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管结构及电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10212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3 03:5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软管结构及电源装置,软管结构设置在电池模组包括的多个单体电池之间,软管结构包括软管本体以及套设在软管本体外围的金属薄膜,金属薄膜包括多段子薄膜,各段子薄膜套与软管本体之间形成容纳空间,相邻两段子薄膜呈间隔设置,软管本体迂回设置在多个单体电池之间,各段子薄膜与单体电池接触,相邻两段子薄膜之间的间隔位置处的软管本体呈弯曲状。通过上述设置,利用金属薄膜隔离软管本体和单体电池,以避免软管本体中的液体发生渗漏以沾湿单体电池,并且金属薄膜包括多段间隔设置的子薄膜,可避免在软管本体的弯曲部分由于金属薄膜的不易弯折性导致软管本体不能很好地设置在单体电池之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管结构及电源装置
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软管结构及电源装置。
技术介绍
电池模组作为电动汽车上的主要的储能元件,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性能。电动汽车由于其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应用环境也比较复杂,常常导致电池模组处于低温环境下。而电池模组在低温环境下会因充电过程中电解质的活性降低而导致无法进行充分充电,进而导致电池模组的储能能力欠佳,且在低温环境下在放电过程中会因温度过低造成供电故障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单体电池进行加热以使单体电池保持在正常温度范围内。现有技术中常采用在单体电池之间设置扁管,利用扁管内的液体对单体电池进热管理,为了较好地将扁管设置在单体电池之间,扁管的材质一般为塑胶材质。但是,塑胶材质的扁管容易产生渗漏现象,使得渗漏出的液体对单体电池造成损坏,影响单体电池工作性能,且还易引起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管结构及电源装置,以改善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软管结构,所述软管结构应用于电池模组,并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的多个单体电池之间,所述软管结构包括软管本体以及套设在所述软管本体外围的金属薄膜,所述金属薄膜包括多段子薄膜,各段所述子薄膜套设在所述软管本体外围且与所述软管本体之间形成容纳空间,相邻两段子薄膜在所述软管本体上呈间隔设置,所述软管本体迂回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的多个单体电池之间,各段所述子薄膜与所述单体电池接触,相邻两段子薄膜之间的间隔位置处的软管本体呈弯曲状。进一步地,各段所述子薄膜的沿所述软管本体的轴线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软管本体接触,以使所述子薄膜与所述软管本体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为封闭空间。进一步地,所述软管结构还包括导流管和湿度传感器,所述导流管的第一端伸入至所述子薄膜与所述软管本体形成的封闭空间内,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封闭空间的外部,所述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导流管的第二端的管口处。进一步地,各段所述子薄膜与所述软管本体形成的容纳空间为开放空间,所述子薄膜的靠近所述软管本体的底壁内侧开设有汇流槽,所述汇流槽与所述软管本体的轴线方向平行,在所述软管本体中的液体发生渗漏时,渗漏出的液体流入所述汇流槽进而从所述容纳空间中排出。进一步地,各段所述子薄膜与所述软管本体形成的容纳空间为开放空间,所述软管结构还包括防水透气阀,所述防水透气阀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的第一封板和第二封板上,以用于在所述软管本体中的液体发生渗漏时,将渗漏出的液体排出所述电池模组以平衡所述电池模组内外压力。进一步地,所述软管本体的相对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进液接头和出液接头,所述进液接头的靠近所述软管本体的一端还设置有止回阻挡部件,所述止回阻挡部件用于阻止所述软管本体内的液体经所述软管本体从所述出液接头流向所述进液接头。进一步地,所述软管本体的材料为塑胶材料。进一步地,所述子薄膜为铝塑膜。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包括电池模组以及上述的软管结构,所述软管结构包括的软管本体迂回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的多个单体电池之间,所述软管本体的外围套设有多段间隔设置的子薄膜,相邻两端子薄膜之间的间隔位置处的软管本体呈弯曲状,各段所述子薄膜与所述单体电池接触,相邻两端子薄膜的间隔位置处的软管本体与单体电池之间存在间隙。