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曹伟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巷道支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4312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08:39
本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巷道支护装置,包括定位架、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承载柱头及防护板,承载底座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承载柱头相互连接,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承载柱头间同轴分布,且承载柱头位于承载底座正上方,承载底座上端面和承载柱头下端面均设承载腔,升降驱动机构上端面及下端分别嵌于承载底座、承载柱头的承载腔内,承载底座外侧壁底部位置设至少三条定位槽,定位架前端嵌于定位槽内并定位槽相互铰接,防护板与承载柱头上端面间通过转台机构相互铰接。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集成化程度高,达到提高对巷道支护作业效率及可靠性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巷道支护作业的施工及日常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巷道支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画板,确切地说是一种新型巷道支护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采矿、隧道等施工作业中,往往均需要通过专用的支护设备对挖掘施工的巷道进行支护作业,在达到提高巷道结构强度的同时,另有有效的防止巷道顶部坍塌等事故发生,因此用于巷道支护作业的设备使用量巨大,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前所使用的支护设备往往结构相对复杂,安装定位及操控难度大,同时对安装施工场地环境及巷道结构要求较高,从而导致了当前的支护设备在进行巷道支护作业时的施工灵活性、可靠性及效率均相对较差,且施工成本及日常维护成本也相对较高,难以满足实际施工作业的需要,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巷道支护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巷道支护装置,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集成化程度高,具有良好的场地适应能力和定位承载能力,从而有效的满足不同类型及环境巷道内支护作业的需要,并在达到提高对巷道支护作业效率及可靠性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巷道支护作业的施工及日常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巷道支护装置,包括定位架、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承载柱头及防护板,承载底座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承载柱头相互连接,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承载柱头间同轴分布,且承载柱头位于承载底座正上方,承载底座上端面和承载柱头下端面均设承载腔,升降驱动机构上端面及下端占总升降驱动机构高度1/4—1/2部分分别嵌于承载底座、承载柱头的承载腔内,且承载柱头下端面嵌于承载底座承载腔内,并与承载底座承载腔侧壁滑动连接,承载底座外侧壁底部位置均设至少三条定位槽,定位架前端嵌于定位槽内并定位槽相互铰接,定位架与承载底座轴线呈0°—180°夹角,且定位架与承载底座轴线呈0°及180°夹角时,定位架嵌于定位槽内,防护板与承载柱头上端面间通过转台机构相互铰接,并与承载柱头相互同轴分布,防护板包括主承载板、辅助承载板及驱动杆,主承载板与承载柱头连接并同轴分布,辅助承载板至少两个,环绕主承载板轴线均布在主承载板侧表面位置处,且辅助承载板与主承载板侧表面相互铰接,并呈0°—90°夹角,辅助承载板后表面与主承载板后表面间通过至少一条驱动杆相互连接,且驱动杆两端分别与主承载板、辅助承载板相互铰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定位架包括定位板、连接柱、调节杆,所述的连接柱前端与承载底座的定位槽相互铰接,前端与定位板相互铰接,且所述的定位板与水平面呈0°—90°夹角,所述的调节杆前端与连接柱侧表面铰接,末端嵌于定位槽内并与定位槽铰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升降驱动机构、驱动杆和调节杆均为丝杠机构、液压缸机构及气压缸机构中的任意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底座与承载柱头间另通过至少两条弹簧相互连接,且所述的弹簧两端分别与承载底座和承载柱头侧表面连接,且各弹簧环绕承载底座、承载柱头轴线均布。进一步的,所述的主承载板、辅助承载板上表面均设横截面呈“凵”的承载槽,所述的承载槽侧壁上设至少两个导流孔,所述的承载槽内均布若干锥形承载块,所述的承载块上端面高出承载槽上端面0—50毫米,且各承载块环绕承载槽轴线均布。