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线制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950326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5 1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拉线制作装置,包括固定部件、转动部件和用于驱动转动部件绕固定部件左端转动的曲柄连杆机构。固定部件的左端与转动部件内端转动连接,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与转动部件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曲柄的内端与转动部件的外端固定连接,曲柄连杆机构中的滑块位于转动部件的下方且沿左右方向滑动;固定部件设置在机架上,机架包括矩形框架和用于支撑矩形框架的支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固定部件设置在机架上,通过曲柄连杆机构驱动转动部件绕固定部件左端转动,不用通过人力驱动转动部件绕固定部件左端转动,节省了人力,且避免了拉线在反作用力下发生反弹时存在对于操作人员的安全隐患,保证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线制作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拉线制作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力系统中,拉线普遍应用于线路的杆塔,连接地面和杆塔的端部,对杆塔形成有效的牵引固定。拉线制作是一项重要的电气安全技术措施,在拉线和地面连接处,需要将拉线的回头弯回主拉线上,并用铁丝将回头和主拉线缠绕固定。由于拉线的刚性大,不容易弯折且容易反弹,作业人员需要很大的力量去弯折,操作不当会出现拉线的抽甩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并且操作中不容易控制,制作的拉线上下线夹不符合施工标准,握出的拉线弯弧不美观不标准,还损伤拉线,损坏镀锌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204205427U的“拉线握弯器”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拉线握弯器,包括上握弯机构和下握弯机构,上握弯机构的下端与下握弯机构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上握弯机构包括上握弯柱,上握弯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竖向设置的上连接螺栓,上握弯柱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弯折槽,弯折槽的开口朝向为上握弯柱的左侧或右侧,弯折槽的宽度与待弯折的拉线直径大小相适配,上握弯柱的前侧面上设有用于稳定拉线的拉线凹槽,拉线凹槽沿上握弯柱的延伸方向纵向设置,拉线凹槽和弯折槽的前后位置相对应;下握弯机构包括相互平行的前侧板和后侧板,前侧板和后侧板的上下两端一体固定连接,前侧板和后侧板的中间位置横向连接有中间设有凹槽的滑轮;下握弯机构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竖向设置的下连接螺栓,上连接螺栓和下连接螺栓分别螺栓连接有上加力杆和下加力杆。上述专利中的拉线握弯器采用滑轮限定弧度,减小摩擦损伤,利用杠杆原理,采用钢管握弯器的限位折弯方法,使用加力杆较容易将拉线按照规定角度握弯。但是上述专利还需要利用至少2个人同时配合来进行拉线握弯操作,浪费劳动力,且在拉线握弯操作过程中出现操作不当或体力不够时,下握弯机构易在拉线的反作用力下发生反弹现象,严重时会威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线制作装置,节省人力,能够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拉线制作装置,包括固定部件、转动部件和用于驱动转动部件绕固定部件左端转动的曲柄连杆机构。固定部件的左端与转动部件内端转动连接,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与转动部件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曲柄的内端与转动部件的外端固定连接,曲柄连杆机构中的滑块位于转动部件的下方且沿左右方向滑动;固定部件设置在机架上,机架包括矩形框架和用于支撑矩形框架的支腿。所述转动部件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布置的前侧板和后侧板,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相对应的外端一体固定连接成转动部件的外端,前侧板和后侧板相对应的内端一体固定连接成转动部件的内端,前侧板和后侧板相对应的中间位置沿垂直于前侧板和后侧板的方向上连接有滚轮,滚轮中部沿周向设有与拉线形状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固定部件包括沿左右方向布置且贯穿矩形框架的横柱,横柱呈长方体状,横柱的上表面高于矩形框架的上表面,横柱的下表面低于矩形框架的下表面;横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弯折槽,弯折槽的开口朝向为横柱的左侧或右侧,弯折槽的宽度与待弯折的拉线直径大小相适配,横柱的上表面上设有用于稳定拉线的拉线凹槽,拉线凹槽沿横柱的延伸方向设置,拉线凹槽和弯折槽的左右位置相对应。所述支腿为四条。本技术将固定部件设置在机架上,通过曲柄连杆机构驱动转动部件绕固定部件左端转动,不用通过人力驱动转动部件绕固定部件左端转动,节省了人力,且避免了拉线在反作用力下发生反弹时存在对于操作人员的安全隐患,保证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断面示意图;图3是刚插入拉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握弯拉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拉线制作装置,包括固定部件1、转动部件2和曲柄连杆机构。固定部件1的左端与转动部件2内端9转动连接,曲柄连杆机构驱动转动部件2绕固定部件1左端转动。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3与转动部件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曲柄3的内端与转动部件2的外端固定连接。曲柄连杆机构中的滑块4位于转动部件2的下方且沿左右方向滑动。固定部件1设置在机架5上,机架5包括矩形框架6和用于支撑矩形框架6的四条支腿7。转动部件2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布置的前侧板和后侧板8,前侧板和后侧板8相对应的外端一体固定连接成转动部件2的外端,前侧板和后侧板8相对应的内端一体固定连接成转动部件的内端9,前侧板和后侧板8之间相对应的中间位置沿垂直于前侧板和后侧板8的方向上连接有滚轮10,10滚轮中部沿周向设有与拉线形状相适配的凹槽。固定部件1包括沿左右方向布置且贯穿矩形框架6的横柱11,横柱11呈长方体状。横柱11的上表面高于矩形框架6的上表面,横柱11的下表面低于矩形框架6的下表面。横柱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弯折槽12,弯折槽12由焊接在横柱11后侧的T形板16和横柱11的下侧面17构成,弯折槽12的开口朝向为横柱11的左侧或右侧,弯折槽12的宽度与待弯折的拉线直径大小相适配,横柱11的上表面上设有用于稳定拉线的拉线凹槽13,拉线凹槽13沿横柱11的延伸方向设置,拉线凹槽13和弯折槽12的左右位置相对应。本技术的使用过程如下:如图3和图4所示,在开始进行拉线弯折前,使滚轮10位于弯折槽12的下方,首先将拉线14穿过弯折槽12,然后穿过滚轮10的上侧。接着启动曲柄连杆机构,使滑块4向右运动,滑块4向右运动过程中,滑块4通过连杆15带动曲柄3和转动部件2绕横柱11左端转动,由于拉线14被滚轮10和弯折槽12的限位,拉线14被握弯成弧状,拉线14的前端卡在拉线凹槽13内。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线制作装置,包括固定部件和转动部件,固定部件的左端与转动部件内端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驱动转动部件绕固定部件左端转动的曲柄连杆机构,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与转动部件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曲柄的内端与转动部件的外端固定连接,曲柄连杆机构中的滑块位于转动部件的下方且沿左右方向滑动;固定部件设置在机架上,机架包括矩形框架和用于支撑矩形框架的支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线制作装置,包括固定部件和转动部件,固定部件的左端与转动部件内端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驱动转动部件绕固定部件左端转动的曲柄连杆机构,曲柄连杆机构的曲柄与转动部件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曲柄的内端与转动部件的外端固定连接,曲柄连杆机构中的滑块位于转动部件的下方且沿左右方向滑动;固定部件设置在机架上,机架包括矩形框架和用于支撑矩形框架的支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线制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件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布置的前侧板和后侧板,前侧板和后侧板之间相对应的外端一体固定连接成转动部件的外端,前侧板和后侧板相对应的内端一体固定连接成转动部件的内端,前侧板和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中华王伟鹏孟宇红乔林赵瑞勇贾晓敏李艳波赵春雷张玉杰史一超姜东兴张露蕊李艳娜莫新宝王九天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三门峡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