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加氢方法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09217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5 1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加氢方法和系统,所述高效加氢系统包括供氢单元、氢气压缩单元、加氢单元和至少两组并联设置的储氢单元,供氢单元与氢气压缩单元相连,氢气压缩单元通过储氢支路分别与各组储氢单元相连,各组储氢单元又分别通过与储氢支路相连的输氢支路与加氢单元相连。所述高效加氢方法利用上述的高效加氢系统向终端用户加注氢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某一组储氢单元向终端用户供氢的同时,不影响压缩设备向其他组储氢单元补充氢气,有利于提高压缩设备的利用率;在加氢站运行过程中,各组储氢单元的储氢瓶氢气压力始终保持较高的压力范围并能够以较高的氢气压力实现对终端用户的高效加氢,同时使得储氢瓶组中各储氢瓶使用率保持相对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加氢方法和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氢能
,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高效加氢方法和系统。
技术介绍
氢能源作为一种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的“无碳”能源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主的交通领域是氢能利用的重要方向之一。现阶段制约氢能在交通领域利用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加氢站的建设,加氢基础设施不足,成为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阻碍。加氢站氢的来源分为外供氢和站内制氢两类。目前,加氢站的氢气加注压力有35MPa、70MPa两种。常规加氢站的工艺系统流程基本如图1、图2所示:如图1所示,经站内制氢提纯设备1'产出的氢气暂存于缓冲罐2'中,经氢气压缩设备3'(压缩机或泵)增压后(如增压至45或87.5MPa),经阀门7'、8'、9'分别储存于储氢瓶组4'中。储氢瓶组4'由多个储氢瓶组成,并被人为划分为高、中、低压三种等级储氢瓶(其额定储氢压力一致)。如图2所示,经氢气长管拖车11'运输而来的氢气,由氢气卸料装置12'卸料之后,经氢气压缩设备3'(压缩机或泵)增压后(如增压至45或87.5MPa),经阀门7'、8'、9'分别储存于储氢瓶组4'中。储氢瓶组4'由多个储氢瓶组成,并被人为划分为高、中、低压三种等级储氢瓶(其额定储氢压力一致)。在通过加氢机5'向终端用户6'加注氢气时,氢气压缩设备3'停运,首先由低压储氢瓶经阀门9'、10'及加氢机5'向终端用户6'加氢,待二者压力平衡后,若终端用户6'氢气压力达不到要求(如35或70MPa),则继续切换至中压储氢瓶经阀门8'、10'及加氢机5'向终端用户6'加氢并至压力平衡,最后切换至高压储氢瓶经阀门7'、10'及加氢机5'向终端用户6'加氢至压力平衡,最终使终端用户6'的氢气充装压力达到要求值(如35或70MPa)。随着储氢瓶组4'中氢气的消耗,其压力不断下降。当高压储氢瓶中的氢气压力低于某一最低压力要求时,停止储氢瓶组4'向加氢机5'的供气。因向加氢机5'供氢时,氢气是依次由低、中、高压储氢瓶而来,当高压储氢瓶压力低于最低要求值时,低、中压储氢瓶中压力也均已低于该最低要求值。因此,储氢瓶组4'中的所有储氢瓶均需补充氢气。此时启动压缩设备3',抽取上游站内制氢设备出口缓冲罐或外供氢长管拖车内的氢气,经增压后依次充装至储氢瓶组4'的各储氢瓶中,直至储氢瓶4'的各储氢瓶压力恢复至要求值(如45或87.5MPa)。由上述过程可知,常规加氢站氢气加注工艺系统存在以下问题:(1)储氢瓶组4'的各储氢瓶额定工作压力均相同,但因被人为划分为高、中、低压三种等级,且依次按照低、中、高压储氢瓶的顺序经加氢机5'向终端用户6'多级供氢,各储氢瓶使用程度不同(低压储氢瓶中压降最大,中压储氢瓶中压降次之,高压储氢瓶中压降最小)。正因各储氢瓶使用程度不同,在常规加氢站储氢瓶组设计时,常将高、中、低压储氢瓶按不同的数量考虑(如高:中:低=2:3:4);(2)因依次按照低、中、高压储氢瓶的顺序经加氢机5'向终端用户6'供氢,供氢压力由小到大,加氢速度慢、效率低;(3)因储氢瓶组4'的氢气充装口、氢气输出口为同一端口,当储氢瓶组4'经加氢机5'向终端用户6'供气时,压缩设备3'则无法工作,压缩设备3'的利用率较低;(4)当储氢瓶组4'的氢气压力降低至最低压力,压缩设备3'向储氢瓶组4'补充氢气时,难以实现同时为终端用户供氢;此时若通过压缩设备3'经加氢机5'向终端用户6'直接供氢,加氢速度慢、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并提高加氢速度和加氢效率的高效加氢方法和系统。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效加氢系统,所述高效加氢系统包括供氢单元、氢气压缩单元、加氢单元和至少两组并联设置的储氢单元,其中,供氢单元与氢气压缩单元相连,氢气压缩单元通过储氢支路分别与各组储氢单元相连,各组储氢单元又分别通过与储氢支路相连的输氢支路与加氢单元相连。根据本专利技术高效加氢系统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供氢单元为站内制氢设备或外供氢设备,所述加氢单元为加氢机,所述氢气压缩单元为压缩机或压缩泵。根据本专利技术高效加氢系统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站内制氢设备至少包括站内制氢提纯设备和缓冲罐,所述外供氢设备至少包括氢气长管拖车和氢气卸料设备。根据本专利技术高效加氢系统的一个实施例,每组储氢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储氢瓶且每组储氢单元的储氢瓶数量、规格和额定工作压力相同,每条储氢支路上沿着氢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压力传感器。