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73625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4: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架、导柱、工作台;所述支撑杆嵌入安装在工作台的顶端,且支撑架安装在支撑杆的顶端;所述支撑架由顶盖、顶板、第一导向轮及第二导向轮组成;所述顶盖安装在顶板的顶端,且顶盖与顶板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通过螺栓安装在顶板顶端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导向轮通过螺栓安装在顶板顶端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的改进,具有结构设计合理、防护装置方便开启及关闭,且防护措施完善,防护效果好、能够改变冲击力大小,满足不同检测需求、实用性强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辆工程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防护效果好,安全系数高的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车辆工程是研究汽车、拖拉机、机车车辆、军用车辆及其他工程车辆等陆上移动机械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的工程
,其中,材料力学是车辆工程较为重要的一项
,材料的机械性能(也称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不同环境(温度、介质、湿度)下,承受各种外加载荷(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冲击、交变应力等)时所表现出的力学特征,主要指标是强度、刚度、弹性、塑性、韧性、硬度等。力学性能试验,按试验条件可分为常温、高温和低温试验;按所施加的载荷可分为静载荷、动载荷(包括冲击、疲劳、爆破)试验。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许多机器零件是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工作的,如:轿车转向节,工作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冲击力的作用。因此在机械设计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求这类零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还必须有足够的冲击韧性,而转向节的冲击韧性试验主要是通过冲击试验机来完成的。但是现有的冲击试验机仅仅依靠外侧的防护网起到防护作用,防护措施较不完善,并且防护网的开启、关闭较为不便,实用性不强。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防护效果好,安全系数高的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冲击试验机仅仅依靠外侧的防护网起到防护作用,防护措施较不完善,并且防护网的开启、关闭较为不便,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和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架、支撑杆、导柱、牵引绳、吊钩、脱钩机构、移动梁、连接板、锤体、锤头、顶梁、支撑立柱、内旋门、外旋门、工作台、底座、工装夹具、收卷机构、上滑轨、下滑轨、把手、顶盖、顶板、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脱钩机构壳体、挂钩、驱动气缸、挂钩连接座、压板、夹座、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待测工件、受力板、减速电机、辊筒、辊筒支架;所述支撑杆嵌入安装在工作台的顶端,且支撑架安装在支撑杆的顶端;所述支撑架由顶盖、顶板、第一导向轮及第二导向轮组成;所述顶盖安装在顶板的顶端,且顶盖与顶板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通过螺栓安装在顶板顶端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导向轮通过螺栓安装在顶板顶端的一侧;所述支撑立柱的顶端与顶板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所述导柱嵌入安装在工作台的顶端,且导柱的顶端与顶板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所述导柱位于支撑立柱的内侧;所述移动梁安装在导柱上,且移动梁与导柱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所述脱钩机构通过螺栓安装在移动梁的顶端;所述脱钩机构由脱钩机构壳体、挂钩、驱动气缸及挂钩连接座组成;所述驱动气缸嵌入安装在脱钩机构壳体的内侧;所述挂钩设置在挂钩连接座的顶端,且挂钩与挂钩连接座通过转轴相连接;所述挂钩连接座的底部与驱动气缸的活塞杆通过螺纹拧接相连接;所述锤体设置在移动梁的下方,且锤体与移动梁通过连接板及螺栓相连接;所述锤体与导柱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所述压板通过螺栓安装在锤体的顶端;所述锤头设置在锤体的底部,且锤头与锤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工装夹具通过螺栓安装在工作台的顶端;所述工装夹具由夹座、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待测工件及受力板组成;所述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通过螺栓安装在夹座的顶端;所述待测工件通过螺栓安装在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的顶端;所述受力板通过螺栓安装在待测工件的顶端;所述收卷机构通过螺栓安装在工作台的顶端;所述收卷机构由减速电机、辊筒及辊筒支架组成;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轴与辊