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80220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6 07: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缆接头,包括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连接体,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端部各沿轴向设有至少一个电缆线孔,当任一连接端的电缆线孔的数量大于一时,电缆线孔相互贯通。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端部各沿轴向设有两道斜槽,且各斜槽贯通电缆线孔与连接体的外侧壁。结构简单、导电截面积大、工作状态稳定、通用性高且可有效简化制造及安装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设计电力电缆
,具体涉及一种电缆接头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缆接头,一般采取用螺栓紧固压板将两个电缆头连接在一起,在接头的外面现场浇灌环氧树脂以绝缘,一相电缆的一根进线与一根或数根出线形成一个大的T形接头,而三相四线就有四个T形接头,线径越大所包的接头体积就越大。而且此种结构的连接方式,导线接触面积小,即导电截面积小,接头容易发热,工作状态不稳定;制作施工工艺繁琐复杂,由于零件散,样数多,所以制造较麻烦,又由于需逐个螺栓紧固,特别是需现场浇灌环氧树脂,所以受环境温度,湿度及施工场地影响(如下雨湿度太大,下雪或气温太低均不能施工等),有时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体积太大,外形不规则,所以占空间面积大,且影响所安装施工的室内外整体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电缆接头,结构简单、导电截面积大、工作状态稳定、通用性高且可有效简化制造及安装工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缆接头,包括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端部各沿轴向设有至少一个电缆线孔,当任一连接端的电缆线孔的数量大于一时,所述电缆线孔相互贯通。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端部各沿轴向设有两道斜槽,且各所述斜槽贯通所述电缆线孔与所述连接体的外侧壁。由于采用管状接头,电缆线与本金属接头体接触面积大,接触牢固稳定,因此导电截面积大,克服了接头发热等现象,工作状态稳定。若为一进一出的电缆接头,且电缆线径与电缆线孔的孔径相同时,则将电缆芯线插入相应的电缆线孔中后,在连接体的外侧用压接钳压紧,位于斜槽两侧的连接体的外侧壁将收紧以使电缆连接可靠,同样的,当所使用的电缆为小一线径的电缆时,由于位于斜槽两侧的连接体的外侧壁通过压接钳压紧而收紧也可使电缆连接可靠。结构简单、通用性高,可有效简化制造及安装工艺。若为一进多出或多进多出的电缆接头,在多出端,由于电缆线孔的数量大于一个,因此该侧的各电缆线孔相互贯通,当电缆的线径与所设的电缆线孔的孔径相同时,在斜槽和相邻电缆的结合部共同产生挤压可使电缆连接可靠;同样的,当所使用的电缆为小一线径的电缆时,当在非斜槽的外部用压接钳压紧该连接体时,斜槽和相邻电缆线孔的结合部共同产生挤压和扣紧动作以使电缆连接紧固可靠。结构简单、通用性高,可有效简化制造及安装工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缆接头适用于具有与所设置的电缆线孔的孔径相同的线径的电缆,同时也适用于线径与电缆线孔的孔径相邻的电缆,通用性较高。可广泛用于电力、电信线路中的电缆中间连接,另外,电缆连接紧固可靠,操作简介,推广应用价值大,社会经济效益可观。优选地,各所述电缆线孔的轴线均平行。优选地,所述斜槽沿所述连接体的端面的轴向深度为与其相邻的所述电缆线孔的深度的60%。优选地,所述斜槽的斜度为30°。优选地,所述连接体的材质为铜且所述连接体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层。优选地,所述连接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侧的第一推动装置和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侧的第二推动装置,所述第一推动装置包括:第一套管,设有端部开口;能够在所述第一套管内进行轴向移动的第一滑动杆,且所述第一连接端设于所述第一滑动杆的端部;第一推杆机构,包括:设在所述第一套管内且固定套在所述第一滑动杆上的第一滑块;设在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壁上的第一环形凸缘;设在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环形凸缘之间的第一压缩弹簧;贯穿地设在所述第一套管的周壁上的第一径向压块,其中所述第一径向压块的内壁下部具有顶压斜面,所述顶压斜面与所述第一滑块的上部相抵靠,所述顶压斜面能够在所述第一径向压块沿着径向向内运动时,推动所述第一滑块向所述第一套管的开口处运动,以将隐藏在所述第一套管内的所述第一连接端推出至所述第一套管的开口外。所述第二推动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套管同轴连接的第二套管,设有端部开口;能够在所述第二套管内进行轴向移动的第二滑动杆,且所述第二连接端设于所述第二滑动杆的端部;第二推杆机构,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套管内且固定套在所述第二滑动杆上的第二滑块;设在所述第二套管的内壁上的第二环形凸缘;设在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二环形凸缘之间的第二压缩弹簧;贯穿地设在所述第二套管的周壁上的第二径向压块,其中所述第二径向压块的内壁下部具有顶压斜面,所述顶压斜面与所述第二滑块的上部相抵靠,所述顶压斜面能够在所述第二径向压块沿着径向向内运动时,推动所述第二滑块向所述第二套管的开口处运动,以将隐藏在所述第二套管内的所述第二连接端推出至所述第二套管的开口外。