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61973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1:30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框体、显示面板、导光板及蓝色光源。框体包括底壁及垂直连接于底壁的相对两端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显示装置还包括反射片及量子点增强薄膜。蓝色光源置于导光板与第一侧壁之间,量子点增强薄膜置于导光板与显示面板之间,反射片置于导光板与第二侧壁之间。入射至导光板远离蓝色光源一端的蓝光及经导光板入射至反射片的蓝光被传输至量子点增强薄膜时因强度不足以激发量子点增强薄膜以产生红光及绿光,使量子点增强薄膜上形成一靠近反射片的混光失效区。显示面板包括遮光区,遮光区与第二侧壁连接,遮光区在垂直于量子点增强薄膜的方向上将混光失效区远离反射片的一端覆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具有薄型化、轻量化、低耗电量、无辐射污染等优点,LCD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现今的显示设备中。液晶显示器的主要结构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是不发光的,发光的是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框体、光源及导光板。导光板将光源发出的光导向液晶显示面板从而点亮液晶显示面板。光源及导光板容置于框体中。导光板与框体在组装过程中,难免会使导光板与框体之间留下间隙,因此,当光源发出的光为非白光(例如,蓝光)时,光将从导光板与框体之间的间隙漏出,产生漏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避免漏光现象的显示装置。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框体、显示面板、导光板及蓝色光源,框体包括底壁及垂直连接于底壁的相对两端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显示装置还包括反射片及量子点增强薄膜,蓝色光源置于导光板与第一侧壁之间,量子点增强薄膜置于导光板与显示面板之间,反射片置于导光板与第二侧壁之间,量子点增强薄膜用于在蓝光的刺激下将入射至量子点增强薄膜且强度足以激发量子点增强薄膜产生红光及绿光的蓝光转换为白光,入射至导光板远离蓝色光源一端及经导光板入射至反射片后被传输至量子点增强薄膜且强度不足以激发量子点增强薄膜产生红光及绿光的蓝光穿过量子点增强薄膜,使量子点增强薄膜上形成一靠近反射片的混光失效区,显示面板包括遮光区,遮光区与第二侧壁连接,遮光区在垂直于量子点增强薄膜的方向上将混光失效区远离反射片的一端覆盖。进一步地,量子点增强薄膜靠近第二侧壁的一端与导光板靠近第二侧壁的一端对齐。进一步地,反射片固定于第二侧壁上。进一步地,蓝色光源正对导光板。进一步地,反射片为平面状。进一步地,反射片为弧面状。进一步地,显示装置还包括置于导光板与显示面板之间的光学模组,光学模组包含用于改善光线的光学特性的多个光学膜片。进一步地,光学膜片包括增光片。进一步地,底壁靠近导光板一侧还固定有反射件。进一步地,遮光区为电极布线区。上述显示装置通过反射片将导光板靠近第二侧壁的光反射至量子增强薄膜,增加入射至量子点增强薄膜的蓝光的强度,使更多的蓝光可激发量子点增强薄膜的量子点从而在靠近显示面板一侧形成白光,减少蓝光的漏出,进一步地,上述显示装置通过遮光区将量子点增强混光失效区远离反射片的一端覆盖,使不足以激发量子点增强薄膜以产生红光及绿光的蓝光穿透量子点增强薄膜,入射至显示面板靠近量子点增强薄膜一侧后将被遮光区遮蔽,从而防止蓝光漏出,避免漏光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显示装置的分解图。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方向的剖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提供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显示装置100显示面板20框体30导光板40量子点增强薄膜50蓝色光源60底壁32第一侧壁34第二侧壁36收容空间38反射片70混光失效区52遮光区22反射件80光学模组90光学膜片92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20、框体30、导光板40、量子点增强薄膜50及蓝色光源60。框体30包括底壁32及垂直连接于底壁32的相对两端的第一侧壁34及第二侧壁36。底壁32、第一侧壁34及第二侧壁36形成一收容空间38。显示面板20、导光板40、量子点增强薄膜50及蓝色光源60收容于该收容空间38内。蓝色光源60发射的光通过导光板40导入至量子点增强薄膜50,并通过量子点增强薄膜50进行混光后入射至显示面板20,从而点亮显示面板20使显示面板20显示图像。导光板40置于底壁32内侧并位于第一侧壁34与第二侧壁36之间。蓝色光源60置于导光板40与第一侧壁34之间并正对导光板40。蓝色光源60为可发出蓝光的LED光源。显示面板20置于导光板40远离框体30一侧并与导光板40平行。