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集成化程度高,具有良好的场地适应能力和定位承载能力,从而有效的满足不同类型及环境巷道内支护作业的需要,并在达到提高对巷道支护作业效率及可靠性的同时,另有效的降低巷道支护作业的施工及日常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所述的一种新型巷道支护装置,包括定位架1、承载底座2、升降驱动机构3、承载柱头4及防护板5,承载底座2通过升降驱动机构3与承载柱头4相互连接,承载底座2、升降驱动机构3、承载柱头4间同轴分布,且承载柱头4位于承载底座2正上方,承载底座2上端面和承载柱头4下端面均设承载腔6,升降驱动机构3上端面及下端占总升降驱动机构3高度1/4—1/2部分分别嵌于承载底座2、承载柱头4的承载腔6内,且承载柱头4下端面嵌于承载底座2承载腔6内,并与承载底座2承载腔6侧壁滑动连接,承载底座2外侧壁底部位置均设至少三条定位槽7,定位架1前端嵌于定位槽7内并定位槽7相互铰接,定位架1与承载底座2轴线呈0°—180°夹角,且定位架1与承载底2座轴线呈0°及180°夹角时,定位架1嵌于定位槽7内,防护板5与承载柱头4上端面间通过转台机构8相互铰接,并与承载柱头4相互同轴分布,防护板5包括主承载板51、辅助承载板52及驱动杆53,主承载板51与承载柱头4连接并同轴分布,辅助承载板52至少两个,环绕主承载板51轴线均布在主承载板61侧表面位置处,且辅助承载板52与主承载板51侧表面相互铰接,并呈0°—90°夹角,辅助承载板52后表面与主承载板51后表面间通过至少一条驱动杆53相互连接,且驱动杆53两端分别与主承载板51、辅助承载板52相互铰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架1包括定位板101、连接柱102、调节杆103,所述的连接柱102前端与承载底座2的定位槽7相互铰接,前端与定位板101相互铰接,且所述的定位板101与水平面呈0°—90°夹角,所述的调节杆103前端与连接柱102侧表面铰接,末端嵌于定位槽7内并与定位槽7铰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升降驱动机构3、驱动杆53和调节杆103均为丝杠机构、液压缸机构及气压缸机构中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底座2与承载柱头4间另通过至少两条弹簧9相互连接,且所述的弹簧9两端分别与承载底座2和承载柱头4侧表面连接,且各弹簧9环绕承载底座2、承载柱头4轴线均布。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主承载板51、辅助承载板52上表面均设横截面呈“凵”的承载槽54,所述的承载槽54侧壁上设至少两个导流孔55,所述的承载槽54内均布若干锥形承载块56,所述的承载块56上端面高出承载槽54上端面0—50毫米,且各承载块56环绕承载槽54轴线均布。本新型在具体实施时,首先根据使用需要选择满足使用需要的定位架、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承载柱头及防护板,然后对定位架、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承载柱头及防护板进行组装备用。在进行支护作业时,首先根据施工需要在巷道内设定支护作业工作面,然后将组装好的本新型转运至支护作业工作面位置,首先通过对各定位架进行调节,使得定位架的定位板与巷道地平面相抵,然后通过调节杆调整各连接柱与承载底座间的夹角,使承载底座轴线与水平垂直分布并使调整承载底座与巷道间间距进行调整,从而完成对本新型的基础定位,在完成基础定位后,驱动升降驱动机构运行,由升降驱动机构驱动承载柱头上升,并使承载柱头前端的防护板与巷道顶部相抵,然后通过驱动高调节防护板上的主承载板和各辅助承载板间的夹角,并使得主承载板、辅助承载板均与巷道顶部相抵,即可完成对巷道的支护作业,在需要进行拆除及更换时,反向操作即可实现对本新型的拆除作业。在进行支护作业的同时,防护板上的承载块前端嵌入到巷道顶部内,同时另可根据使用需要,通过承载槽侧壁上的导流孔向承载槽内注入混凝土等浇筑材料,实现对巷道顶部进行支护作业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巷道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型巷道支护装置包括定位架、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承载柱头及防护板,所述的承载底座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承载柱头相互连接,所述的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承载柱头间同轴分布,且所述的承载柱头位于承载底座正上方,所述的承载底座上端面和承载柱头下端面均设承载腔,所述的升降驱动机构上端面及下端占总升降驱动机构高度1/4—1/2部分分别嵌于承载底座、承载柱头的承载腔内,且所述的承载柱头下端面嵌于承载底座承载腔内,并与承载底座承载腔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的承载底座外侧壁底部位置均设至少三条定位槽,所述的定位架前端嵌于定位槽内并定位槽相互铰接,所述的定位架与承载底座轴线呈0°—180°夹角,且所述的定位架与承载底座轴线呈0°及180°夹角时,所述的定位架嵌于定位槽内,所述的防护板与承载柱头上端面间通过转台机构相互铰接,并与承载柱头相互同轴分布,所述的防护板包括主承载板、辅助承载板及驱动杆,所述的主承载板与承载柱头连接并同轴分布,所述的辅助承载板至少两个,环绕主承载板轴线均布在主承载板侧表面位置处,且所述的辅助承载板与主承载板侧表面相互铰接,并呈0°—90°夹角,所述的辅助承载板后表面与主承载板后表面间通过至少一条驱动杆相互连接,且所述的驱动杆两端分别与主承载板、辅助承载板相互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巷道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型巷道支护装置包括定位架、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承载柱头及防护板,所述的承载底座通过升降驱动机构与承载柱头相互连接,所述的承载底座、升降驱动机构、承载柱头间同轴分布,且所述的承载柱头位于承载底座正上方,所述的承载底座上端面和承载柱头下端面均设承载腔,所述的升降驱动机构上端面及下端占总升降驱动机构高度1/4—1/2部分分别嵌于承载底座、承载柱头的承载腔内,且所述的承载柱头下端面嵌于承载底座承载腔内,并与承载底座承载腔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的承载底座外侧壁底部位置均设至少三条定位槽,所述的定位架前端嵌于定位槽内并定位槽相互铰接,所述的定位架与承载底座轴线呈0°—180°夹角,且所述的定位架与承载底座轴线呈0°及180°夹角时,所述的定位架嵌于定位槽内,所述的防护板与承载柱头上端面间通过转台机构相互铰接,并与承载柱头相互同轴分布,所述的防护板包括主承载板、辅助承载板及驱动杆,所述的主承载板与承载柱头连接并同轴分布,所述的辅助承载板至少两个,环绕主承载板轴线均布在主承载板侧表面位置处,且所述的辅助承载板与主承载板侧表面相互铰接,并呈0°—90°夹角,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伟毋亚琦董延军王凯黄磊
申请(专利权)人:曹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