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一封板和第二封板,所述第一封板和第二封板分别设置在电池模组包括的单体电池的两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软管结构及电源装置,该软管结构包括软管本体以及套设在软管本体外围的金属薄膜,该金属薄膜包括多段子薄膜,相邻两段子薄膜在软管本体上呈间隔设置。软管本体迂回设置在电池模组包括的多个单体电池之间,各段子薄膜与单体电池接触,相邻两端子薄膜之间的间隔位置处的软管本体呈弯曲状。通过上述设置,利用金属薄膜隔离软管本体和单体电池,以避免软管本体中的液体发生渗漏以沾湿单体电池,并且金属薄膜包括多段间隔设置的子薄膜,可避免在软管本体的弯曲部分由于金属薄膜的不易弯折性导致软管本体不能很好地设置在单体电池之间的问题。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的装配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结构的结构图。图4为图2中部位A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管结构以及单体电池的结构结构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进液管道的结构图。图标:10-电源装置;100-软管结构;110-软管本体;120-子薄膜;130-进液接头;140-出液接头;150-止回阻挡部件;200-电池模组;310-第一封板;320-第二封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装置10,所述电源装置10包括电池模组200以及软管结构100,其中,所述电池模组200可以包括多个,所述软管结构100可以包括多个。所述软管结构100迂回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200包括的多个单体电池之间。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所述软管结构100包括软管本体110以及套设在所述软管本体110外围的金属薄膜,其中,所述金属薄膜包括多段子薄膜120,各段所述子薄膜120套设在所述软管本体110外围且与所述软管本体110之间形成容纳空间。相邻两段子薄膜120在所述软管本体110上呈间隔设置。所述软管本体110迂回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200包括的多个单体电池之间时,各段所述子薄膜120与所述单体电池接触,相邻两段子薄膜120之间的间隔位置处的软管本体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结构应用于电源装置,并设置在所述电源装置的电池模组包括的多个单体电池之间,所述软管结构包括软管本体以及套设在所述软管本体外围的金属薄膜,所述金属薄膜包括多段子薄膜,各段所述子薄膜套设在所述软管本体外围且与所述软管本体之间形成容纳空间,相邻两段子薄膜在所述软管本体上呈间隔设置,所述软管本体迂回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的多个单体电池之间,各段所述子薄膜与所述单体电池接触,相邻两段子薄膜之间的间隔位置处的软管本体呈弯曲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结构应用于电源装置,并设置在所述电源装置的电池模组包括的多个单体电池之间,所述软管结构包括软管本体以及套设在所述软管本体外围的金属薄膜,所述金属薄膜包括多段子薄膜,各段所述子薄膜套设在所述软管本体外围且与所述软管本体之间形成容纳空间,相邻两段子薄膜在所述软管本体上呈间隔设置,所述软管本体迂回设置在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的多个单体电池之间,各段所述子薄膜与所述单体电池接触,相邻两段子薄膜之间的间隔位置处的软管本体呈弯曲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段所述子薄膜的沿所述软管本体的轴线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软管本体接触,以使所述子薄膜与所述软管本体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为封闭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结构还包括导流管和湿度传感器,所述导流管的第一端伸入至所述子薄膜与所述软管本体形成的封闭空间内,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封闭空间的外部,所述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导流管的第二端的管口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段所述子薄膜与所述软管本体形成的容纳空间为开放空间,所述子薄膜的靠近所述软管本体的底壁内侧开设有汇流槽,所述汇流槽与所述软管本体的轴线方向平行,在所述软管本体中的液体发生渗漏时,渗漏出的液体流入所述汇流槽进而从所述容纳空间中排出。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树民韩雷苏俊松劳力王扬周鹏
申请(专利权)人: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