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74884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7: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结构,包括与电芯贴合进行降温的液冷组件;所述液冷组件包括若干个液冷管路,若干个所述液冷管路多排分布,液冷管路内设置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上下两层通道;所述液冷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液冷管路一端的第一汇流管和设置在液冷管路另一端的第三汇流管,冷却液沿第一汇流管流经多个液冷管路的上层通道或下层通道到达第三汇流管,再由液冷管路的下层通道或上层通道回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下分层通道的设计,低温冷却液在液冷管路的上、下层通道形成U形回路,使得单个电芯同时接触不同温度的进出冷却液,由于逐级叠加作用,冷却液的温度之和相近,每个电芯冷却的温度差异小,冷却效果更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发展至今,电池技术的突破已经成为了限制电动汽车大规模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电池的容量和安全性尚待突破。续航里程越高,要求的电池容量也越高,电池工作时产生的发热功率和热量也越高,给电池的使用安全带来隐患。目前,电池冷却主要是采用风冷和液冷两种方式冷却,其中,液冷的冷却方式效果更佳。但目前液冷的方式一般是采用单根蛇形铝扁管导通冷却液接触电芯的冷却方式。由于单根蛇形铝扁管经多处折弯整形而成,冷却液的流程较长,导致压力损失大,尺寸误差大。在电池模组上设置有汇流管,汇流管的接头突出于电池模组,导致外接管路繁杂,电池模组体积大,能量密度低。并且冷却液经过多个电芯逐渐导热累积,在前电芯和在后电芯的散热不均匀,进出水口温度通常差异较大,导致电池模组冷却效果不均,影响电池充放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结构。一种冷却结构,用于冷却电芯,包括与电芯贴合进行降温的液冷组件;所述液冷组件包括若干个液冷管路,若干个所述液冷管路多排分布,液冷管路内设置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上下两层通道。进一步的,所述液冷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液冷管路一端的第一汇流管和设置在液冷管路另一端的第三汇流管,冷却液沿第一汇流管流经多个液冷管路的上层通道或下层通道到达第三汇流管,再由液冷管路的下层通道或上层通道回流。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汇流管内部设置为与液冷管路对应的上、下层通道;所述第一汇流管包括内侧板、与内侧板连接形成空腔的外侧板以及设置在内侧板和外侧板之间的隔板,所述隔板用于隔断空腔形成上下两层通道,所述内侧板上设置有冲孔,通过冲孔与所述液冷管路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汇流管内部也设置为与液冷管路对应的上、下层通道,或所述第三汇流管设置有用于连通液冷管路的上、下层通道的连通空腔;所述第三汇流管设置在液冷组件中液冷管路的后端部。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汇流管端部或第三汇流管端部的堵头组件,所述堵头组件包括与第一汇流管的上层通道连通的上通堵头、与第一汇流管的下层通道连通的下通堵头和连通第三汇流管上、下层通道的上下贯通堵头,所述上通堵头、下通堵头和上下贯通堵头均为柱体形状。进一步的,所述上通堵头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汇流管的上层通道连通的第一通孔、用于封堵第一汇流管的下层通道的第一挡壁,所述上通堵头内设置有第一空腔,在上通堵头的一个端面上设置有与连接管或排头水管连接的第一接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接孔通过第一空腔连通。进一步的,所述下通堵头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汇流管的下层通道连通的第二通孔、用于封堵第一汇流管的上层通道的第二挡壁,所述下通堵头内设置有第二空腔,在下通堵头的一个端面上设置有与连接管或排头水管连接的第二接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接孔通过第二空腔连通。进一步的,所述上下贯通堵头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汇流管的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通过第三通孔连通。进一步的,所述液冷管路为波纹状扁管,每个波纹弯曲处对应与电芯外壁相契合;所述波纹状的扁管外侧粘贴可压缩的绝缘导热丙烯酸片,通过绝缘导热丙烯酸片与每个电芯外壁贴合。进一步的,包括多个液冷组件,多个所述液冷组件成排排布,所述第一汇流管设置在同一排中第一个液冷组件的液冷管路的前端部,所述第三汇流管设置在同一排中最后一个液冷组件的液冷管路的后端部;且相邻两个液冷组件的相邻液冷管路上均设置有第二汇流管,所述第二汇流管内部设置为与液冷管路对应的上、下层通道,相邻两个液冷组件的相邻第二汇流管通过连接管连通。