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栅线结构及太阳能电池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97760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4 0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极栅线结构及太阳能电池片,解决了断栅情况下载流子的收集问题并增大载流子收集率,有利于电池片对电流的收集,提升电池片转换效率。一种电极栅线结构,包括多个分别沿纵向延伸的主栅以及多个沿横向延伸的第一细栅,所述多个主栅沿横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细栅沿纵向间隔设置,各所述主栅和各所述第一细栅分别相交呈网格状以相互连接导通,相邻两个第一细栅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可将二者相互连接导通的第二细栅。所述主栅为五个;所述第一细栅的中心线垂直于所述主栅的中心线;所述第二细栅的中心线平行于所述主栅的中心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太阳能电池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极栅线结构及具有这种电极栅线结构的太阳能电池片。
技术介绍
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产业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然而与常规能源相比,相对较高的成本、较低的效率以及优质的产品质量制约了其发展,对于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转换效率及产品质量,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当前硅太阳能电池片制造成本中,正面银浆成本占比基本达10%以上,丝网印刷工艺向细线化方向发展是降低电池片银浆耗量及效率提升的有效解决措施,也是后续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丝网印刷还是技术发展重点,根据ITRPV的预测,随着丝网技术工艺的发展,银浆耗量将逐渐减低,到2021年耗量降低到0.04g/cell,相应的,丝网印刷栅线宽度到2021年线宽将降低至30um左右,达到丝网印刷极限。但随着栅线宽度不断减小,印刷细栅断栅问题会逐渐凸显出来。现在的太阳能电池片片制造工艺中,电池片正面电极的三主栅、四主栅形式的基本设计,加上垂直于主栅的细栅组成,主栅间间距仍相对较大,在相同条件下,主栅间距越大,电流传输路径越长,功率损耗越大。主要由于电池片在光照下产生的光电流通过细栅传输汇集至主栅,在传输至主栅过程中,随着光生电流本身的复合及细栅本身金属电阻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产生了较大的功率损耗。另一方面,针对现有的正面电极设计,若出现断栅现象,则光电流难以汇聚、收集至主栅,通过对现有电池片进行EL测试,能够清楚的看到光电流的传输状况。发现在断栅处,光电流传输受阻,电子集中于断栅处栅线上而将栅线烧坏,造成断栅处栅线发黑,导致产品效率低,质量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一种电极栅线结构及太阳能电池片,解决了断栅情况下载流子的收集问题并增大载流子收集率,有利于电池片对电流的收集,提升电池片转换效率。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极栅线结构,包括多个分别沿纵向延伸的主栅以及多个沿横向延伸的第一细栅,所述多个主栅沿横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细栅沿纵向间隔设置,各所述主栅和各所述第一细栅分别相交呈网格状以相互连接导通,相邻两个第一细栅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可将二者相互连接导通的第二细栅。优选地,所述第一细栅的中心线垂直于所述主栅的中心线;和/或;所述第二细栅的中心线平行于所述主栅的中心线。优选地,连接于第i行第一细栅及第i+1行第一细栅之间的第二细栅与连接于第i+1行第一细栅及第i+2行第一细栅之间的第二细栅平行且不共线,其中i=1,2…N-2,N为第一细栅的个数。优选地,每个由两个相邻主栅以及两个相邻第一细栅围成的框内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所述的第二细栅。优选地,所述多个主栅沿横向等间隔设置;和/或;所述多个第一细栅沿纵向等间隔设置。优选地,该电极栅线结构包括五个所述的主栅。更优选地,相邻主栅的中心线间距为20~39cm,所述主栅的宽度为0.1~2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细栅的个数为50~200,所述第二细栅的个数为1~100,所述第一细栅和/或第二细栅的宽度为20~200um。优选地,所述主栅为实心结构主栅、分段式镂空结构主栅或分段式实心结构主栅。一种太阳能电池片,所述太阳能电池片的正面设置有所述的电极栅线结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上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第一细栅之间增加了第二细栅,整体细栅呈网格状分布,相邻两个第一细栅通过与之相交的主栅和第二细栅形成网格状连接,能够令太阳能电池片的正电极整体分布合理,解决了断栅情况下载流子的收集问题并增大载流子收集率,有利于电池片对电流的收集,提升电池片转换效率。附图说明附图1为现有的三主栅太阳能电池片的电极栅线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电极栅线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电极栅线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电极栅线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电极栅线结构示意图;附图6a为现有电极栅线结构发生断栅时电流的流向示意图;附图6b为本专利技术的电极栅线结构发生断栅时电流的流向示意图。