根据本专利技术高效加氢系统的一个实施例,每条输氢支路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并且所述输氢支路与储氢支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与第二控制阀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高效加氢系统的一个实施例,每组储氢单元的储氢瓶能够满足至少供应终端用户3次加注所需氢气量之后的残余氢气压力仍在最低压力值以上,其中,当适用于加注压力为35MPa的加氢站时,所述储氢单元的储氢瓶残余氢气压力不低于35MPa;当适用于加注压力为70MPa的加氢站时,所述储氢单元的储氢瓶残余氢气压力不低于70MPa。本专利技术同时提供了一种高效加氢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上述的高效加氢系统向终端用户加注氢气。根据本专利技术高效加氢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高效加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利用氢气压缩单元抽取供氢单元中的氢气增压后充装至各组储氢单元中至额定压力值;B、控制第1组储氢单元经加氢单元向终端用户加注氢气,当第1组储氢单元的氢气压力低于设定压力值时,切换至第2组储氢单元向终端用户加注氢气,同时启动氢气压缩单元抽取供氢单元中的氢气增压后充装至第1组储氢单元中使其压力恢复至额定压力值;当第2组储氢单元的氢气压力低于设定压力值时,切换至下一组储氢单元向终端用户加注氢气,同时启动氢气压缩单元抽取供氢单元中的氢气增压后充装至第2组储氢单元中使其压力恢复至额定压力值,如此循环切换储氢单元实现高效加氢。根据本专利技术高效加氢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当适用于加注压力为35MPa的加氢站时,所述额定压力值为40~45MPa,所述设定压力值为35MPa;当适用于加注压力为70MPa的加氢站时,所述额定压力值为80~87.5MPa,所述设定压力值为70MPa。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在某一组储氢单元向终端用户供氢的同时,不影响压缩设备向其他组储氢单元补充氢气,有利于提高压缩设备的利用率;在加氢站运行过程中,各组储氢单元的储氢瓶氢气压力始终保持较高的压力范围(与终端用户之间始终保持较大的压差),储氢瓶组能够以较高的氢气压力实现对终端用户的高效加氢,提高加氢速度和加氢效率;同时使得储氢瓶组中各储氢瓶使用率保持相对一致。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常规站内制氢加氢站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常规外供氢加氢站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高效加氢系统的结构原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供氢单元、2-储氢瓶、3-氢气压缩单元、4-第1组储氢单元、5-第2组储氢单元、6-第3组储氢单元、7-加氢单元、8-终端用户、9,11,13-第一控制阀、10,12,14-第二控制阀、18,19,20-压力传感器、15,16,17-第三控制阀、21,22,23-储氢支路、24,25,26-输氢支路。具体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加氢系统包括供氢单元、氢气压缩单元、加氢单元和至少两组并联设置的储氢单元,其中,供氢单元与氢气压缩单元相连,氢气压缩单元通过储氢支路分别与各组储氢单元相连,各组储氢单元又分别通过与储氢支路相连的输氢支路与加氢单元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加氢系统包括供氢单元、氢气压缩单元、加氢单元和至少两组并联设置的储氢单元,其中,供氢单元与氢气压缩单元相连,氢气压缩单元通过储氢支路分别与各组储氢单元相连,各组储氢单元又分别通过与储氢支路相连的输氢支路与加氢单元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氢单元为站内制氢设备或外供氢设备,所述加氢单元为加氢机,所述氢气压缩单元为压缩机或压缩泵。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内制氢设备至少包括站内制氢提纯设备和缓冲罐,所述外供氢设备至少包括氢气长管拖车和氢气卸料设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储氢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储氢瓶且每组储氢单元的储氢瓶数量、规格和额定工作压力相同,每条储氢支路上沿着氢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压力传感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条输氢支路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并且所述输氢支路与储氢支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控制阀与第二控制阀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加氢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储氢单元的储氢瓶能够满足至少供应终端用户3次加注所需氢气量之后的残余氢气压力仍在最低压力值以上,其中,当适用于加注压力为35MPa的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原发张定海杨锦郑国庆李重霖王晓亮
申请(专利权)人: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