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01758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7: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提高水体透明度的水处理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先向待处理水体中投放水溞;2)然后再向水体中投放絮凝剂。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水处理方法,8h~12 h后即可提高水体透明度至100cm及以上;且不会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不存在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提高水体透明度的水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成为当下一种起步晚、发展快的新型水体污染治理技术,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在实际工程实施中,由于暴雨、洪水等突发天气造成的水质突变,此时水体透明度明显下降,水下光照条件恶化,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构建的水下生物群落无法继续正常生长,导致水体生态修复效果不能长效保持。因此,提高水体透明度是水生态应急维护中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提高水体透明度的方法有:①投加药剂,以杀死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如藻类)等;②投加絮凝剂,以沉降水体中的悬浮物;③投加微生物菌剂,以去除水体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在水生态修复的应急维护中,这三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提高水体透明度,但是却存在缺陷:药剂和絮凝剂的投加可能对水体中的沉水植物或水生动物存在直接或潜在的毒害作用。微生物菌剂的投加可能对水体存在直接或潜在的危害,附近的居民也会担心安全性问题。因此,在水生态修复的应急维护中,可以考虑几种方法的联用,如合理考虑絮凝剂的投加量及投加频次,在提高水体透明度的同时,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安全、长效、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水体透明度的水处理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先向待处理水体中投放水溞;2)然后再向水体中投放絮凝剂。优选地,所述水溞属于枝角类或桡足类。优选地,所述水溞为大型溞。优选地,所述大型溞成体平均个体大小在5.0mm以上。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大型溞成体平均个体大小在5.0~6.5mm之间。可滤食最大直径约80-160um的食物颗粒。所述大型溞的获得方式可以通过市售途径获得。也可通过驯化途径获得。本专利技术对于获得途径没有特殊要求,只要所得所述大型溞成体平均个体大小在5.0mm以上即可。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例举了所述大型溞可通过驯化获得。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将驯化获得的大型溞称之为食藻虫。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大型溞驯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驯化食料投喂:将大型溞投入驯化池水中,每天投喂驯化食料;(2)筛选:从步骤(1)驯化食料投喂后的大型溞中选择出优势种,所述优势种为生长形势优良且个体相对较大的大型溞;(3)将经步骤(2)选出的大型溞多次循环重复采用步骤(1)和步骤(2)进行驯化食料投喂及再筛选,直至投喂驯化食料总天数至少为60天;(4)稳定:将步骤(3)得到的大型溞投放在特定水体50天以上,每天投喂驯化食料,以进行驯化改良特性的稳定及复壮。步骤(1)中,驯化池中的水体为一般水体。驯化池水温控制为适宜大型溞存活的温度,大型溞适宜存活的温度范围一般为4℃-30℃。较佳为15-26℃。步骤(1)中,大型溞驯化的密度最大可达50万个/m3,折合成载虫量2.5kg/m3。大型溞投放密度低并不会影响驯化效果,考虑到经济效益,一般可控制为30-40万个/m3。驯化食料的每次投放量一般为:20-40g/㎡,每天投喂3-5次。投喂时间为7-15天。较佳的,步骤(1)最初选育的大型溞为长度为2-4mm的个体大、有活力的健康野生大型溞。步骤(2)中,所述优势种生长状况好、蓝藻水体适应能力强、个体一般在3-6mm之间。一般情况下,可选出占待选大型溞总数量的20-40%的大型溞作为优势种。步骤(3)中,采用步骤(1)-(2)进行投喂筛选的循环总次数一般至少在5次以上。步骤(4)中,所述大型溞投放浓度范围为30-50万个/m3,优选为30-40万个/m3。所述特定水体是指pH值在5-10之间,溶解氧在2-8mg/l,温度范围为4℃到30℃的水体。驯化食料的投放量维持每次20-40g/㎡,每天投喂3-5次。