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43699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4 0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广角并且实现了小型化及轻量化,且实现了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及具备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该变焦镜头从物体侧依次包括正的第1透镜组(G1)、正的第2透镜组(G2)、负的第3透镜组(G3)、正的第4透镜组(G4)及正的第5透镜组(G5),第1透镜组(G1)及第5透镜组(G5)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Sim)固定,第2透镜组(G2)、第3透镜组(G3)及第4透镜组(G4)在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而移动,且在长焦端中位于比广角端更靠像侧,在第4透镜组G4与第5透镜组G5之间具备光圈(St),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0.1<fw/f4<0.5……(1)。

Zoom lens and camera devic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zoom lens with wide angle and miniaturization and light weight, and realizes high optical performance zoom lens and camera device with the zoom lens. The zoom lens from the side of the object includes a positive first lens group (G1), a positive second lens group (G2), a negative third lens group (G3), a positive fourth lens group (G4) and a positive fifth lens group (G5), the first lens group (G1) and the 5 lens group (G5) fixed with respect to the image surface (Sim) at the time of change, the second lens group (G2), the third lens group (G3) and the 4 lens. The group (G4) changes with the optical axis direction of the adjacent group at the time of change and moves in the long focal end more on the side than the wide angle end. There is a aperture (St) between the fourth lens group G4 and the fifth lens group G5, and satisfies the following conditional formula (1):0.1 < fw/f4 < 0.5... (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于电影摄影机、广播用摄像机、数码相机、视频摄像机及监控摄像机等电子相机的变焦镜头以及具备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使用于电影摄影机、广播用摄像机、数码相机、视频摄像机及监控摄像机等电子相机的变焦镜头,提出有下述专利文献1、2的变焦镜头。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29481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88619号公报在电影摄影机及广播用摄像机等的摄像装置中,要求小型且轻量,并且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尤其对重视机动性及操作性的摄影方式强烈要求小型化及轻量化。另一方面,上述领域的相机中也要求能够以广视角来摄影。然而,不易兼顾广角化及小型化。专利文献1、2中所记载的镜头系统对最近所要求的水准而言均不能说充分兼顾了广角化及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广角并且实现了小型化及轻量化,且实现了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及具备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第1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第1透镜组及第5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及第4透镜组在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而移动,且在长焦端中位于比广角端更靠像侧,在第4透镜组与第5透镜组之间具备光圈,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0.1<fw/f4<0.5……(1)其中,设为fw:广角端中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4:第4透镜组的焦距。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0.15<fw/f4<0.4……(1-1)本专利技术的第2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第1透镜组及第5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及第4透镜组在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而移动,且在长焦端中位于比广角端更靠像侧,第4透镜组与第5透镜组之间具备光圈,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2)。0.3<f1/f4<1.4……(2)其中,设为f1:第1透镜组的焦距;f4:第4透镜组的焦距。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1)。0.5<f1/f4<1.3……(2-1)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及第2变焦镜头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5<f1/f3<-1……(3)-4<f1/f3<-1.5……(3-1)其中,设为f1:第1透镜组的焦距;f3:第3透镜组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2.3<fw/f3<-0.1……(4)-1.8<fw/f3<-0.2……(4-1)其中,设为fw:广角端中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3:第3透镜组的焦距。并且,优选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a透镜组、对焦时改变与相邻的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而移动的正屈光力的第1h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c透镜组。此时,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3.4<f1c/f1a<-0.5……(5)-2.9<f1c/f1a<-1.3……(5-1)其中,设为f1c:第1c透镜组的焦距;f1a:第1a透镜组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1)。3.1<f1b/f1<8……(6)3.7<f1b/f1<6……(6-1)其中,设为f1b:第1b透镜组的焦距;f1:第1透镜组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1)。2.4<f1b/f1c<8……(7)3<f1b/f1c<6……(7-1)其中,设为f1b:第1h透镜组的焦距;flc:第1c透镜组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另外,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1)。0.5<f1c/f1<1.4……(8)0.8<f1c/f1<1.3……(8-1)其中,设为f1c:第1c透镜组的焦距;f1:第1透镜组的焦距。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另外,上述“包括~”表示除了包括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构件以外,还可以包括实质上不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光圈或掩模或盖玻璃或滤光片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透镜凸缘、镜筒、成像元件及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并且,关于上述的透镜的面形状及屈光力的符号,当包含非球面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并且,当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镜头具有对焦功能时,关于与条件式相关的符号,设为均对焦于无限远物体时的符号。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第1及第2变焦镜头设成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第1透镜组及第5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及第4透镜组在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而移动,且在长焦端中位于比广角端更靠像侧,第4透镜组与第5透镜组之间具备光圈,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或(2),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广角并且实现了小型化及轻量化,且实现了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镜头及具备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0.1<fw/f4<0.5……(1)0.3<f1/f4<1.4……(2)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及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镜头(与实施例1通用)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6的变焦镜头的镜头结构的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5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6的变焦镜头的各像差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图1中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镜头的镜头结构及光路的剖视图。在图1中,在上段示出广角端状态,作为光束插入有轴上光束wa及最大视角的光束wb,在下段示出长焦端状态,作为光束插入有轴上光束ta及最大视角的光束th。另外,图1所示的例子与后述的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相对应。在图1中,纸面左侧为物体侧,纸面右侧为像侧,并示出了对焦于无限远物体的状态。并且,所图示的孔径光圈St未必一定表示大小及形状,而是表示光轴Z上的位置。另外,当变焦镜头搭载于摄像装置时,优选具备与摄像装置的规格相应的各种滤光片和/或保护用盖玻璃,因此,在图1中示出了设想成它们的平行平面板状的光学部件PP配置在镜头系统与像面Sim之间的例子。但是,光学部件PP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位置,还可以是省略光学部件PP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镜头以如下方式构成:从物体侧依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所述第1透镜组及所述第5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第2透镜组、所述第3透镜组及所述第4透镜组在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而移动,且在长焦端中位于比广角端更靠像侧的位置,在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具备光圈,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0.1<fw/f4<0.5  …(1)其中,设为fw:广角端中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05 JP 2017-000497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所述第1透镜组及所述第5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第2透镜组、所述第3透镜组及所述第4透镜组在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而移动,且在长焦端中位于比广角端更靠像侧的位置,在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具备光圈,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0.1<fw/f4<0.5…(1)其中,设为fw:广角端中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2.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所述第1透镜组及所述第5透镜组在变倍时相对于像面固定,所述第2透镜组、所述第3透镜组及所述第4透镜组在变倍时改变与相邻的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而移动,且在长焦端中位于比广角端更靠像侧的位置,在所述第4透镜组与所述第5透镜组之间具备光圈,并且满足下述条件式(2):0.3<f1/f4<1.4…(2)其中,设为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4:所述第4透镜组的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该变焦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3):-5<f1/f3<-1…(3)其中,设为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该变焦镜头满足下述条件式(4):-2.3<fw/f3<-0.1…(4)其中,设为fw:广角端中的整个系统的焦距;f3: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对焦时相对于像面固定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a透镜组、对焦时改变与相邻的透镜组的光轴方向的间隔而移动的正屈光力的第1b透镜组及具有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琢也米泽贤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