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配电插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05029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2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配电插框,包括:插框框架;用于接入交流电源并将其转换为直流电的通信电源单元,设置于插框框架内;用于电连接至电池及负载的电池及负载插接单元,设置于插框框架的侧面;正负母排,设置于插框框架内,包括分别电连接于通信电源单元及电池及负载插接单元之间的正母排及负母排;用于防止电池反接及防雷的直流保护电路,设置于插框框架内,电连接于正母排及负母排之间。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过合理布设插框框架的结果,提高功率密度;减小产品体积;增加安全可靠的电源保护功能,具备外接电池防反接功能;可全正面进出线操作,方便用户使用;通过设置不同位置的挂耳,可满足用户机架、壁挂安装方式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源配电插框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配电插框。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电源系统中,电源模块需要装配在配电插框内,该配电插框可以提供AC-DC或DC-DC电流的转换、为电源系统提供输出电流、电源系统的信号采集和监控的功能。但是,现有的电源配电插框存在以下缺点:1、功率密度低,空间得不到较好的利用;2、插框框架所占用的体积大,设备深度小;3、外接电池无防反接功能;4、正面进出线操作困难,用户使用不便;5、安装方式局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功率密度低,空间得不到较好的利用;插框框架所占用的体积大,设备深度小;外接电池无防反接功能;正面进出线操作困难,用户使用不便;安装方式局限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源配电插框。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源配电插框,包括:插框框架;用于接入交流电源并将其转换为直流电的通信电源单元,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内;用于电连接至电池及负载的电池及负载插接单元,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正负母排,包括分别电连接于所述通信电源单元及所述电池及负载插接单元之间的正母排及负母排;用于防止电池反接及防雷的直流保护电路,电连接于所述正母排及所述负母排之间。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配电插框中,所述直流保护电路包括:空心电感;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至所述正母排,所述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至所述空心电感的一端,所述空心电感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负母排。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配电插框中,所述电池及负载插接单元包括:用于插接电池的电池端子,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电连接于所述正母排;电池空开,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所述电池空开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电池端子,所述电池空开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负母排;至少一个用于插接负载的负载端子,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电连接于正母排;至少一个负载空开,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至少一个负载空开的一端分别电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负载端子,至少一个负载空开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负母排。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配电插框中,还包括:接触器,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内,电连接于所述负母排及所述电池空开之间。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配电插框中,所述通信电源单元包括:用于接入交流电的交流端,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至少一个模块背板,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内,通过交流输入端电连接于所述交流端以接入交流电,并通过直流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正负母排;至少一个用于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的整流模块,可拔插地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至少一个所述整流模块分别电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模块背板。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配电插框中,所述通信电源单元还包括:交流输入防雷电路,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内,电连接于所述交流端,并电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模块背板的交流输入端。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配电插框中,还包括:监控模块,可拔插地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电连接于所述正负母排及所述通信电源单元;扩展板,可拔插地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电连接于所述监控模块。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配电插框中,所述插框框架的两侧设置有挂耳。在本技术所述的电源配电插框中,所述插框框架的表面开设有通孔阵列。上述公开的一种电源配电插框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合理布设插框框架的结果,提高功率密度;减小产品体积;增加安全可靠的电源保护功能,具备外接电池防反接功能;可全正面进出线操作,方便用户使用;通过设置不同位置的挂耳,可满足用户机架、壁挂安装方式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配电插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配电插框的内部线路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配电插框的第一角度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配电插框的局部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直流保护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配电插框的第二角度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配电插框的第三角度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配电插框100,其目的在于,通过合理布设插框框架1的结果,提高功率密度,最大可配置模块的输出功率为3kw;减小产品体积,设备深度最小可到230mm;增加安全可靠的电源保护功能,具备外接电池防反接功能;可全正面进出线操作,方便用户使用;通过设置不同位置的挂耳13,可满足用户机架、壁挂安装方式需求。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配电插框1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该电源配电插框100包括插框框架1、通信电源单元2、电池及负载插接单元3、正负母排4及直流保护电路5。参见图2,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配电插框100的内部线路图,通信电源单元2用于接入交流电源并将其转换为直流电,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1内;所述通信电源单元2包括交流端21、模块背板22、整流模块23及交流输入防雷电路24。交流端21用于接入交流电,其通过火线(L)和零线(N)连接至市电以接入交流电,参见图1,交流端21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1的侧面。模块背板22的数量与整流模块23对应,模块背板22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1内,通过交流输入端J1电连接于所述交流端21以接入交流电,并通过直流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正负母排4;模块背板22将整流模块23回传的直流电输出至正负母排4。整流模块23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用于将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整流模块23可拔插地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1的侧面,每个所述整流模块23均电连接于对应的模块背板22,图2中整流模块23包括火线端(L)、零线端(N)、地线端(PE)、0V端、-48V端及CAN端,均连接至对应的模块背板22的火线端(L)、零线端(N)、地线端(PE)、0V端、-48V端及CAN端。交流输入防雷电路24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1内,电连接于所述交流端21,并电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模块背板22的交流输入端。交流输入防雷电路24连接于交流端21及模块背板22之间。参见图3,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配电插框100的第一角度示意图,电池及负载插接单元3用于电连接至电池及负载,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1的侧面;所述电池及负载插接单元3包括电池端子31、负载端子33、电池空开32及负载空开34。电池端子31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1的侧面,电连接于所述正母排41;电池端子31的数量为1。电池空开32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1的侧面,所述电池空开32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电池端子31,所述电池空开32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负母排42;电池空开32的数量与电池端子31的数量对应。负载端子33的数量至少为1个,优选数量为3个,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1的侧面,电连接于正母排41;负载空开34的数量与负载端子33的数量对应,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1的侧面,至少一个负载空开34的一端分别电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负载端子33,至少一个负载空开34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负母排42。负载端子33、电池端子31些指定的端子分别用来接用户的负载、电池;通过电池端子31实现给客户电池充电,如无市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源配电插框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源配电插框,其特征在于,包括:插框框架;用于接入交流电源并将其转换为直流电的通信电源单元,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内;用于电连接至电池及负载的电池及负载插接单元,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正负母排,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内,包括分别电连接于所述通信电源单元及所述电池及负载插接单元之间的正母排及负母排;用于防止电池反接及防雷的直流保护电路,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内,电连接于所述正母排及所述负母排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配电插框,其特征在于,包括:插框框架;用于接入交流电源并将其转换为直流电的通信电源单元,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内;用于电连接至电池及负载的电池及负载插接单元,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正负母排,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内,包括分别电连接于所述通信电源单元及所述电池及负载插接单元之间的正母排及负母排;用于防止电池反接及防雷的直流保护电路,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内,电连接于所述正母排及所述负母排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配电插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保护电路包括:空心电感;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至所述正母排,所述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至所述空心电感的一端,所述空心电感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负母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配电插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及负载插接单元包括:用于插接电池的电池端子,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电连接于所述正母排;电池空开,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所述电池空开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电池端子,所述电池空开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负母排;至少一个用于插接负载的负载端子,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电连接于所述正母排;至少一个负载空开,设置于所述插框框架的侧面,至少一个负载空开的一端分别电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负载端子,至少一个负载空开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鬲新海王军利吕华军
申请(专利权)人: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