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5332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6: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外壳及若干导电端子,外壳内具有供导电端子放置的放置腔,外壳的一端为导电区域,另一端为电连接端,导电端子包括有延伸至外壳的导电区域内的触合部及连接部,导电端子的连接部与触合部之间通过衔接部衔接,其触合部为处于导电区域内受外力可朝向衔接部往复位移的触合片状体,触合片状体与衔接部之间通过弧状体衔接,触合片状体相对于与衔接部衔接一端的另一端处设有与触合片状体衔接的弧状触合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通用性强、可插接不同厚度印刷PCB电路板、导电稳定、结构简单的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对板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介绍
板对板连接器是一种印刷PCB电路板连接器,其主要适用于液晶显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中的主机板、液晶显示器、电讯卡、存储器、移动硬板等装置中。传统的板对板连接,如图1所示,其主要由外壳a及插设于外壳a内的导电端子b组成。外壳a的一端具有供印刷PCB电路板插入的导电接触区域a1,另一端为促使导电端子b与外部PCB板焊接连接的电连接端a2。该导电端子b具有与印刷PCB电路板触合导通的触合端b1及与外部PCB板焊接连接的连接端b2,导电端子b的触合端b1延伸至外壳a的导电区域a1中,连接端b2处于外壳a的电连接端a2处。导电端子b的触合端b1为平直状金属片,其被固定于导电区域a1内,其横向及纵向分别得到定位。虽然导电端子b与外壳a之间的固定关系较为稳定。然而,外壳a的导电区域a1底部端面与导电端子b触合端b1之间的间隙已被限定;因此,此类连接器仅可插接与该间隙适配的印刷PCB电路板。如若印刷PCB电路板的加工出现偏差,则该印刷PCB电路板与导电端子b之间则无法保持稳定的触合,出现接触不良的隐患。由此可见,其通用性差,导电性能无法得到保证。而且此类连接器经过几次拔插后,容易变形,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用性强、可插接不同厚度印刷PCB电路板、导电稳定、结构简单的板对板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外壳及并列插设于外壳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外壳内具有供导电端子放置的放置腔,所述外壳的一端为供印刷PCB电路板插入的导电区域,另一端为促使导电端子与外部PCB板焊接连接的电连接端,导电端子包括有延伸至外壳的导电区域内并可与印刷PCB电路板触合的触合部及延伸至外壳的电连接端处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端子的连接部与触合部之间通过衔接部衔接,其触合部为处于导电区域内受外力可朝向衔接部往复位移且初始状态与衔接部呈倾斜状设置的触合片状体,触合片状体与衔接部之间通过弧状体衔接,触合片状体相对于与衔接部衔接一端的另一端处设有与触合片状体衔接的弧状触合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电端子的触合部处于外壳的导电区域中,当印刷PCB电路板由外壳的导电区域插入时,印刷PCB电路板则会与导电端子触合部中的触合片状体与弧状触合体的衔接处实施抵触;触合片状体与弧状触合体的衔接处为触合片状体的受力接触端。随着印刷PCB电路板的逐渐插入,印刷PCB电路板对倾斜状的触合片状体持续实施抵触,触合片状体与衔接部之间的弧状体则会发生弹性变形,促使触合片状体朝向衔接部移动;直至印刷PCB电路板完全进入到导电区域中,实现电连接。上述方案中,触合片状体通过多处弹性变形实现与印刷PCB电路板的紧密贴合,从而排除接触不良的隐患,印刷PCB电路板与导电区域的往复插接也不会对导电端子造成损坏;而且由于触合片状体可处于导电区域中纵向位移,促使触合片状体与导电区域的底部间隙具有可调性,可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印刷PCB电路板的插接,通用性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弧状触合体相对于与触合片状体衔接一端的另一端设有朝向衔接部延伸的竖直状连接片,竖直状连接片相对于与弧状触合体衔接一端的另一端具有与竖直状连接片垂直衔接且与衔接部平行设置的支撑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较厚的印刷PCB电路板插入到导电区域中时,触合片状体形变至极致,支撑片的设置则是为了防止触合片状体及衔接部变形,具有保护作用。本技术更进一步设置为:衔接部为平直状导电片,该平直状导电片包括有与放置腔适配的安装部及与安装部衔接且宽度小于安装部的弹性连接部。其中,平直状导电片的安装部的横向两侧对称的设有若干与外壳放置腔的内壁抵触的凸起。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设置不仅促使导电端子与外壳之间的安装结构更为稳定,不会出现脱落的情况,而且不会影响到触合片状体的弹性变形。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