筒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辊筒支架通过螺栓安装在工作台的顶端,且辊筒的另一端与辊筒支架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吊钩安装在牵引绳的一端,且牵引绳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与辊筒绑合;所述支撑立柱嵌入安装在工作台的顶端的顶端,且支撑立柱的顶端与顶梁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所述上滑轨设置在顶梁的下部,且上滑轨与顶梁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下滑轨设置在工作台的顶端,且下滑轨与工作台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内旋门与外旋门均安装在工作台的上方,且内旋门位于外旋门的内侧;所述内旋门、外旋门的顶端与上滑轨相卡合,且内旋门、外旋门的底部与下滑轨相卡合;所述把手焊接设置在内旋门与外旋门的外壁上;所述底座设置在工作台的底部,且底座与工作台为一体式结构。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所述内旋门与外旋门均由外部框架及焊接在内侧的防护网组成,且内旋门与外旋门的俯视面均为圆弧形,并且外旋门的弧长大于内旋门的弧长。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所述顶梁的俯视面呈圆弧形。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所述锤体的整体外观呈长方体形,且锤体的内部为中空式设置,并且锤体的顶端贯通设置有矩形槽。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所述挂钩由两根半圆形锁环通过转轴连接组成,且其中一根锁环的一端设置有弧形柱状凸起,另一根锁环的一端设置有与凸起相对应的弧形柱状凹槽。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所述脱钩机构壳体的顶端设置有弧形凹槽,且挂钩位于所述凹槽内。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所述上滑轨与下滑轨均为梯形状滑轨,且内旋门与外旋门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滑轨相对应的梯形状凹槽。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所述底座的底部嵌入设置有圆盘形橡胶垫。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内旋门与外旋门均由外部框架及焊接在内侧的防护网组成,且内旋门与外旋门的俯视面均为圆弧形,并且外旋门的弧长大于内旋门的弧长的设置,内旋门与外旋门通过转动能够形成一个圆柱形的安全区域,而外旋门的弧长大于内旋门的弧长,外旋门对内旋门起到包裹的效果,避免留有缝隙,防护效果好。2、本技术顶梁的俯视面呈圆弧形的设置,在保证正常限位、导向作用的同时又不妨碍工作人员进出,实用性强。3、本技术锤体的整体外观呈长方体形,且锤体的内部为中空式设置,并且锤体的顶端贯通设置有矩形槽的设置,便于向锤体内部添加配重块,并通过加减配重块来改变冲击力的大小,满足不同检测需求。4、本技术挂钩由两根半圆形锁环通过转轴连接组成,且其中一根锁环的一端设置有弧形柱状凸起,另一根锁环的一端设置有与凸起相对应的弧形柱状凹槽的设置,增强两锁环连接处的牢固性,避免挂钩意外脱落引发安全事故。5、本技术脱钩机构壳体的顶端设置有弧形凹槽,且挂钩位于所述凹槽内的设置,当挂钩连接座向下位移时,会带动挂钩向下移动,而挂钩的两根锁环在凹槽的挤压作用下会向内并拢,完成闭合。6、本技术底座的底部嵌入设置有圆盘形橡胶垫的设置,增大摩擦力,避免装置受冲击力发生位移,同时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小震动,降低噪音。7、本技术通过对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的改进,具有结构设计合理、防护装置方便开启及关闭,且防护措施完善,防护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架(1)、支撑杆(2)、导柱(3)、牵引绳(4)、吊钩(5)、脱钩机构(6)、移动梁(7)、连接板(8)、锤体(9)、锤头(10)、顶梁(11)、支撑立柱(12)、内旋门(13)、外旋门(14)、工作台(15)、底座(16)、工装夹具(17)、收卷机构(18)、上滑轨(19)、下滑轨(20)、把手(21)、顶盖(101)、顶板(102)、第一导向轮(103)、第二导向轮(104)、脱钩机构壳体(601)、挂钩(602)、驱动气缸(603)、挂钩连接座(604)、压板(901)、夹座(1701)、第一支架(1702)、第二支架(1703)、待测工件(1704)、受力板(1705)、减速电机(1801)、辊筒(1802)、辊筒支架(180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嵌入安装在工作台(15)的顶端,且支撑架(1)安装在支撑杆(2)的顶端;所述支撑架(1)由顶盖(101)、顶板(102)、第一导向轮(103)及第二导向轮(104)组成;所述顶盖(101)安装在顶板(102)的顶端,且顶盖(101)与顶板(102)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103)通过螺栓安装在顶板(102)顶端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导向轮(104)通过螺栓安装在顶板(102)顶端的一侧;所述支撑立柱(12)的顶端与顶板(102)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所述导柱(3)嵌入安装在工作台(15)的顶端,且导柱(3)的顶端与顶板(102)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所述导柱(3)位于支撑立柱(12)的内侧;所述移动梁(7)安装在导柱(3)上,且移动梁(7)与导柱(3)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所述脱钩机构(6)通过螺栓安装在移动梁(7)的顶端;所述脱钩机构(6)由脱钩机构壳体(601)、挂钩(602)、驱动气缸(603)及挂钩连接座(604)组成;所述驱动气缸(603)