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0899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送风装置具备: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旋转的叶轮;使上述叶轮旋转的马达;容纳上述马达的马达外壳;以及配置于比上述马达外壳靠径向外侧且在与上述马达外壳的间隙构成流路的风扇壳体。在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沿周向配置且沿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一静叶片;以及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静叶片间且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静叶片。上述第二静叶片的上端配置于比上述第一静叶片的上端靠下侧且比上述第一静叶片的下端靠上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风装置以及吸尘器
本专利技术涉以及送风装置及吸尘器。
技术介绍
以往的离心压缩机公开于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2010-196705号公报。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2010-196705号公报的离心压缩机具有转子、扩散器以及护罩。转子通过在轴安装叶轮和轴承座而构成。扩散器具有轮毂、周壁、多个半径方向叶片以及多个轴线方向叶片。半径方向叶片是在轮毂的上表面沿周向隔开间隔配置的二维叶片。周壁与轮毂隔开间隔地包围轮毂。轴线方向叶片是在周壁与轮毂之间延伸的二维叶片。转子通过轴承座可旋转地安装于扩散器。护罩以覆盖叶轮和扩散器的方式安装于扩散器。但是,在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2010-196705号公报中,半径方向叶片和轴线方向叶片设于通过叶轮的旋转而供空气流通的不同的区域,因此在各个区域中叶片的数量变少,无法缩小相邻的叶片彼此的周向间隙。因此,存在送风效率降低的可能性。鉴于上述状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送风效率的送风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送风装置具备: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旋转的叶轮;使上述叶轮旋转的马达;容纳上述马达的马达外壳;以及配置于比上述马达外壳靠径向外侧且在与上述马达外壳的间隙构成流路的风扇壳体。在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沿周向配置且沿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一静叶片;以及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静叶片间且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静叶片。上述第二静叶片的上端配置于比上述第一静叶片的上端靠下侧且比上述第一静叶片的下端靠上侧。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吸尘器具备上述的送风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送风装置,能够提高送风效率。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吸尘器具备上述的送风装置,因此能够提高搭载于吸尘器的送风装置的送风效率。有以下的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中卸下了风扇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图5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中将风扇壳体的一部分切断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静叶片的个数与送风效率的关系的一例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送风装置的中心轴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送风装置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以送风装置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另外,上述中心轴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本说明书中,相对于叶轮,将吸气侧设为“上侧”,对各部的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但是,上述的“上下方向”不限定实际的装入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及方向。另外,“上游”以及“下游”分别表示使叶轮旋转时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吸尘器中,将靠近地板的方向设为“下方”,并且将远离地板的方向设为“上方”,对各部的形状及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此外,这些方向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及方向。另外,“上游”以及“下游”分别表示使送风装置驱动时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及下游。在此,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的吸尘器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吸尘器100是所谓的杆型的电动吸尘器,具备在下表面及上表面分别开设吸气口103及排气口104的箱体102。从箱体102的背面导出电源线(未图示)。电源线与设于居室的侧壁面的电源插座(未图示)连接,向吸尘器100提供电力。此外,吸尘器100也可以是所谓的机器人型、卧型或者手持型的电动吸尘器。在箱体102内形成有连结吸气口103和排气口104的空气通路(未图示)。在空气通路内,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配置有集尘部(未图示)、过滤器(未图示)以及送风装置1。在空气通路内流通的空气含有的尘埃等垃圾被过滤器遮蔽,并收集至形成为容器状的集尘部内。集尘部及过滤器构成为相对于箱体102可装卸。由此,能够在地板F上进行清扫。在箱体102的上部设有把持部105及操作部106。使用者能够把持把持部105使吸尘器100移动。操作部106具有多个按钮106a,通过按钮106a的操作,进行吸尘器100的动作设定。例如,通过按钮106a的操作,指示送风装置1的驱动开始、驱动停止以及转速的变更等。在吸气口103连接杆状的吸引管107的下游端(图中,上端)。在吸引管107的上游端相对于吸引管107可装卸地安装有吸引嘴110。接下来,对送风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送风装置1中卸下了风扇壳体2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送风装置1的纵剖视图。大致划分,送风装置1具备风扇壳体2、叶轮3、马达外壳4、马达5、上轴承6、下轴承7以及基板8。利用马达5将叶轮3绕中心轴C沿旋转方向R旋转驱动,从而空气从上侧被吸入风扇壳体2内部,并从风扇壳体2向下侧排出。