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2535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13:19
提供一种连接器,在具有长度不同的多种阳端子的情况下,能避免相邻的长尺寸的阳端子彼此短路。壳体(10)具有壳体主体(11)和向壳体主体的前方突出的罩部(12)。壳体主体具有供各第1阳端子(70)插入的各第1腔(13)和供各第2阳端子(80)插入的各第2腔(14)。第2阳端子具有比第1阳端子的第1突片(72)长的第2突片(82)。在壳体主体的前表面部(17)设置有凹部(23),凹部通过将第2腔的开口周围的区域比第1腔的开口周围的区域向后下沉而成。移动板(40)以能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嵌合位置的方式配置于罩部内。在移动板设置有极间分隔部(52),极间分隔部在嵌合位置进入凹部将相邻配置的第2突片间分隔。

Connector

Provided is a connector which can avoid short circuit between adjacent long size positive terminals in the case of having a variety of different length positive terminals. The housing (10) has a housing body (11) and a cover portion (12) projecting to the front of the housing body. The shell body has each first cavity (13) for insertion of each first positive terminal (70) and each second cavity (14) for insertion of each second positive terminal (80). The second positive terminal has second protrusion (82) long than the first protrusion (72) of the first positive terminal. A concave part (23) is arranged on the front surface (17) of the shell body, and the concave part is formed by sinking the area around the opening of the second cavity backwards from the area around the opening of the first cavity. The mobile board (40) is disposed in the hood portion in a manner that can move from the initial position to the chimeric position. An inter-polar partition (52) is arranged on the moving plate, and the inter-polar partition enters the concave part at the mosaic position to separate the adjacent second protru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具备块状的端子收纳部和筒状的罩部和移动板,罩部向端子收纳部的前方突出,移动板配置于罩部内,移动板被对方侧的阴壳体按压而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完成位置。端子收纳部和罩部构成一体的阳壳体。阳壳体具有端子收纳部,端子收纳部具有能收纳阳端子的多个腔。在罩部内突出配置有阳端子的突片状连接部。移动板具有将端子收纳部的前方覆盖的板主体,在板主体贯通设置有供突片状连接部(以下称为突片)定位插入的定位孔。随着移动板向完成位置行进,突片从定位孔向前方较大地突出而与对方侧的阴端子连接。突片被移动板定位,从而能在罩部内维持预定的姿势。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546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假设在阳端子的突片长度有长短的情况下,若想要减少各突片的顶端位置的位置偏离,则要求在端子收纳部的前表面形成凹部,长尺寸的突片从凹部的底面突出。但是,若在端子收纳部的前表面形成凹部,则当移动板到达完成位置,板主体以能与端子收纳部的前表面抵接的方式相对时,有可能在板主体与凹部的底面之间出现间隙。因此,有可能在凹部相邻并露出的长尺寸的阳端子彼此经由间隙而短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极间遮断部嵌合于在端子收纳部的前表面设置的嵌合凹部,但是由于极间遮断部设置于对方侧的阴壳体,嵌合凹部没有形成为突片从底面突出,所以即使适用这种方式,也无法避免相邻的长尺寸的阳端子彼此短路。本专利技术是基于上述事情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在具有长度不同的多种阳端子的情况下,能避免相邻的长尺寸的阳端子彼此短路。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阳端子,其具有第1突片;第2阳端子,其具有比所述第1突片长的第2突片;壳体主体,其具有相邻配置的多个第1腔以及相邻配置的多个第2腔,第1腔能收纳所述第1阳端子,第2腔能收纳所述第2阳端子,所述壳体主体具有前表面部,各个第1腔以及各个第2腔的各自的前端在所述前表面部开口;罩部,其从所述壳体主体向前方以筒状突出,将从所述前表面部向前方突出的所述第1突片以及所述第2突片一并包围,并且对方壳体能与所述罩部嵌合;以及移动板,其具有板主体,所述板主体以将所述前表面部的前方覆盖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罩部内,在所述板主体设置有多个第1孔以及多个第2孔,在所述多个第1孔中分别插通所述第1突片,在所述多个第2孔中分别插通所述第2突片,所述移动板被所述对方壳体按压,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即向与所述前表面部接近的朝向移动,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前表面部设置有通过将各个所述第2腔的开口周围的区域比各个所述第1腔的开口周围的区域向后方下沉而形成的凹部,在所述移动板设置有在所述嵌合位置进入所述凹部而将相邻配置的所述第2突片之间分隔的极间分隔部。专利技术效果在壳体主体的前表面部通过将各个所述第2腔的开口周围的区域比各个所述第1腔的开口周围的区域向后方下沉而形成凹部,所以就算相邻突出的第2突片彼此有可能在凹部短路,在本专利技术的情况下,移动板的极间分隔部在嵌合位置进入凹部而将相邻配置的第2突片间分隔,由此,能避免第2突片彼此短路。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连接器中,移动板在罩部内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侧视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移动板移动到嵌合位置的状态的侧视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移动板移动到嵌合位置的状态的俯视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连接器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壳体的侧视方向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壳体的主视图。