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立式搅拌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48783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02 0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立式搅拌釜,包括柱形的中空壳体、圆柱筒、搅拌筒和搅拌桨,壳体顶端内侧设有圆盘盖,底部设有截面呈W型的底盖,圆柱筒设置在壳体的中心处,底部通过至少三根连接杆与壳体内壁连接,且侧壁上均布有通孔,搅拌筒为两个,分别与圆柱筒的内壁和外壁接触设置,且顶端均通过第二转轴与圆盘盖转动连接,搅拌筒的侧壁上均布有与圆柱筒侧壁上通孔相适配的凸起,圆盘盖顶端中心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电机连接,搅拌桨设置在壳体的内部底端,包括搅拌轴和设置在搅拌轴上的第一搅拌叶轮和第二搅拌叶轮,第一搅拌叶轮和第二搅拌叶轮的桨叶螺旋方向相反,搅拌轴的底端与第二电机连接。优点是:搅拌充分,提高搅拌效率和物料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搅拌釜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立式搅拌釜
技术介绍
搅拌釜是化工生产领域中的常用设备之一,常用于化工生产中搅拌混合物料,其作用是将多种物料均匀混合。传统的搅拌釜为单搅拌轴上安装有数组搅拌桨叶进行搅拌,物料在搅拌桨叶带动下顺着一个方向旋转,运动方式规律且单一,不利于物料的均匀混合,易降低搅拌效果,特别是对于混合物料种类较多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立式搅拌釜。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立式搅拌釜,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形的中空壳体、圆柱筒、搅拌筒和搅拌桨,所述壳体顶端内侧设有圆盘盖,底部设有截面呈W型的底盖,所述圆柱筒设置在壳体的中心处,底部通过至少三根连接杆与壳体内壁连接,且圆柱筒的侧壁上均布有通孔,所述搅拌筒为两个,分别与圆柱筒的内壁和外壁接触设置,且顶端均分别通过第二转轴与圆盘盖的对应底部转动连接,所述搅拌筒的侧壁上均布有与圆柱筒侧壁上通孔相适配的凸起,所述圆盘盖顶端中心通过第一转轴与圆盘盖上部的第一电机连接,所述搅拌桨设置在壳体的内部底端,包括搅拌轴和分别上下设置在搅拌轴上的第一搅拌叶轮和第二搅拌叶轮,所述第一搅拌叶轮和第二搅拌叶轮的桨叶螺旋方向相反,所述搅拌轴的底端与设置在底盖底部的第二电机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两搅拌筒的轴心线间距与圆柱筒内壁直径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凸起呈锥形。进一步的,所述圆盘盖外侧的周向方向上设有密封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叶轮直径与圆柱筒内壁直径相同,且第一搅拌叶轮的桨叶长度与圆柱筒内壁半径相同。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搅拌叶轮直径大于圆柱筒外壁直径,小于壳体内壁直径,且第二搅拌叶轮的桨叶设置在第二搅拌叶轮的端部,桨叶长度与壳体内壁半径和圆柱筒外壁半径差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上端侧壁和底部分别设有入料口和出料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搅拌筒与搅拌叶相结合的方式,搅拌筒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壳体中心旋转,提高搅拌的充分性,而搅拌叶实现壳体内的物料在圆柱筒的内外循环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搅拌效率和物料的利用率;此外,圆柱筒上的通孔与搅拌筒上的凸起在啮合时,会对圆柱筒和搅拌筒间的物料产生径向上的啮合压力,使得物料的融合搅拌更充分。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高效立式搅拌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高效立式搅拌釜的俯视图。附图标记列表:1-壳体,11-圆盘盖,111-密封圈,12-底盖,13-入料口,14-出料口,2-圆柱筒,21-通孔,3-搅拌筒,31-凸起,4-搅拌桨,41-搅拌轴,42-第一搅拌叶轮,43-第二搅拌叶轮,5-连接杆,6-第一转轴,7-第二转轴,8-第一电机,9-第二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立式搅拌釜,包括柱形的中空壳体1、圆柱筒2、搅拌筒3和搅拌桨4,壳体1顶端内侧设有圆盘盖11,底部设有截面呈W型的底盖12,圆柱筒2设置在壳体1的中心处,底部通过至少三根连接杆5与壳体1内壁连接,且圆柱筒2的侧壁上均布有通孔21,搅拌筒3为两个,分别与圆柱筒2的内壁和外壁接触设置,且顶端均分别通过第二转轴7与圆盘盖11的对应底部转动连接,搅拌筒3的侧壁上均布有与圆柱筒2侧壁上通孔21相适配的凸起31,圆盘盖11顶端中心通过第一转轴6与圆盘盖11上部的第一电机8连接,搅拌桨4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底端,包括搅拌轴41和分别上下设置在搅拌轴上的第一搅拌叶轮42和第二搅拌叶轮43,第一搅拌叶轮42和第二搅拌叶轮43的桨叶螺旋方向相反,搅拌轴41的底端与设置在底盖12底部的第二电机9连接。