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1876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6 0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介质集箱、第二换热介质集箱、同心换热管束、低压介质进口管、低压介质出口管、高压介质进口管和高压介质出口管;第一换热介质集箱包括第一、第二低压介质腔层和第一高压介质腔层;第二换热介质集箱包括第三、第四低压介质腔层和第二高压介质腔层;同心换热管束包括第一、第二低压介质管和高压介质管,高压介质管位于第一、第二低压介质管之间;第一低压介质管两端连通第一、第三低压介质腔层;第二低压介质管两端连通第二、第四低压介质腔层;高压介质管两端连通第一、第二高压介质腔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结构简单,体积小,易于批量生产制备;具有换热率高、高低压两侧的压降小、造价低廉的优点。

A Heat Exchange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heat exchanger,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heat transfer medium header, a second heat transfer medium header, a concentric heat transfer tube bundle, a low pressure medium inlet tube, a low pressure medium outlet tube, a high pressure medium inlet tube and a high pressure medium outlet tube; a first heat transfer medium header comprises a first, a second low pressure medium cavity layer and a first high pressure medium cavity layer; and a second heat transfer medium header comprises a third and a third high pressure medium outlet tube. The concentric heat exchange tube bundles include the first and second low-pressure dielectric tubes and high-pressure dielectric tubes, which are located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low-pressure dielectric tubes; the first low-pressure dielectric tube end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and third low-pressure dielectric layer; the second low-pressure dielectric tube end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and fourth low-pressure dielectric layer; and the high-pressure dielectric tube ends ar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The first and second high-pressure dielectric cavity layers are connected. The heat exchanger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small volume, easy mass production, high heat transfer rate, low pressure drop on both sides of high and low pressure, and low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当前,我国仍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生态环境压力大等问题,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作为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处于优先发展地位。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何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成为我国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目前,工业余热利用率低、能量没有得到充分综合利用是造成工业生产中能耗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换热器,能够提升对工业余热的回收利用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能够提高工业余热的回收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换热器容易出现热短路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介质集箱、第二换热介质集箱、同心换热管束、低压介质进口管、低压介质出口管、高压介质进口管、高压介质出口管;所述第一换热介质集箱包括第一低压介质腔层、第一高压介质腔层、第二低压介质腔层;所述第二换热介质集箱包括第三低压介质腔层、第二高压介质腔层、第四低压介质腔层;所述同心换热管束包括第一低压介质管、第二低压介质管、高压介质管,所述高压介质管位于第一低压介质管管身内;所述第二低压介质管位于高压介质管管身内;所述第一低压介质管两端分别连通第一低压介质腔层和第三低压介质腔层;所述第二低压介质管两端分别连通第二低压介质腔层和第四低压介质腔层;所述高压介质管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高压介质腔层和第二高压介质腔层;所述低压介质进口管连通所述第一低压介质腔层、第二低压介质腔层;所述高压介质出口管连通所述第一高压介质腔层;所述低压介质出口管连通所述第三低压介质腔层和第四低压介质腔层;所述高压介质进口管连通所述第二高压介质层。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低压高温介质由低压介质进口管进入第一换热介质集箱,通过同心换热管束进入第二换热介质集箱,并从低压介质出口管导出;高压低温介质由高压介质进口管进入第二换热介质集箱,通过同心换热管束进入第一换热介质集箱,并从高压介质出口管导出;过程中,低压高温介质与高压低温介质在第一换热介质集箱、第二换热介质集箱、尤其是在同心换热管束中,通过层壁和管壁的传热实现高温与低温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换热效果好;通过低温介质与高温介质的流向相反、形成逆流热交换,并在环形通道内进行热交换,有效避免了热短路;并能使换热器高低压两侧的压降较小。