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组件和换热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69946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7 06: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和换热设备。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风机,换热器与风机间隔设置并位于风机的来风方向或出风方向上,风机具有风口,且风机朝向换热器的风口与换热器之间的最短距离H与风机的叶轮直径D应满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组件和换热设备
本技术涉及换热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和换热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与风机配合布置间距往往未考虑其间距布置所带来的阻力影响,由于间距布置不当引起的进风阻力增加,对整机气动效率、风量与噪音等方面均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间距布局进行优化。由此可知,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与风机之间存在间距布局不当引起的进风阻力增加导致整机气动效率降低与噪音升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组件和换热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风机之间的间距布局不当引起的进风阻力增加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风机,换热器与风机间隔设置并位于风机的来风方向或出风方向上,风机具有风口,且风机朝向换热器的风口与换热器之间的最短距离H与风机的叶轮直径D应满足进一步地,风机的风口在换热器上的投影位于换热器的边缘之内。进一步地,换热器在平行于风口的参考平面内的投影面积S0大于风机的风口在参考平面内的投影面积SP。进一步地,换热器的出风面积S1大于风机的风口的进风面积S2。进一步地,出风面积S1与风机的风口的进风面积S2满足进一步地,换热器是弧形板状结构或多个板状段顺次连接而成的折弯形板状结构。进一步地,换热器是多个板状段顺次连接而成的折弯形板状结构,且朝向风口的板状段相对于风口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换热器围成换热区域,风机的风口位于换热区域内。进一步地,换热器是平板状结构,且换热器相对于风口平行设置或倾斜设置。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包括上述的换热组件。进一步地,换热设备是空调器。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和风机,换热器与风机间隔设置并位于风机的来风方向或出风方向上,风机具有风口,且风机朝向换热器的风口与换热器之间的最短距离H与风机的叶轮直径D应满足当换热组件工作时,风机启动,在负压的作用下,风由风机吹向换热器或首先经过换热器进行换热处理,经过换热处理后的风由风机的风口流经风机后吹出。由于进风阻力随换热器与风机间距增加呈现先大幅衰减后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因而当换热器与风机的风口之间的最短距离H与风机的叶轮直径D应满足时,可以保证进风阻力较小且趋于稳定,进而有效地避免了因进风阻力增加导致整机气动效率降低与噪音升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器的出风面积S1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组件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组件的正视投影图;图5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组件的进风阻力、叶轮直径、换热器与风机的风口之间的最短距离之间的关系;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8示出了本技术的第四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换热器;11、换热区域;20、风机;21、风口;30、参考平面。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10与风机20之间的间距布局不当引起的进风阻力增加导致整机气动效率降低与噪音升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和换热设备。其中换热设备具有下述的换热组件。优选地,换热设备是空调器。如图1至图8所示,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10和风机20,换热器10与风机20间隔设置并位于风机20的来风方向或出风方向上,风机20具有风口21,且风机20朝向换热器10的风口21与换热器10之间的最短距离H与风机20的叶轮直径D应满足具体地,当换热组件工作时,风机20启动,在负压的作用下,风由风机20吹向换热器10,或首先经过换热器10进行换热处理,经过换热处理后的风由风机20的风口21流经风机20后吹出。由于进风阻力ΔP(Pa)随换热器10与风机20间距增加呈现先大幅衰减后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因而当换热器10与风机20的风口21之间的最短距离H与风机20的叶轮直径D应满足时,可以保证进风阻力较小且趋于稳定,进而有效地避免了因进风阻力增加导致整机气动效率降低与噪音升高。需要说明的是,当风机20的进风口朝向换热器10时,此时,风先经过换热器10再流入风机,此时风口21是进风口。而当风机20的出风口朝向换热器10时,此时,风先经过风机20再吹向换热器10,此时风口21是出风口。下面将以风口21是进风口为例,进行阐述。为了保证换热组件的换热效果和整机的启动效率。本技术中的风机20的风口21在换热器10上的投影位于换热器10的边缘之内。这样,可以保证由风口21进入风机20内的风全部都经过换热器10的换热,从而保证换热组件的换热效率。可选地,风机20是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下面将根据换热器10的具体结构不同,分为四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是由多个板状段顺次连接而成的折弯形板状结构,且换热器10的出风面积S1大于风机20的风口21的进风面积S2。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10的出风面积S1是指风流经换热器10吹出的整体面积,在图2中,S1指的是换热器10的出风侧的整个表面积。具体的,换热器10由三个板状段顺次连接而成以形成U形换热器。且位于中间的板状段正对风机20的风口21设置。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考虑将中间的板状段倾斜于风口21设置,例如实施例五。可选地,出口部12的出风面积S1与风机20的风口21的进风面积S2满足需要说明的是,应合理控制S1/S2的比值。避免S1/S2的值过小或过大,当S1/S2的值过小时,换热器10的尺寸无法满足换热需求;当S1/S2的值过大时,会产生较大的进风阻力ΔP。如图1所示,换热器10在平行于风口21的参考平面30内的投影面积S0大于风机20的风口21在参考平面30内的投影面积SP。通过上述的设置,可以使得换热器10的面积足够大,有利于保证由风口21进入风机20内的风全部都经过换热器10的换热,从而保证换热组件的换热效率。具体的,在图1至图4中,由于换热器10的朝向风口21的部分平行于风口21设置,因而该部分、参考平面30以及风口21所在的平面都是相互平行的。这样,就使得上述的投影面积就是对应结构的结构面积。如图1至图3所示,换热器10围成换热区域11,风机20的风口21位于换热区域11内。由于风口21位于换热区域11内,因而经换热器10换热后的风能够顺利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10);风机(20),所述换热器(10)与所述风机(20)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风机(20)的来风方向或出风方向上,所述风机(20)具有风口(21),且所述风机(20)朝向所述换热器(10)的风口(21)与所述换热器(10)之间的最短距离H与所述风机(20)的叶轮直径D应满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10);风机(20),所述换热器(10)与所述风机(20)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风机(20)的来风方向或出风方向上,所述风机(20)具有风口(21),且所述风机(20)朝向所述换热器(10)的风口(21)与所述换热器(10)之间的最短距离H与所述风机(20)的叶轮直径D应满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20)的风口(21)在所述换热器(10)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换热器(10)的边缘之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在平行于所述风口(21)的参考平面(30)内的投影面积S0大于所述风机(20)的风口(21)在所述参考平面(30)内的投影面积SP。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的出风面积S1大于所述风机(20)的风口(21)的进风面积S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明珠谭建明夏光辉梁博王现林赖孝成廖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