其中,第一搅拌叶轮42直径与圆柱筒2内壁直径相同,且第一搅拌叶轮42的桨叶长度与圆柱筒2内壁半径相同,第二搅拌叶轮43直径大于圆柱筒2外壁直径,小于壳体1内壁直径,且第二搅拌叶轮43的桨叶设置在第二搅拌叶轮43的端部,桨叶长度与壳体1内壁半径和圆柱筒2外壁半径差相同。并且,壳体1的上端侧壁和底部分别设有入料口13和出料口14。在工作时,物料从入料口13进入到壳体1内,然后开启第一电机8和第二电机9,第一电机8带动圆盘盖11以圆盘盖11的中心为轴旋转,由于圆柱筒2在壳体1内是固定不动的,同时由于搅拌筒3的侧壁上均布有与圆柱筒2侧壁上通孔21相适配的凸起31,圆盘盖11底端连接的两搅拌筒2分别外绕圆柱2的外壁和内壁转动,从而搅拌筒2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壳体1中心旋转,提高搅拌的充分性,此外,圆柱筒2上的通孔21与搅拌筒3上的凸起31在啮合时,会对圆柱筒2和搅拌筒3间的物料产生径向上的啮合压力,使得物料的融合搅拌更充分;而第二电机9带动壳体1底部的搅拌桨4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搅拌桨4上的第一搅拌叶轮42和第二搅拌叶轮43的桨叶螺旋方向相反,在第二电机9的驱动下,同轴同方向同转速旋转时,第一搅拌叶轮42使得圆柱筒2内的物料向壳体1内的底部流动,圆柱筒2内的物料在到达壳体1底部后,由于壳体1底部设有截面呈W型的底盖12,使得物料从中心想四周流动,并顺着W型底盖12的弧形面从下向上流向圆柱筒2与壳体1间,此时,旋转的第二搅拌叶轮43推动圆柱筒2与壳体1间的物料从下向上流动,当物料到达壳体上部后又流入圆柱筒2的上端内,从而形成壳体1内的物料在圆柱筒2的内外循环流动,进一步提高搅拌效率和物料的利用率。在本实施例中,凸起31呈锥形,连接杆5为三根,均布在圆柱筒2底端外侧的周向方向上。为了保证两搅拌筒3转动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两搅拌筒3的轴心线间距与圆柱筒2内壁直径相同。本高效立式搅拌釜的圆盘盖11外侧的周向方向上设有密封圈111,可有效防止搅拌过程中,物料从壳体1顶端溅出。本专利技术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高效立式搅拌釜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立式搅拌釜,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形的中空壳体(1)、圆柱筒(2)、搅拌筒(3)和搅拌桨(4),所述壳体(1)顶端内侧设有圆盘盖(11),底部设有截面呈W型的底盖(12),所述圆柱筒(2)设置在壳体(1)的中心处,底部通过至少三根连接杆(5)与壳体(1)内壁连接,且圆柱筒(2)的侧壁上均布有通孔,所述搅拌筒(2)为两个,分别与圆柱筒(2)的内壁和外壁接触设置,且顶端均分别通过第二转轴(7)与圆盘盖(11)的对应底部转动连接,所述搅拌筒(3)的侧壁上均布有与圆柱筒(2)侧壁上通孔(21)相适配的凸起(31),所述圆盘盖(11)顶端中心通过第一转轴(6)与圆盘盖(11)上部的第一电机(8)连接,所述搅拌桨(4)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底端,包括搅拌轴(41)和分别上下设置在搅拌轴(41)上的第一搅拌叶轮(42)和第二搅拌叶轮(43),所述第一搅拌叶轮(42)和第二搅拌叶轮(43)的桨叶螺旋方向相反,所述搅拌轴(41)的底端与设置在底盖(12)底部的第二电机连(9)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立式搅拌釜,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形的中空壳体(1)、圆柱筒(2)、搅拌筒(3)和搅拌桨(4),所述壳体(1)顶端内侧设有圆盘盖(11),底部设有截面呈W型的底盖(12),所述圆柱筒(2)设置在壳体(1)的中心处,底部通过至少三根连接杆(5)与壳体(1)内壁连接,且圆柱筒(2)的侧壁上均布有通孔,所述搅拌筒(2)为两个,分别与圆柱筒(2)的内壁和外壁接触设置,且顶端均分别通过第二转轴(7)与圆盘盖(11)的对应底部转动连接,所述搅拌筒(3)的侧壁上均布有与圆柱筒(2)侧壁上通孔(21)相适配的凸起(31),所述圆盘盖(11)顶端中心通过第一转轴(6)与圆盘盖(11)上部的第一电机(8)连接,所述搅拌桨(4)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底端,包括搅拌轴(41)和分别上下设置在搅拌轴(41)上的第一搅拌叶轮(42)和第二搅拌叶轮(43),所述第一搅拌叶轮(42)和第二搅拌叶轮(43)的桨叶螺旋方向相反,所述搅拌轴(41)的底端与设置在底盖(12)底部的第二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文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万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