所述第二推动装置的结构和所述第一推动装置的结构相同,且相对于所述连接体的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材质为铜,且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导线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的材质为绝缘材料。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块的轴向截面是两个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杆镜像对称的L形;所述第二滑块的轴向截面是两个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杆镜像对称的L形。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径向压块上设有用于防止其脱离所述第一套管的阻挡结构,在所述第二径向压块上设有用于防止其脱离所述第二套管的阻挡结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进二出”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第一连接端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第二连接端侧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三出侧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带推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此图的第一径向压块未被按压;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带推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此图的第一径向压块已被按压。附图中,1第一连接端2第二连接端3电缆线孔4斜槽51第一套管52第一滑动杆53第一推杆机构531第一滑块532第一环形凸缘533第一压缩弹簧534第一径向压块61第二套管62第二滑动杆63第二推杆机构631第二滑块632第二环形凸缘633第二压缩弹簧634第二径向压块7导线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缆接头,包括具有第一连接端1和第二连接端2的连接体,第一连接端1和第二连接端2的端部各沿轴向设有至少一个电缆线孔3,当任一连接端的电缆线孔3的数量大于一时,电缆线孔3相互贯通。第一连接端1和第二连接端2的端部各沿轴向设有两道斜槽4,且各斜槽4贯通电缆线孔3与连接体的外侧壁。由于采用管状接头,电缆线与本金属接头体接触面积大,接触牢固稳定,因此导电截面积大,克服了接头发热等现象,工作状态稳定。若为一进一出的电缆接头,且电缆线径与电缆线孔3的孔径相同时,则将电缆芯线插入相应的电缆线孔3中后,在连接体的外侧用压接钳压紧,位于斜槽4两侧的连接体的外侧壁将收紧以使电缆连接可靠,同样的,当所使用的电缆为小一线径的电缆时,由于位于斜槽4两侧的连接体的外侧壁通过压接钳压紧而收紧也可使电缆连接可靠。结构简单、通用性高,可有效简化制造及安装工艺。若为一进多出或多进多出的电缆接头,在多出端,由于电缆线孔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缆接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端部各沿轴向设有至少一个电缆线孔,当任一连接端的电缆线孔的数量大于一时,所述电缆线孔相互贯通;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端部各沿轴向设有两道斜槽,且各所述斜槽贯通所述电缆线孔与所述连接体的外侧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端部各沿轴向设有至少一个电缆线孔,当任一连接端的电缆线孔的数量大于一时,所述电缆线孔相互贯通;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端部各沿轴向设有两道斜槽,且各所述斜槽贯通所述电缆线孔与所述连接体的外侧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电缆线孔的轴线均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槽沿所述连接体的端面的轴向深度为与其相邻的所述电缆线孔的深度的6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槽的斜度为3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的材质为铜且所述连接体的外侧包裹有绝缘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侧的第一推动装置和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侧的第二推动装置,所述第一推动装置包括:第一套管,设有端部开口;能够在所述第一套管内进行轴向移动的第一滑动杆,且所述第一连接端设于所述第一滑动杆的端部;第一推杆机构,包括:设在所述第一套管内且固定套在所述第一滑动杆上的第一滑块;设在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壁上的第一环形凸缘;设在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环形凸缘之间的第一压缩弹簧;贯穿地设在所述第一套管的周壁上的第一径向压块,其中所述第一径向压块的内壁下部具有顶压斜面,所述顶压斜面与所述第一滑块的上部相抵靠,所述顶压斜面能够在所述第一径向压块沿着径向向内运动时,推动所述第一滑块向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建民高碧寒
申请(专利权)人:常德威迪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