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98830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包括MCU控制电路、红外发射电路、红外接收检测电路、放大电路和输出控制电路,红外发射电路开启红外发射管并形成一检测区域,红外接收检测电路接收检测区域内的模拟信号;接收模拟信号后通过放大电路放大并发送给MCU控制电路,MCU控制电路处理模拟信号并得到信号值;将设定的初始值与信号值进行对比并判断障碍物是否存在;若是信号值大于或等于初始值,则表示有障碍物存在,输出控制电路输出低电平;若是信号值小于初始值,则表示障碍物不存在,输出控制电路输出高电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安装方便、检测距离具有可调性、检测区域宽、检测精度高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红外感应电路的
,尤其涉及一种检测区域宽、检测精度高的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红外感应装置已经在现代化的生产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探测设备和其他部分技术的提高,红外感应器能够拥有更多的性能和灵敏度。红外感应器的原理是:根据待测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可进行红外系统的设定,待测目标的红外辐射通过地球大气层时,由于气体分子和各种气体以及各种溶胶粒的散射和吸收,将使得红外源发出的红外辐射发生衰减;通过光学接收器接受目标的部分红外辐射并传输给红外传感器;并且,通过辐射调制器,对来自待测目标的辐射调制成交变的辐射光,提供目标方位信息,并可滤除大面积的干扰信号;利用红外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所呈现出来的物理效应探测红外辐射的传感器,多数情况下是利用这种相互作用所呈现出来的电学效应;再者,信号处理系统将探测的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并从这些信号中提取出信息,然后将此类信息转化成为所需要的格式,最后输送到控制设备或者显示器中。然而,现有技术中往往需要将红外感应装置安装到产品的两面,利用产品的红外辐射特性的对射原理,实现对产品的检测,该检测方式局限了检测距离和检测区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检测区域宽、检测精度高的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种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包括MCU控制电路、红外发射电路、红外接收检测电路、放大电路和输出控制电路;所述红外发射电路的输出端与红外接收检测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所述红外接收检测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放大电路与MCU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MCU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红外发射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其中,该输出检测电路还包括抗光电路,所述抗光电路连接在红外接收检测电路和放大电路之间。其中,该输出检测电路还包括电源转换电路和红外发射管电流设置电路;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分别与MCU控制电路、红外发射管电流设置电路、红外接收检测电路和放大电路连接;且所述红外发射管电流设置电路与红外发射电路连接。其中,所述红外发射电路包括红外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一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红外发射管电流设置电路与红外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红外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MCU控制电路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阻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且所述第一电阻通过第六电阻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其中,所述红外接收检测电路包括光敏三极管、第一电容和第二电阻,所述放大电路包括第一运放器、第二运放器、第十二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一电阻和第十三电阻;所述电源转换电路连接至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一电容与第一运放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且所述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二电阻接地;所述光敏三极管受到红外二极管的光辐射后,产生由基极流入发射极的光电流;所述第一运放器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二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器的反相输入端,且所述第十二电阻通过第十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一运放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运放器的同相输入端,所述第二运放器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一电阻连接第二运放器的反相输入端,且所述第十一电阻通过第十三电阻接地,所述第二运放器的输出端连接MCU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其中,所述输出控制电路包括第七三极管、第二十八电阻、第二十九电阻、第三十电阻、第三十四电阻;所述MCU控制电路的输出端通过第二十九电阻连接至第七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七三极管和第二十九电阻之间连接有第三十电阻,且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三十电阻均接地,所述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二十八电阻和第三十四电阻连接。其中,所述抗光电路包括场效应管、第十五电阻和第十六电阻;所述MCU控制电路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五电阻连接至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第一运放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十六电阻位于场效应管和第十五电阻之间且接地。其中,所述红外发射管电流设置电路包括第十九电阻、第九电容和第十一电容,所述电源转换电路通过第十九电阻与红外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九电容和第十一电容均位于电源转换电路和第十九电阻之间,且所述第九电容和第十一电容均接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通过红外发射电路开启红外发射管并形成一检测区域,红外接收检测电路接收检测区域内的模拟信号;接收模拟信号后通过放大电路放大并发送给MCU控制电路,MCU控制电路处理模拟信号并得到信号值;将设定的初始值与信号值进行对比并判断障碍物是否存在;若是信号值大于或等于初始值,则表示有障碍物存在,输出控制电路输出低电平;若是信号值小于初始值,则表示障碍物不存在,输出控制电路输出高电平。本技术的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通过红外发射电路与红外接收检测电路的配合,使得该输出检测电路构成的装置仅需以侧安装的方式安装在障碍物的一边,安装方便;且通过MCU控制电路控制,使得检测距离具有可调性,并且,红外发射电路发射的光束可叠加,使得检测区域宽、检测精度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的方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的MCU控制电路的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的红外发射电路的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的红外接收检测电路和放大电路的原理图;图5为本技术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的输出控制电路的原理图;图6为本技术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的抗光电路的原理图;图7为本技术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的电源转换电路的原理图;图8为本技术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的红外发射管电流设置电路的原理图;图9为本技术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的LED指示电路的原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1、MCU控制电路2、红外发射电路3、红外接收检测电路4、放大电路5、输出控制电路6、抗光电路7、电源转换电路8、红外发射管电流设置电路9、LED指示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参阅图1,本技术的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包括MCU控制电路1、红外发射电路2、红外接收检测电路3、放大电路4和输出控制电路5 ;红外发射电路2的输出端与红外接收检测电路3的输入端电连接,且红外接收检测电路3的输出端通过放大电路4与MCU控制电路1的输入端连接,MCU控制电路1的输出端分别与红外发射电路2的输入端和输出控制电路5的输入端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红外发射电路2开启红外发射管并形成一检测区域,红外接收检测电路3接收检测区域内的模拟信号;接收模拟信号后通过放大电路4放大并发送给MCU控制电路1,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红外感应条的输出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MCU控制电路、红外发射电路、红外接收检测电路、放大电路和输出控制电路;所述红外发射电路的输出端与红外接收检测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且所述红外接收检测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放大电路与MCU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MCU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红外发射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炜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威京利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