上述附图中,1、电池片正面;2、主栅;3、第一细栅;4、第二细栅。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实施例1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太阳能电池片为三主栅太阳能电池片和四主栅太阳能电池片。以附图1所示的三主栅太阳能电池片的电极栅线结构为例,常规的太阳能电池片正面的电极栅线结构由设置在电池片正面1的三或四个主栅2和多个第一细栅3相交构成。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五主栅2太阳能电池片。参见附图2所示,五主栅太阳能电池片正面的电极栅线结构由设置在电池片正面1的五个主栅2、多个第一细栅3、多个第二细栅4构成。五个主栅2相互平行且分别沿纵向延伸,五个主栅2沿横向等间隔设置,相邻主栅2的中心线间距为20~39cm,各主栅2的宽度为0.1~2mm。主栅2为分段式镂空结构主栅2,即,主栅2具有多个沿其纵向间隔开设的镂空段。第一细栅3的个数为50~200,多个第一细栅3相互平行且分别沿横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细栅3的中心线垂直于主栅2的中心线,多个第一细栅3沿纵向等间隔设置。各个主栅2分别和各个第一细栅3相交呈网格状以使各第一细栅3和主栅2相互连接导通,从而将第一细栅3收集的光生电流传输至主栅2。第二细栅4的个数为1~100,相邻两个第一细栅3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可将二者相互连接导通的第二细栅4,也就是说第二细栅4的两端分别和相邻两个第一细栅3相交连接,使得其中一个第一细栅3收集的光生电流可通过第二细栅4传输至另一个第一细栅3。第二细栅4的中心线优选为平行于主栅2的中心线。第一细栅3和第二细栅4的宽度为20~200um。在本实施例中,任意两个相邻第一细栅3之间均连接有第二细栅4,换句话说,所有的相邻第一细栅3之间均连接有第二细栅4,任一个第一细栅3与其两侧的两个第一细栅3都分别通过第二细栅4连接。位于同一第一细栅3相对两侧的第二细栅4相交错设置,即,连接于第i行第一细栅3及第i+1行第一细栅3之间的第二细栅4与连接于第i+1行第一细栅3及第i+2行第一细栅3之间的第二细栅4平行且不共线,其中i=1,2...N-2,N为第一细栅3的个数,N=50~200。此外,每个由两个相邻主栅2以及两个相邻第一细栅3围成的方框内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所述的第二细栅4。如附图2所示的结构中,有些方框内具有两个第二细栅4,其余的方框内则仅具有一个第二细栅4。实施例2参照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基本同实施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主栅2采用实心结构主栅2。实施例3参照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基本同实施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主栅2采用分段式实心机构主栅2,即,主栅2为点线连接式主栅2,仅在与各第一细栅3的相接处为实心点状结构。实施例4参照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基本同实施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部分的相邻两个第一细栅3之间连接有第二细栅4,并非所有的相邻第一细栅3之间都连接有第二细栅4;但任一个第一细栅3都至少与其两侧的第一细栅3中的一个通过第二细栅4连接。除实施例1提供的电极栅线结构外,本专利技术还可采取不同形貌主栅2及不同交替分布第二细栅4数量的方案,如实施例2~4也为五主栅太阳能电池片正面的电极栅线结构的众多设计中的几种。现在的太阳能电池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极栅线结构及太阳能电池片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极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分别沿纵向延伸的主栅以及多个沿横向延伸的第一细栅,所述多个主栅沿横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细栅沿纵向间隔设置,各所述主栅和各所述第一细栅分别相交呈网格状以相互连接导通,相邻两个第一细栅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可将二者相互连接导通的第二细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分别沿纵向延伸的主栅以及多个沿横向延伸的第一细栅,所述多个主栅沿横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细栅沿纵向间隔设置,各所述主栅和各所述第一细栅分别相交呈网格状以相互连接导通,相邻两个第一细栅之间连接有至少一个可将二者相互连接导通的第二细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细栅的中心线垂直于所述主栅的中心线;和/或;所述第二细栅的中心线平行于所述主栅的中心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于第i行第一细栅及第i+1行第一细栅之间的第二细栅与连接于第i+1行第一细栅及第i+2行第一细栅之间的第二细栅平行且不共线,其中i=1,2…N-2,N为第一细栅的个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栅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由两个相邻主栅以及两个相邻第一细栅围成的框内分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志春易辉连维飞魏青竹王志刚陆俊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利腾晖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