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之处:(1)液冷组件的液冷管路采用上下分层通道的设计,低温冷却液在液冷管路的上、下层通道形成U形回路,使得单个电芯同时接触不同温度的进出冷却液,由于逐级叠加作用,冷却液的温度之和相近,每个电芯冷却的温度差异小,冷却效果更均匀;(2)在多个液冷组件之间采用了上通堵头、下通堵头和上下贯通堵头的独特设计,实现多个液冷组件之间的连通以及多个液冷组件的上、下层通道的连通,形成冷却液在多个液冷组件上的U形回路;(3)液冷管路设置多个且并联设置,多个液冷管路同时通入冷却液,缩短冷却液的水路行程,压损小,电芯的冷却速率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液冷组件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液冷组件的剖切图;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液冷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上通堵头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下通堵头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上下贯通堵头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上通堵头、汇流管和下通堵头连接时的剖切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如附图1所示,本技术的冷却结构包括与电芯贴合进行降温的液冷组件20。冷却液可在液冷组件20内流动,从而对电芯降温。其中,液冷组件20包括若干个液冷管路22,若干个液冷管路22多排分布,液冷管路22内设置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上下两层通道。液冷组件20还包括设置在液冷管路22一端的第一汇流管21和设置在液冷管路22另一端的第三汇流管28,冷却液沿第一汇流管21流经多个液冷管路22的上层通道或下层通道到达第三汇流管28,再由液冷管路22的下层通道或上层通道回流。如此,两根液冷管路22之间留有间距,单体电芯设置在两根液冷管路22之间,流经液冷管路22的冷却液形成U形回路,单个电芯同时接触不同温度的进出水道冷却液,由于逐级叠加作用,冷却液的温度之和相近,每个电芯冷却的温度差异小,冷却效果更均匀。本实施例中,第三汇流管28内部也设置为与液冷管路对应的上、下层通道,第三汇流管28设置在液冷组件中液冷管路的后端部。冷却液可流通第三汇流管28的上、下层通道。此外,液冷管路22并不局限于只设置有上下两条通道,液冷管路22可设置有N条通道,对应分成上下两层,N条通道两端分别对应连通位于液冷管路22两侧的第一汇流管21的上、下层通道和第三汇流管28的上、下层通道。第一汇流管21的上层通道、第三汇流管28的上层通道以及各个液冷管路22的上层通道连通构成液冷组件20的上层通道,第一汇流管21的下层通道、第三汇流管28的下层通道和各个液冷管路22的下层通道连通构成液冷组件20的下层通道。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汇流管21包括内侧板211、与内侧板211连接形成空腔的外侧板212以及设置在内侧板211和外侧板212之间的隔板213,隔板213用于隔断空腔形成上下两层通道,内侧板211上设置有冲孔,通过冲孔与液冷管路22连通。可以理解,内侧板211和外侧板212的剖面均为“凹”形结构,两者连接即可形成空腔,内侧板211、外侧板212和隔板213可焊接而成。此外,内侧板211利用模具可冲出若干冲孔,该冲孔可与液冷管路22连通,从而可将冷却液在第一汇流管21和液冷管路22之间流通。第一汇流管21通过隔板213形成上下两层通道,液冷管路22可通过内部筋条分成上下两层通道,第一汇流管21的上层通道与各个液冷管路22的上层通道连通,第一汇流管21的下层通道与各个液冷管路22的下层通道连通。第三汇流管28也可与第一汇流管21的结构一致。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排头水管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结构,用于冷却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与电芯贴合进行降温的液冷组件(20);所述液冷组件(20)包括若干个液冷管路(22),若干个所述液冷管路(22)多排分布,液冷管路(22)内设置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上下两层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结构,用于冷却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与电芯贴合进行降温的液冷组件(20);所述液冷组件(20)包括若干个液冷管路(22),若干个所述液冷管路(22)多排分布,液冷管路(22)内设置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上下两层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液冷管路一端的第一汇流管(21)和设置在液冷管路另一端的第三汇流管(28),冷却液沿第一汇流管(21)流经多个液冷管路的上层通道或下层通道到达第三汇流管(28),再由液冷管路的下层通道或上层通道回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管内部设置为与液冷管路对应的上、下层通道;所述第一汇流管包括内侧板(211)、与内侧板连接形成空腔的外侧板(212)以及设置在内侧板和外侧板之间的隔板(213),所述隔板用于隔断空腔形成上下两层通道,所述内侧板上设置有冲孔,通过冲孔与所述液冷管路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汇流管内部也设置为与液冷管路对应的上、下层通道,或所述第三汇流管设置有用于连通液冷管路的上、下层通道的连通空腔;所述第三汇流管设置在液冷组件中液冷管路的后端部。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汇流管(21)端部或第三汇流管(28)端部的堵头组件(23),所述堵头组件包括与第一汇流管的上层通道连通的上通堵头(24)、与第一汇流管的下层通道连通的下通堵头(25)和连通第三汇流管上、下层通道的上下贯通堵头(26),所述上通堵头、下通堵头和上下贯通堵头均为柱体形状。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飞文锋王占国张均柳刘银锋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亿能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