如此,导光板40将蓝色光源60发出的蓝色点状光线或线状光线经过雾化成均匀的面蓝色光源60,然后将面蓝色光源60传输至显示面板20从而点亮显示面板20。由于蓝色光源60位于导光板40与第一侧壁34之间,底壁32与导光板40之间无需设置蓝色光源60,因此,可以减少显示装置的厚度。量子点增强薄膜50置于导光板40与显示面板20之间。量子点增强薄膜50靠近第二侧壁36的一端与导光板40靠近第二侧壁36的一端对齐。显示装置100还包括一反射片70。反射片70置于导光板40与第二侧壁36之间并固定于第二侧壁36上。反射片70可通过粘胶粘贴于第二侧壁36上。反射片70用于将导光板40传输的来自蓝色光源60的光反射至量子点增强薄膜50。所述反射片70为白反射片70或银反射片70,并且涂覆的反射涂层选用发射率在50%以上的反射材料。反射片70为平面状。请参阅图4,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反射片70为弧面状。量子点增强薄膜50将入射至量子点增强薄膜且强度足以激发量子点增强薄膜50产生红光及绿光的蓝光转换为白光。具体为,量子点增强薄膜50在来自导光板40的蓝光及反射片70反射至量子点增强薄膜50的蓝光的刺激下,激发量子点产生红光及绿光,红光及绿光与蓝光混合从而形成白光。量子点增强薄膜50为由碳、硅、锗、锡、铅、镉、锌、硫、硒、碲、硼、铝、镓、铟、氮、磷、砷、锑、氯、溴、碘、钾、铷和铯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组成的纳米半导体材料。由于蓝色光源60发出的光经导光板40传输至导光板40远离蓝色光源60的一端的过程中,存在光能损失,入射至导光板40远离蓝色光源60一端的蓝光及经导光板40入射至反射片70的蓝光被传输至量子点增强薄膜50时其强度不足以激发量子点增强薄膜50产生红光及绿光的部分蓝光,将穿过量子点增强薄膜50,使量子点增强薄膜50上形成一靠近反射片70的混光失效区52。所述不足以激发量子点增强薄膜50产生红光及绿光的蓝光穿透量子点增强薄膜50,入射至显示面板20靠近量子点增强薄膜50一侧。显示面板20包括遮光区22,遮光区22为一电极布线区。遮光区22与第二侧壁36连接,遮光区22在垂直于量子点增强薄膜50的方向上将所述混光失效区52远离反射片70的一端覆盖。如此,所述不足以激发量子点增强薄膜50产生红光及绿光的蓝光穿透量子点增强薄膜50,入射至显示面板20靠近量子点增强薄膜50一侧后将被遮光区22遮蔽,从而防止产生漏光现象。底壁32靠近导光板40一侧还固定有反射件80,反射件80用于将来自导光板40的蓝光反射至导光板40,从而提高导光板40内光的亮度和强度。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导光板40靠近底壁32一侧涂覆有反射涂层,使蓝色光源60发出的光经反射涂层反射至导光板40内,减少蓝色光源60发出的蓝光从导光板40靠近底壁32一侧的漏出,从而提高导光板40内光的亮度和强度。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底壁32靠近导光板40一侧固定有反射件80,且导光板40靠近底壁32一侧都涂覆有反射层,如此,可进一步提供提高导光板40内光的亮度和强度。显示装置还包括置于导光板40与显示面板20之间的光学模组90。光学模组90包含用于改善光线的光学特性的多个光学膜片92,光学膜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框体、显示面板、导光板及蓝色光源,框体包括底壁及垂直连接于底壁的相对两端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其特征在于:显示装置还包括反射片及量子点增强薄膜,蓝色光源置于导光板与第一侧壁之间,量子点增强薄膜置于导光板与显示面板之间,反射片置于导光板与第二侧壁之间,量子点增强薄膜用于在蓝光的刺激下将入射至量子点增强薄膜且强度足以激发量子点增强薄膜产生红光及绿光的蓝光转换为白光,入射至导光板远离蓝色光源一端及经导光板入射至反射片后被传输至量子点增强薄膜且强度不足以激发量子点增强薄膜产生红光及绿光的蓝光穿过量子点增强薄膜,使量子点增强薄膜上形成一靠近反射片的混光失效区,显示面板包括遮光区,遮光区与第二侧壁连接,遮光区在垂直于量子点增强薄膜的方向上将混光失效区远离反射片的一端覆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框体、显示面板、导光板及蓝色光源,框体包括底壁及垂直连接于底壁的相对两端的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其特征在于:显示装置还包括反射片及量子点增强薄膜,蓝色光源置于导光板与第一侧壁之间,量子点增强薄膜置于导光板与显示面板之间,反射片置于导光板与第二侧壁之间,量子点增强薄膜用于在蓝光的刺激下将入射至量子点增强薄膜且强度足以激发量子点增强薄膜产生红光及绿光的蓝光转换为白光,入射至导光板远离蓝色光源一端及经导光板入射至反射片后被传输至量子点增强薄膜且强度不足以激发量子点增强薄膜产生红光及绿光的蓝光穿过量子点增强薄膜,使量子点增强薄膜上形成一靠近反射片的混光失效区,显示面板包括遮光区,遮光区与第二侧壁连接,遮光区在垂直于量子点增强薄膜的方向上将混光失效区远离反射片的一端覆盖。2.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文金韦干佑潘钧允黄星童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