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缆线到板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2197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8 0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混合式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绝缘的壳体,该壳体具有设置在该壳体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平行排。每个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包括:端子部分,其构造成与电路板的导电迹线进行接触;以及配合部分,其构造成接触配合连接器的端子,第一端子的配合部分平行于并且面对第二端子的配合部分。壳体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配合部分之间限定形成在其中的腔体,其中,该腔体在壳体的外表面处限定腔体开口,该腔体开口用于从其接收光线。光中继部分设置在腔体中,其中,光中继部分包括光收发器、光学透镜和光波导中的至少一者。

Hybrid cable to board connector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hybrid connector. The connector comprises an insulating shell, which has a parallel row arranged at the first terminal and the second terminal in the shell. Each first terminal and second terminals include: the terminal portion, which is formed to contact the conductive trace of the circuit board; and the matching part, which is configured to contact the terminal of the contact with the connector, and the matching part of the first terminal is parallel to and faces the matching part of the second terminal. The shell defines a cavity formed between the first terminal and the matching part of the second terminal, wherein the cavity is restricted to the cavity opening at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housing, which is open for receiving light from it. The optical relay section is arranged in the cavity, wherein the optical relay section includes at least one of the optical transceivers, optical lenses and optical waveguid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式缆线到板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合式缆线到板(cable-to-board)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用于中平面应用的细间距、高速混合式缆线到板连接系统。
技术介绍
在例如便携式通信设备和笔记本电脑等传统电子装备中,板到板连接通常由薄型板到板电连接器制成,这使得不同电路板上的电路系统能够彼此紧邻地放置。然而,随着数据速率的不断提高,电连接器可能无法处理需要传输的数据量。从板载模块向中平面或者后平面传输大量高速(>10Gbps)数字信号可能具有挑战性。信号频率越高,信号经过印刷电路板(PCB)上的铜迹线所导致的损耗就越大。另外,经由电连接器路由大量的高速数字信号可能会对管理邻近的差分信号通道之间的串扰造成重大挑战。在串扰(近端和远端)和电磁干扰(EMI)不是非常关键的低速传输环境中使用的传统的线到板连接器组件中,通常不需要将触头屏蔽或接地以改善串扰和EMI。然而,随着传输数据速率在过去5年的指数增长,需要在GHz频率范围内显示出优越的性能的缆线到板连接器。被考虑来处理这一需求的一种方法是将光纤直接路由到中间板,这是因为光信号不会遭受和铜线同样程度的损耗和串扰。然而,现有的光纤连接器由于其尺寸大并且缺少伴随的铜导体来用于电力或低速电信号传输,因此不适合这种应用。因此,将来越来越需要将光纤传输介质连接到电子装备中的电路板以处理数据传输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缆线到板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用于中间板连接的细间距(fine-pitched)高速混合式缆线到板连接器组件。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合式缆线到板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用于中间板连接的细间距高速混合式缆线到板连接系统。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包括电绝缘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基部,所述基部沿着所述连接器的正交的长度(x)方向和宽度(y)方向延伸并且包括相反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壁从所述基部的第一主表面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并且沿着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所述连接器的高度方向(z)延伸。所述壁包括相反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以及顶表面,所述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在相反的第一端表面和第二端表面之间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端表面和第二端表面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所述顶表面在所述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以及所述第一端表面和第二端表面之间延伸。所述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平行排,其中,每个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包括端子部分和配合部分。所述端子部分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基部中,并且构造成与电路板的导电迹线进行接触。所述配合部分沿着所述高度方向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壁中,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配合部分邻近所述壁的相应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并且构造成接触配合连接器中的端子的配合部分。所述壁在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限定形成在其中的腔体,使得所述腔体延伸到并限定位于所述壁的顶表面处的第一腔体开口。包括用于安装光电装置的电路板的光中继部分设置在所述腔体中,并且所述电路板具有多条导电迹线,所述多条导电迹线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至少一些端子。在第二实施例中,一种连接器具有电绝缘的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平行排,所述壳体包括:基部(310),所述基部沿着所述连接器的正交的长度(x)方向和宽度(y)方向延伸并且包括相反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相反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从所述基部的第一主表面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并且沿着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所述连接器的高度方向(z)延伸,每个侧壁包括相反的内侧表面和外侧表面。每个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具有端子部分和配合部分,所述端子部分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基部中并且构造成与电路板的导电迹线进行接触,所述配合部分沿着所述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配合部分邻近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相应的内表面并且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并且构造成接触配合连接器的端子。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在它们之间限定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用于在其中接收配合连接器的突出部分。所述壳体限定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在所述基部的第二主表面和所述第一腔体之间延伸并且在相应的所述基部的第二主表面和所述第一腔体处限定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光中继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中,用以在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中继光线,其中,所述光中继部分包括光学透镜、光电装置和光波导中的至少一者。在第三实施例中,一种连接器包括电绝缘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平行排。每个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包括端子部分和配合部分,所述端子部分构造成与电路板的导电迹线进行接触,所述配合部分构造成接触配合连接器的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的配合部分平行于并且面对所述第二端子的配合部分。