图7是示出移动板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移动板的主视图。图9是示出与电线连接的第2阳端子的侧视图。图10是示出与电线连接的第1阳端子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示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方式。优选为在所述板主体的后表面突出设置有筒部,所述筒部包含所述极间分隔部并将所述第2孔的开口周边部包围。根据该结构,极间分隔部因筒部被加固而被防止折损、破损等。并且,通过第2孔的内表面与筒部的内表面连续,从而第2突片的插通区域变长,能提高定位的信赖性。优选为所述筒部形成为在所述板主体的后表面将相邻配置的所述第2孔的开口周边部连续包围的连续筒状。根据该结构,通过连续筒状的筒部能将极间分隔部更牢固地加固。优选为在构成所述筒部的内表面和与其连续的所述第2孔的内表面的四个面中的相对的两个面设置有从前后方向的中途位置向所述筒部的后端扩开的先行引入部,在其他的相对的两个面设置有从所述第2孔的前端向前后方向的中途位置扩开的后行引入部。根据该结构,当使第2突片插通第2孔时,能有效利用筒部的内表面,实现由先行引入部以及后行引入部构成的两阶段的引入结构。其结果,能将当第2突片插通到第2孔时受到的冲击力(应力)分散并缓和。优选为在所述壳体主体设置有第2矛状件,所述第2矛状件在各个所述第2腔内突出而将所述第2阳端子卡止为防脱状态,在所述板主体设置有第2治具插通孔,所述第2治具插通孔用于供将所述第2矛状件相对于所述第2端子的卡止解除的治具穿过,在所述筒部的外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第2治具插通孔连通的切口部。根据该结构,治具能支承为经由切口部与筒部抵接,当矛状件的卡止解除时能确保必要的强度。<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图10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实施例1所涉及的连接器具备壳体10、移动板40、操作柄60、第1阳端子70以及第2阳端子80。壳体10能与对方壳体90嵌合。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以当壳体10嵌合开始时与对方壳体90面对面的面侧为前侧,上下方向以图1以及图2为基准。对方壳体90是合成树脂制,整体呈块状,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对方壳体90的内部收纳有小型以及大型的阴端子91、94。在对方壳体90的左右两侧面突出设置有一对凸轮从动件92。阴端子91、94与电线W3、W4的末端部连接。第1阳端子70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一体成形,如图10所示,第1阳端子70的整体形成为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第1阳端子70具有:筒状的第1端子主体71;从第1端子主体71向前方突出的第1突片72;以及与第1端子主体71的后方相连的第1筒部73。第1筒部73由第1电线筒部74和第1绝缘筒部75构成,第1电线筒部74压接连接于在电线W1的末端部去除包覆而露出的芯线,第1绝缘筒部75配置于第1电线筒部74的后方,并压接于电线W1的末端部的包覆部。在第1端子主体71的周壁开口设置有第1矛状件接纳部76。同样,第2阳端子80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一体成形,如图9所示,第2阳端子80的整体形成为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第2阳端子80形成为比第1阳端子70大一圈,且其前后长度比第1阳端子70的前后长度长。具体地讲,第2阳端子80以与第1阳端子70相同的方式形成,具有第2端子主体81、第2突片82以及第2筒部83。第2筒部83由第2电线筒部84和第2绝缘筒部85构成,第2电线筒部84压接连接于在电线W2的末端部去除包覆而露出的芯线,第2电线筒部85配置于第2电线筒部84的后方,并压接于电线W2的末端部的包覆部。在第2端子主体81的周壁开口设置有第2矛状件接纳部86(参照图1)。壳体10是合成树脂制,如图5以及图6所示,壳体10具有大致方块状的壳体主体11和大致方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阳端子,其具有第1突片;第2阳端子,其具有比所述第1突片长的第2突片;壳体主体,其具有相邻配置的多个第1腔以及相邻配置的多个第2腔,第1腔能收纳所述第1阳端子,第2腔能收纳所述第2阳端子,所述壳体主体具有前表面部,各个第1腔以及各个第2腔的各自的前端在所述前表面部开口;罩部,其从所述壳体主体向前方以筒状突出,将从所述前表面部向前方突出的所述第1突片以及所述第2突片一并包围,并且对方壳体能与所述罩部嵌合;以及移动板,其具有板主体,所述板主体以将所述前表面部的前方覆盖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罩部内,在所述板主体设置有多个第1孔以及多个第2孔,在所述多个第1孔中分别插通所述第1突片,在所述多个第2孔中分别插通所述第2突片,所述移动板被所述对方壳体按压,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即向与所述前表面部接近的朝向移动,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前表面部设置有通过将各个所述第2腔的开口周围的区域比各个所述第1腔的开口周围的区域向后方下沉而形成的凹部,在所述移动板设置有在所述嵌合位置进入所述凹部而将相邻配置的所述第2突片之间分隔的极间分隔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4.21 JP 2017-084180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阳端子,其具有第1突片;第2阳端子,其具有比所述第1突片长的第2突片;壳体主体,其具有相邻配置的多个第1腔以及相邻配置的多个第2腔,第1腔能收纳所述第1阳端子,第2腔能收纳所述第2阳端子,所述壳体主体具有前表面部,各个第1腔以及各个第2腔的各自的前端在所述前表面部开口;罩部,其从所述壳体主体向前方以筒状突出,将从所述前表面部向前方突出的所述第1突片以及所述第2突片一并包围,并且对方壳体能与所述罩部嵌合;以及移动板,其具有板主体,所述板主体以将所述前表面部的前方覆盖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罩部内,在所述板主体设置有多个第1孔以及多个第2孔,在所述多个第1孔中分别插通所述第1突片,在所述多个第2孔中分别插通所述第2突片,所述移动板被所述对方壳体按压,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即向与所述前表面部接近的朝向移动,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前表面部设置有通过将各个所述第2腔的开口周围的区域比各个所述第1腔的开口周围的区域向后方下沉而形成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弘田胜则北川裕士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