嵌入安装在脱钩机构壳体(601)的内侧;所述挂钩(602)设置在挂钩连接座(604)的顶端,且挂钩(602)与挂钩连接座(604)通过转轴相连接;所述挂钩连接座(604)的底部与驱动气缸(603)的活塞杆通过螺纹拧接相连接;所述锤体(9)设置在移动梁(7)的下方,且锤体(9)与移动梁(7)通过连接板(8)及螺栓相连接;所述锤体(9)与导柱(3)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所述压板(901)通过螺栓安装在锤体(9)的顶端;所述锤头(10)设置在锤体(9)的底部,且锤头(10)与锤体(9)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工装夹具(17)通过螺栓安装在工作台(15)的顶端;所述工装夹具(17)由夹座(1701)、第一支架(1702)、第二支架(1703)、待测工件(1704)及受力板(1705)组成;所述第一支架(1702)及第二支架(1703)通过螺栓安装在夹座(1701)的顶端;所述待测工件(1704)通过螺栓安装在第一支架(1702)及第二支架(1703)的顶端;所述受力板(1705)通过螺栓安装在待测工件(1704)的顶端;所述收卷机构(18)通过螺栓安装在工作台(15)的顶端;所述收卷机构(18)由减速电机(1801)、辊筒(1802)及辊筒支架(1803)组成;所述减速电机(1801)的输出轴与辊筒(1802)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辊筒支架(1803)通过螺栓安装在工作台(15)的顶端,且辊筒(1802)的另一端与辊筒支架(1803)通过轴承相连接;所述吊钩(5)安装在牵引绳(4)的一端,且牵引绳(4)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导向轮(103)、第二导向轮(104)与辊筒(1802)绑合;所述支撑立柱(12)嵌入安装在工作台(15)的顶端的顶端,且支撑立柱(12)的顶端与顶梁(11)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所述上滑轨(19)设置在顶梁(11)的下部,且上滑轨(19)与顶梁(11)为一体式结构;所述下滑轨(20)设置在工作台(15)的顶端,且下滑轨(20)与工作台(15)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内旋门(13)与外旋门(14)均安装在工作台(15)的上方,且内旋门(13)位于外旋门(14)的内侧;所述内旋门(13)、外旋门(14)的顶端与上滑轨(19)相卡合,且内旋门(13)、外旋门(14)的底部与下滑轨(20)相卡合;所述把手(21)焊接设置在内旋门(13)与外旋门(14)的外壁上;所述底座(16)设置在工作台(15)的底部,且底座(16)与工作台(15)为一体式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工程材料力学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架(1)、支撑杆(2)、导柱(3)、牵引绳(4)、吊钩(5)、脱钩机构(6)、移动梁(7)、连接板(8)、锤体(9)、锤头(10)、顶梁(11)、支撑立柱(12)、内旋门(13)、外旋门(14)、工作台(15)、底座(16)、工装夹具(17)、收卷机构(18)、上滑轨(19)、下滑轨(20)、把手(21)、顶盖(101)、顶板(102)、第一导向轮(103)、第二导向轮(104)、脱钩机构壳体(601)、挂钩(602)、驱动气缸(603)、挂钩连接座(604)、压板(901)、夹座(1701)、第一支架(1702)、第二支架(1703)、待测工件(1704)、受力板(1705)、减速电机(1801)、辊筒(1802)、辊筒支架(180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嵌入安装在工作台(15)的顶端,且支撑架(1)安装在支撑杆(2)的顶端;所述支撑架(1)由顶盖(101)、顶板(102)、第一导向轮(103)及第二导向轮(104)组成;所述顶盖(101)安装在顶板(102)的顶端,且顶盖(101)与顶板(102)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103)通过螺栓安装在顶板(102)顶端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导向轮(104)通过螺栓安装在顶板(102)顶端的一侧;所述支撑立柱(12)的顶端与顶板(102)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所述导柱(3)嵌入安装在工作台(15)的顶端,且导柱(3)的顶端与顶板(102)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所述导柱(3)位于支撑立柱(12)的内侧;所述移动梁(7)安装在导柱(3)上,且移动梁(7)与导柱(3)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所述脱钩机构(6)通过螺栓安装在移动梁(7)的顶端;所述脱钩机构(6)由脱钩机构壳体(601)、挂钩(602)、驱动气缸(603)及挂钩连接座(604)组成;所述驱动气缸(603)嵌入安装在脱钩机构壳体(601)的内侧;所述挂钩(602)设置在挂钩连接座(604)的顶端,且挂钩(602)与挂钩连接座(604)通过转轴相连接;所述挂钩连接座(604)的底部与驱动气缸(603)的活塞杆通过螺纹拧接相连接;所述锤体(9)设置在移动梁(7)的下方,且锤体(9)与移动梁(7)通过连接板(8)及螺栓相连接;所述锤体(9)与导柱(3)通过套合方式相连接;所述压板(901)通过螺栓安装在锤体(9)的顶端;所述锤头(10)设置在锤体(9)的底部,且锤头(10)与锤体(9)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工装夹具(17)通过螺栓安装在工作台(15)的顶端;所述工装夹具(17)由夹座(1701)、第一支架(1702)、第二支架(1703)、待测工件(1704)及受力板(1705)组成;所述第一支架(1702)及第二支架(1703)通过螺栓安装在夹座(1701)的顶端;所述待测工件(1704)通过螺栓安装在第一支架(1702)及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晨宇王斌仓段振枢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爱迪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