送风装置1具有在平面视野的截面中为圆形的筒状的风扇壳体2。风扇壳体2容纳叶轮3和马达外壳4。风扇壳体2具有上部壳部2A和下部壳部2B。上部壳部2A覆盖叶轮3。下部壳部2B覆盖马达外壳4。上部壳部2A和下部壳部2B也可以作为同一部件而构成,也可以作为不同部件而构成。在上部壳部2A的上端部设有从上端向内侧屈曲并向下方延伸的钟形口21。在钟形口21的上端设有沿上下方向开设的吸气口211。吸气口211位于比叶轮3的上端靠上侧。另外,在下部壳部2B的下端,设有沿上下方向开设的排气口22。此外,在吸尘器100中,送风装置1以吸气口211朝向下侧的方式配备(图1)。叶轮3由树脂成型品构成。叶轮3具有基座部31和多个叶片32。基座部31的直径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大。基座部31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凸台部311。凸台部311通过压入而与后述的轴53的上部连结。叶轮3通过马达5以中心轴C为中心沿旋转方向R旋转。多个叶片32在基座部31的外周面沿周向排列。叶片32与基座部31构成为同一部件。叶片32的上部相对于下部配置于旋转方向R前方侧。由此,通过叶轮3旋转,从吸气口211吸入的空气向旋转方向R前方侧且下侧被引导,且向位于比叶轮3靠下侧的后述的流路FL被引导。马达外壳4具有上侧外壳41和下侧外壳42。上侧外壳41配置于比下侧外壳42靠上侧。马达外壳4在内部容纳马达5。上侧外壳41具有杯状的基部411。基部411具有下方开口的圆筒状部4111和位于圆筒状部4111的上侧的上盖部4112。在上盖部4112的中央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孔部4112A。在孔部4112A的下部固定上轴承6。上轴承6由滚珠轴承构成,但是也可以由套筒轴承等构成。在上盖部4112的上表面设置向下侧凹陷的环状的槽部4112B。在此,在叶轮3的基座部31的下表面设置环状的叶轮凸部31A。在槽部4112B容纳叶轮凸部31A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够抑制因叶轮3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流入叶轮3的内侧(空间SP)。即,起到迷宫效果,能够提高送风装置1的送风效率。在圆筒状部4111的内周面设有多个柱状突出部(未图示)。柱状突出部从圆筒状部411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风装置,具备: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旋转的叶轮;使上述叶轮旋转的马达;容纳上述马达的马达外壳;以及配置于比上述马达外壳靠径向外侧且在与上述马达外壳的间隙构成流路的风扇壳体,上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沿周向配置且沿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一静叶片;以及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静叶片间且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静叶片,上述第二静叶片的上端配置于比上述第一静叶片的上端靠下侧且比上述第一静叶片的下端靠上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18 JP 2017-0992481.一种送风装置,具备:绕上下延伸的中心轴旋转的叶轮;使上述叶轮旋转的马达;容纳上述马达的马达外壳;以及配置于比上述马达外壳靠径向外侧且在与上述马达外壳的间隙构成流路的风扇壳体,上述送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马达外壳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沿周向配置且沿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一静叶片;以及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静叶片间且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静叶片,上述第二静叶片的上端配置于比上述第一静叶片的上端靠下侧且比上述第一静叶片的下端靠上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静叶片的下端配置于比上述第一静叶片的下端靠下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轴向上观察时,上述第一静叶片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二静叶片重叠。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马达的至少一部分直接或间接地与上述马达外壳接触,上述第一静叶片以及上述第二静叶片是金属部件。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静叶片的数量与上述第二静叶片的数量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静叶片的周向的壁厚比上述第一静叶片的周向的壁厚更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静叶片的压力面的下端部,形成随着朝向下侧而向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弯曲的第一下弯曲面,在上述第二静叶片的压力面的下端部,形成随着朝向下侧而向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前方侧弯曲的第二下弯曲面,上述第二下弯曲面的曲率半径比上述第一下弯曲面的曲率半径长。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下弯曲面的曲率半径是上述第一下弯曲面的曲率半径的1.8倍至2.5倍。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中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静叶片具备: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朝向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在周向上倾斜的第一静叶片上部;以及位于比上述第一静叶片上部靠轴向下侧的第一静叶片下部,上述第二静叶片具备: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朝向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在周向上倾斜的第二静叶片上部;以及位于比上述第二静叶片上部靠轴向下侧的第二静叶片下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静叶片上部具有比上述第一静叶片下部向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弯曲的第一弯曲面,上述第二静叶片上部具有比上述第二静叶片下部向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侧弯曲的第二弯曲面。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静叶片的上述叶轮的旋转方向后方端与上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早光亮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