稳定的时间在50天以上,可以为50-60天。优选地,水溞的投放密度为50~100个/L水。优选地,向待处理水体中投放水溞10~30天之后,再向水体中投放絮凝剂。优选地,所述絮凝剂选自聚合氯化铝。所述聚合氯化铝(简称PAC),可通过市购途径获得。所述聚合氯化铝为固体,其中氧化铝(AL2O3)的含量≥29%,盐基度(B)为40~90%,水不容物的含量≤1%,PH值(1%水溶液)为3.5~5.0。优选地,絮凝剂的投放质量与待处理水体的质量比为1:(10~10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水处理方法,8h~12h后即可提高水体透明度至100cm及以上;(2)本专利技术的水处理方法中所采用的水溞能以水体中的蓝绿藻、腐屑、悬浮物颗粒、有害菌类等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其每天可吞食数十倍于自身体积的藻类,在水生态修复及生态系统管理过程中,可使水体中藻类等大幅度下降,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所述水溞摄食消化水藻后,可产生弱酸性排泄物,有效降低水体pH值,反过来又可抑制水藻的生长和繁殖;所述水溞为鱼虫,将会被水体中的鱼虾螺贝等摄食,实现富营养化水体资源化,不存在安全风险。(3)本专利技术的水处理方法中絮凝剂的投加量不会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食藻虫属于一种大型溞,既可以通过市售途径获得,也可以通过驯化获得。本专利技术对于食藻虫的获得方式没有特殊限制。例如,可以采用申请号为2015101455719的专利技术专利《一种大型溞的驯化方法及其应用》中的驯化方式获得大型溞(食藻虫)。但不并限制于这种获得方式。其专利技术的构思是:将大型溞投放到驯化池中,采用特定的驯化食料培养一段时间,取优势种进行重复驯化、提纯、复壮,最终将大型溞驯化成为蓝藻的天敌。本专利技术的大型溞驯化改良有三层含义:对消化吸收蓝藻肠道改良;对摄食蓝藻团块口径改良;咸水种群稳定性淡水改良。经驯化,获得的大型溞(食藻虫)成体平均个体大小在5.0~6.5mm之间,最大个体体长6.7mm,最大体重可达8.8mg,可滤食最大直径约80-160um的食物颗粒。具体的,所述大型溞(食藻虫)由以下驯化方法获得,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5)驯化食料投喂:将大型溞投入驯化池水中,每天投喂驯化食料;(6)筛选:从步骤(1)驯化食料投喂后的大型溞中选择出优势种,所述优势种为生长形势优良且个体相对较大的大型溞。(7)将经步骤(2)选出的大型溞多次循环重复采用步骤(1)和步骤(2)进行驯化食料投喂及再筛选,直至投喂驯化食料总天数至少为60天;(8)稳定:将步骤(3)得到的大型溞投放在特定水体50天以上,每天投喂驯化食料,以进行驯化改良特性的稳定及复壮。步骤(1)中,驯化池中的水体为一般水体。驯化池水温控制为适宜大型溞存活的温度,大型溞适宜存活的温度范围一般为4℃-30℃。较佳为15-26℃。步骤(1)中,大型溞驯化的密度最大可达50万个/m3,折合成载虫量2.5kg/m3。大型溞投放密度低并不会影响驯化效果,考虑到经济效益,一般可控制为30-40万个/m3。驯化食料的每次投放量一般为:20-40g/㎡,每天投喂3-5次。投喂时间为7-15天。较佳的,步骤(1)最初选育的大型溞为长度为2-4mm的个体大、有活力的健康野生大型溞。步骤(2)中,所述优势种生长状况好、蓝藻水体适应能力强、个体一般在3-6mm之间。一般情况下,可选出占待选大型溞总数量的20-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先向待处理水体中投放水溞;2)然后再向水体中投放絮凝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先向待处理水体中投放水溞;2)然后再向水体中投放絮凝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溞属于枝角类或桡足类,优选地,所述水溞成体平均个体大小在5.0mm以上。3.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水溞的投放密度为50~100个/L水。4.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待处理水体中投放水溞10~30天之后,再向水体中投放絮凝剂。5.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选自聚合氯化铝。6.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絮凝剂的投放质量与待处理水体的质量比为1:(10~100)。7.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溞通过驯化获得,驯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驯化食料投喂:将大型溞投入驯化池水中,每天投喂驯化食料;(2)筛选:从步骤(1)驯化食料投喂后的大型溞中选择出优势种,所述优势种为生长形势优良且个体相对较大的大型溞;(3)将经步骤(2)选出的大型溞多次循环重复采用步骤(1)和步骤(2)进行驯化食料投喂及再筛选,直至投喂驯化食料总天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文辉茅逸文莫伟王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