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配合部分之间限定形成在其中的腔体,其中,所述腔体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处限定腔体开口,所述腔体开口用于从其接收光线。光中继部分设置在所述腔体中,其中,所述光中继部分包括光收发器、光学透镜和光波导中的至少一者。在第四实施例中描述了一种混合式缆线到板互连系统。所述互连系统包括高速板连接器和高速缆线连接器,其中,所述板连接器包括基部,所述基部保持第一电端子和第二电端子的平行排,其中,所述第一电端子和第二电端子中的每一个电端子具有端子部分和配合部分,所述端子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基部中,并且其中,所述端子部分构造成与第一电路板的导电迹线进行接触,所述配合部分从所述端子部分沿着所述基部的高度方向大致垂直地延伸;其中,所述缆线连接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保持第一电端子和第二电端子的平行排,其中,所述第一电端子和所述第二电端子中的每一个电端子具有端子部分和配合部分,所述端子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基部中,并且其中,所述端子部分构造成与第二电路板的导电迹线以及电导体中的一者进行接触,所述配合部分从所述端子部分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大致垂直地延伸,其中,所述板连接器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构造成与所述缆线连接器的对应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接触。所述互连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高速板连接器和所述高速缆线连接器中的至少一者中的光中继部分,以将由光波导承载的信号传输到第一印刷电路板。术语“光波导”或“波导”可以是任何合适的波导元件,包括例如玻璃或塑料光纤,或者由聚合物或无机材料、塑料光纤等制造的通道或平面波导等。在一些情况下,光波导可以是适用于约600纳米至约2000纳米的范围内的波长的单模或多模光纤。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光波导/光纤的折射率分布可以具有圆形横截面轮廓。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光波导/光纤可以替代性地具有矩形的多边形折射率分布。附图说明现在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示例性混合高速缆线到板互连系统的等轴测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示例性混合高速板连接器的等轴测视图;图3A和图3B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示例性混合高速缆线连接器的两个视图;图4A和图4B是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混合高速缆线到板互连系统的示例性混合高速缆线连接器和混合高速板连接器的两个横截面图;图5A至图5C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的可以用在混合高速缆线连接器中的光中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包括:电绝缘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基部,所述基部沿着所述连接器的正交的长度(x)方向和宽度(y)方向延伸,并且包括相反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壁,所述壁从所述基部的第一主表面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并且沿着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所述连接器的高度方向(z)延伸,所述壁包括:相反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在相反的第一端表面和第二端表面之间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端表面和第二端表面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以及顶表面,所述顶表面在所述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以及所述第一端表面和第二端表面之间延伸;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平行排,每个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包括:端子部分,所述端子部分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基部中,并且构造成与印刷电路板的导电迹线进行接触;以及配合部分,所述配合部分沿着所述高度方向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壁中,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配合部分邻近所述壁的相应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并且构造成接触配合连接器的端子;以及光中继部分,所述光中继部分包括透镜、光波导和光电装置中的至少一者。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2.01 US 62/453,2611.一种连接器,包括:电绝缘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基部,所述基部沿着所述连接器的正交的长度(x)方向和宽度(y)方向延伸,并且包括相反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壁,所述壁从所述基部的第一主表面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并且沿着垂直于所述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所述连接器的高度方向(z)延伸,所述壁包括:相反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在相反的第一端表面和第二端表面之间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端表面和第二端表面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以及顶表面,所述顶表面在所述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以及所述第一端表面和第二端表面之间延伸;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平行排,每个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包括:端子部分,所述端子部分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基部中,并且构造成与印刷电路板的导电迹线进行接触;以及配合部分,所述配合部分沿着所述高度方向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壁中,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配合部分邻近所述壁的相应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并且构造成接触配合连接器的端子;以及光中继部分,所述光中继部分包括透镜、光波导和光电装置中的至少一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壁在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具有形成在其中的腔体,所述腔体延伸到并限定位于所述壁的顶表面处的第一腔体开口,其中,所述光中继部分包括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用于安装设置在所述腔体中的光收发器并且包括多条导电迹线,所述多条导电迹线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至少一些端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光中继部分包括从所述壁的顶表面延伸到所述连接器的底部的光波导,其中,所述光波导传输光信号通过所述连接器,使得它们能够耦合到所述印刷电路板中。4.一种连接器,包括:电绝缘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平行排,每个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包括:端子部分,所述端子部分构造成与电路板的导电迹线以及电导体中的一者进行接触;以及配合部分,所述配合部分构造成接触配合连接器的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的配合部分平行于并且面对所述第二端子的配合部分,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配合部分之间在其中限定腔体,所述腔体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处限定腔体开口,所述腔体开口用于从其接收光线;以及光中继部分,所述光中继部分设置在所述腔体中并且包括光电装置、光学透镜和光波导中的至少一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光中继部分包括光纤连接系统和透镜,所述光纤连接系统设置成邻近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以将光缆所承载的光信号耦合到光波导中,所述光波导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伸入所述壳体的腔体中,所述透镜设置在所述腔体内,其中,所述透镜对准并引导所述光线,以使其能够耦合到配合连接器中。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光中继部分包括光纤连接系统,所述光纤连接系统设置成邻近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以将光缆所承载的光信号耦合到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伸入所述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特里·L·史密斯乔云龙邵吉特·班杜林进和巴里·J·科克
申请(专利权)人:三M创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