔具不同方向设计,接线盒内电极引出线不同方向可以为90°垂直或任意角度设计,不限定于上述引出线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用型光伏组件接线盒,包括正极盒体(1)和负极盒体(2),所述正极盒体(1)和负极盒体(2)内均设置有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盒体(1)上开设有第一接线孔(11)、第二接线孔(12)以及位于第一接线孔(11)和第二接线孔(12)之间的第一圆孔(13),所述第一圆孔(13)由第一分隔板(14)分隔为上圆孔部(131)以及下圆孔部(132),所述第一接线孔(11)和第二接线孔(12)位于第一分隔板(14)的下侧,且所述第一接线孔(11)、第二接线孔(12)与下圆孔部(132)处于同一直线方向上,所述下圆孔部(132)形成供正极引出线穿过的第三接线孔,所述上圆孔部(131)由与第一分隔板(14)交叉布置的第二分隔板(15)分隔形成第四接线孔和第五接线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用型光伏组件接线盒,包括正极盒体(1)和负极盒体(2),所述正极盒体(1)和负极盒体(2)内均设置有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盒体(1)上开设有第一接线孔(11)、第二接线孔(12)以及位于第一接线孔(11)和第二接线孔(12)之间的第一圆孔(13),所述第一圆孔(13)由第一分隔板(14)分隔为上圆孔部(131)以及下圆孔部(132),所述第一接线孔(11)和第二接线孔(12)位于第一分隔板(14)的下侧,且所述第一接线孔(11)、第二接线孔(12)与下圆孔部(132)处于同一直线方向上,所述下圆孔部(132)形成供正极引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宏伟张舒
申请(专利权)人: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