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低压介质腔层、第一高压介质腔层、第二低压介质腔层沿所述第一换热介质集箱的轴向分布;所述第三低压介质腔层、第二高压介质腔层、第四低压介质腔层沿所述第二换热介质集箱的轴向分布;所述第一高压介质腔层设于所述第一低压介质腔层与第二低压介质腔层之间;所述第二高压介质腔层设于所述第三低压介质腔层与第四低压介质腔层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位于高压介质腔层内的高压低温介质两侧均有与低压介质腔层内的低压高温介质进行热传导,增大热传导的有效面积,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同时,可减少换热管束的设计长度,使换热器的整体体积做得更小,缩小设备占地面积。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低压介质管,第二低压介质管和高压介质管有不锈钢管制成。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集箱和第二换热介质集箱为圆柱体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换热器可自由膨胀和压缩,避免了由温度梯度产生的热应力,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同心换热管束还包括支撑管,所述支撑管位于第二低压介质管管身内,所述支撑管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集箱、第二换热介质集箱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支撑管对换热器的第一换热介质集箱、第二换热介质集箱起到支撑作用,使同心换热管束能够保持形状稳定。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低压介质进口管和所述低压介质出口管的管径一致;所述高压介质进口管和所述高压介质出口管的管径一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低压介质进口管的管径大于所述高压介质进口管的管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结构简单,体积小,易于批量生产制备;具有换热率高、高低压两侧的压降小、造价低廉的优点,且能够有效避免热短路和由温度梯度产生的热应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换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中,1-第一换热介质集箱,11-第一低压介质腔层,12-第一高压介质腔层,13-第二低压介质腔层,2-第二换热介质集箱,21-第三低压介质腔层,22-第二高压介质腔层,23-第四低压介质腔层,3-同心换热管束,31-第一低压介质管,32-第二低压介质管,33-高压介质管,34-支撑管,41-低压介质进口管,42-低压介质出口管,51-高压介质进口管,52-高压介质出口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介质集箱1、第二换热介质集箱2、同心换热管束3、低压介质进口管41、低压介质出口管42、高压介质进口管51、高压介质出口管52。其中,第一换热介质集箱1包括第一低压介质腔层11、第一高压介质腔层12、第二低压介质腔层13;第二换热介质集箱2包括第三低压介质腔层21、第二高压介质腔层22、第四低压介质腔层23;各个介质腔层通过在换热介质集箱的内部间隔设置的封板形成。同心换热管束3为同心圆结构,其包括第一低压介质管31、第二低压介质管32、高压介质管33,高压介质管33位于第一低压介质管31的管身内,第二低压介质管32位于高压介质管33的管身内;第一低压介质管31两端分别连通第一低压介质腔层11和第三低压介质腔层21;第二低压介质管32两端分别连通第二低压介质腔层13和第四低压介质腔层23;高压介质管33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高压介质腔层12和第二高压介质腔层22。低压介质进口管41从第一换热介质集箱1的外部贯穿插入至第一低压介质腔层11、第二低压介质腔层13内,与第一低压介质腔层11、第二低压介质腔层13连通;高压介质出口管52从第一换热介质集箱1的外部贯穿插入至第一高压介质腔层12内,与第一高压介质腔层12连通;低压介质出口管从第二换热介质集箱2的外部贯穿插入至第三低压介质腔层21、第四低压介质腔层23内,与第三低压介质腔层21、第四低压介质腔层23连通;高压介质进口管51从第二换热介质集箱2的外部贯穿插入至第二高压介质腔层22内,与第二高压介质腔层22连通。在进行热交换时,低压高温介质由低压介质进口管41进入第一换热介质集箱1,分为两路,通过同心换热管束3进入第二换热介质集箱2,并从低压介质出口管42导出;高压低温介质由高压介质进口管51进入第二换热介质集箱2,通过同心换热管束3进入第一换热介质集箱1,并从高压介质出口管52导出;过程中,低压高温介质与高压低温介质在第一换热介质集箱1、第二换热介质集箱2、尤其是在同心换热管束3中,通过腔层之间的层壁和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介质集箱(1)、第二换热介质集箱(2)、同心换热管束(3)、低压介质进口管(41)、低压介质出口管(42)、高压介质进口管(51)、高压介质出口管(52);所述第一换热介质集箱(1)包括第一低压介质腔层(11)、第一高压介质腔层(12)、第二低压介质腔层(13);所述第二换热介质集箱(2)包括第三低压介质腔层(21)、第二高压介质腔层(22)、第四低压介质腔层(23);所述同心换热管束(3)包括第一低压介质管(31)、第二低压介质管(32)、高压介质管(33),所述高压介质管(33)位于第一低压介质管(31)管身内;所述第二低压介质管(32)位于高压介质管(33)管身内;所述第一低压介质管(31)两端分别连通第一低压介质腔层(11)和第三低压介质腔层(21);所述第二低压介质管(32)两端分别连通第二低压介质腔层(13)和第四低压介质腔层(23);所述高压介质管(33)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高压介质腔层(12)和第二高压介质腔层(22);所述低压介质进口管(41)连通所述第一低压介质腔层(11)、第二低压介质腔层(13);所述高压介质出口管(52)连通所述第一高压介质腔层(12);所述低压介质出口管(42)连通所述第三低压介质腔层(21)和第四低压介质腔层(23);所述高压介质进口管(51)连通所述第二高压介质层(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介质集箱(1)、第二换热介质集箱(2)、同心换热管束(3)、低压介质进口管(41)、低压介质出口管(42)、高压介质进口管(51)、高压介质出口管(52);所述第一换热介质集箱(1)包括第一低压介质腔层(11)、第一高压介质腔层(12)、第二低压介质腔层(13);所述第二换热介质集箱(2)包括第三低压介质腔层(21)、第二高压介质腔层(22)、第四低压介质腔层(23);所述同心换热管束(3)包括第一低压介质管(31)、第二低压介质管(32)、高压介质管(33),所述高压介质管(33)位于第一低压介质管(31)管身内;所述第二低压介质管(32)位于高压介质管(33)管身内;所述第一低压介质管(31)两端分别连通第一低压介质腔层(11)和第三低压介质腔层(21);所述第二低压介质管(32)两端分别连通第二低压介质腔层(13)和第四低压介质腔层(23);所述高压介质管(33)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高压介质腔层(12)和第二高压介质腔层(22);所述低压介质进口管(41)连通所述第一低压介质腔层(11)、第二低压介质腔层(13);所述高压介质出口管(52)连通所述第一高压介质腔层(12);所述低压介质出口管(42)连通所述第三低压介质腔层(21)和第四低压介质腔层(23);所述高压介质进口管(51)连通所述第二高压介质层(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石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尚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