技术介绍
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图5所示的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外壳1及并列插设于外壳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外壳1内具有供导电端子2放置的放置腔11,外壳1的一端为供印刷PCB电路板插入的导电区域12,另一端为促使导电端子2与外部PCB板焊接连接的电连接端13,导电端子2包括有延伸至外壳1的导电区域12内并可与印刷PCB电路板触合的触合部21及延伸至外壳1的电连接端13处的连接部22,导电端子2的连接部22与触合部21之间通过衔接部23衔接,其触合部21为处于导电区域12内受外力可朝向衔接部23往复位移且初始状态与衔接部23呈倾斜状设置的触合片状体211,触合片状体211与衔接部23之间通过弧状体24衔接,触合片状体211相对于与衔接部23衔接一端的另一端处设有与触合片状体211衔接的弧状触合体25。上述方案中,导电端子2的触合部21处于外壳1的导电区域12中,当印刷PCB电路板由外壳1的导电区域12插入时,印刷PCB电路板则会与导电端子2触合部21中的触合片状体211与弧状触合体25的衔接处实施抵触;触合片状体211与弧状触合体25的衔接处为触合片状体211的受力接触端。随着印刷PCB电路板的逐渐插入,印刷PCB电路板对倾斜状的触合片状体211持续实施抵触,触合片状体211与衔接部23之间的弧状体24则会发生弹性变形,促使触合片状体211朝向衔接部23移动;直至印刷PCB电路板完全进入到导电区域12中,实现电连接。上述方案中,触合片状体211通过多处弹性变形实现与印刷PCB电路板的紧密贴合,从而排除接触不良的隐患,印刷PCB电路板与导电区域12的往复插接也不会对导电端子2造成损坏;而且由于触合片状体211可处于导电区域12中纵向位移,促使触合片状体211与导电区域12的底部间隙具有可调性,可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印刷PCB电路板的插接,通用性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弧状触合体25相对于与触合片状体211衔接一端的另一端设有朝向衔接部23延伸的竖直状连接片26,竖直状连接片26相对于与弧状触合体25衔接一端的另一端具有与竖直状连接片26垂直衔接且与衔接部23平行设置的支撑片27。该支撑片27的设置可防止触合片状体211及衔接部23变形,具有保护作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衔接部23为平直状导电片,该平直状导电片包括有与放置腔11适配的安装部231及与安装部231衔接且宽度小于安装部231的弹性连接部232。平直状导电片的安装部231的横向两侧对称的设有若干与外壳1放置腔11的内壁抵触的凸起2311。上述设置不仅促使导电端子2与外壳1之间的安装结构更为稳定,不会出现脱落的情况,而且不会影响到触合片状体211的弹性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外壳及并列插设于外壳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外壳内具有供导电端子放置的放置腔,所述外壳的一端为供印刷PCB电路板插入的导电区域,另一端为促使导电端子与外部PCB板焊接连接的电连接端,导电端子包括有延伸至外壳的导电区域内并可与印刷PCB电路板触合的触合部及延伸至外壳的电连接端处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端子的连接部与触合部之间通过衔接部衔接,其触合部为处于导电区域内受外力可朝向衔接部往复位移且初始状态与衔接部呈倾斜状设置的触合片状体,触合片状体与衔接部之间通过弧状体衔接,触合片状体相对于与衔接部衔接一端的另一端处设有与触合片状体衔接的弧状触合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包括外壳及并列插设于外壳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外壳内具有供导电端子放置的放置腔,所述外壳的一端为供印刷PCB电路板插入的导电区域,另一端为促使导电端子与外部PCB板焊接连接的电连接端,导电端子包括有延伸至外壳的导电区域内并可与印刷PCB电路板触合的触合部及延伸至外壳的电连接端处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端子的连接部与触合部之间通过衔接部衔接,其触合部为处于导电区域内受外力可朝向衔接部往复位移且初始状态与衔接部呈倾斜状设置的触合片状体,触合片状体与衔接部之间通过弧状体衔接,触合片状体相对于与衔接部衔接一端的另一端处设有与触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新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新富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