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入耳式耳塞的可换线式耳机线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01849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30 2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入耳式耳塞的可换线式耳机线连接结构,包括圆柱状的音源端子、子插头和转换座;音源端子凸设于所述外壳上,其端面设有两个电性连接所述外壳内的扬声器的静触点,音源端子的端面的中心处还凹陷设置有一定位孔,音源端子的侧壁上环设有凹槽;子插头连接于所述耳机线相对耳机插头的另一端,并通过耳机线电性连接所述耳机插头;转换座一端设有与所述子插头凹凸配合的子插座,另一端设有与音源端子形状适配并可对应插接的音源插接座;子插座内设有簧片;音源插接座的底面设有两个电性连接所述子插座内簧片的触片,音源插接座底面中心处还凸设有定位销,音源插接座环绕底面的管壁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内侧形成与所述凹槽形状适配的凸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耳塞
,尤其涉及一种入耳式耳塞的可换线式耳机线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入耳式耳机,又名耳道式耳机、入耳式耳塞、或者入耳式监听器(即IEM的英文全称:In-Ear-Monitor),是一种用在人体听觉器官内部的耳机,在佩戴时慢回弹材料制成的耳塞套插入耳道内,密封住使用者的耳道,以获得更好的密闭性。入耳式耳塞因出色的携带性与优秀的隔音效果,成为耳塞产品的主流。上述入耳式耳塞为了便于携带,耳机线非常细且容易卷线,使得耳塞的耳机线容易损坏。因此市面上出现很多能够换线的入耳式耳塞,其耳机线和耳塞本体之间采用插接结构实现电性连接,并通过卡扣、螺纹连接等方式实现耳机线和耳塞本体的牢固固定连接。但无论是否可换线的入耳式耳机,其结构都会导致使用者在佩戴时,如果有外力迅速拉扯耳机线,就有损害甚至是撕裂使用者鼓膜的可能。这是因为:当人们佩戴入耳式耳塞时耳塞套会将耳道完全密封,当耳塞迅速向外移动时在耳道内形成非常大的负压,如果负压超过鼓膜承受极限就会损害甚至撕裂鼓膜。目前已有多起因为耳机线挂在擦身而过的行人身上,或者其他人因使用者没听到其说话而用力拉耳机线而造成使用者鼓膜撕裂的案例。目前的入耳式耳机尚无一种可应对上述风险的安全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结构上的缺点,提出一种入耳式耳塞的可换线式耳机线连接结构,耳塞本体及耳机线上分别设置音源端子和子插头,并通过转换座实现耳塞本体及耳机线之间的电性连接,当施加在耳塞本体及耳机线之间的拉力超过鼓膜承受极限之前,二者分离,由此保证了使用者的安全。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入耳式耳塞的可换线式耳机线连接结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入耳式耳塞的可换线式耳机线连接结构,适用于由耳塞本体、耳机插头以及耳机线构成的入耳式耳塞,所述耳机线连接于所述耳塞本体和耳机插头之间,所述耳塞本体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扬声器以及套接在所述外壳上的耳塞套,所述耳塞套由慢回弹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线连接结构包括:圆柱状的音源端子,凸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音源端子的端面设有两个电性连接所述外壳内的扬声器的静触点,音源端子的端面的中心处还凹陷设置有一定位孔,所述音源端子的侧壁上环设有凹槽;子插头,连接于所述耳机线相对耳机插头的另一端,并通过耳机线电性连接所述耳机插头;转换座,其一端设有与所述子插头凹凸配合的子插座,另一端设有与音源端子形状适配并可对应插接的音源插接座;所述子插座内设有簧片;所述音源插接座的底面设有两个电性连接所述子插座内簧片的触片,所述音源插接座底面中心处还凸设有与所述定位孔形状配合的定位销,所述音源插接座环绕底面的管壁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内侧形成与所述凹槽形状适配的凸缘。所述凹槽的断面形状为半圆形或劣弧弓形。所述子插座上还设有第一卡扣结构,所述子插头还设有第二卡扣结构,所述子插头插接于所述子插座时,第二卡扣结构与第--^扣结构彼此卡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提出一种入耳式耳塞的可换线式耳机线连接结构,耳塞本体及耳机线上分别设置音源端子和子插头,并通过转换座实现耳塞本体及耳机线之间的电性连接,当施加在耳塞本体及耳机线之间的拉力超过鼓膜承受极限之前,二者分离,由此保证了使用者的安全。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宜在行业内广泛推广应用。【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示例性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技术上述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耳机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1 ;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耳机线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1I。【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入耳式耳塞的可换线式耳机线连接结构,和常规入耳式耳塞一样,其包括两个耳塞本体1(由于耳塞本体、耳机插头和耳机线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技术,故附图1中仅画一个耳塞本体)、耳机插头2以及连接于耳塞本体1和耳机插头2之间的耳机线3。其中:耳塞本体1包括外壳11、设于外壳11内的扬声器(图中未示)以及套接在外壳11上的耳塞套12,耳塞套12由慢回弹材料制成。耳机插头2为3.5_耳机插头。耳机线3为四芯线,包括左声道线、右声道线、左声道地线、右声道地线。不同于常规入耳式耳塞的是:外壳11上凸设有音源端子13,音源端子13大致呈圆柱体状。其端面设有两个电性连接外壳11内扬声器的静触点131,且其端面的中心处凹陷设置有一定位孔132。另外,音源端子13的侧壁上环设有凹槽133。凹槽断面形状呈劣弧弓形。耳机线3相对耳机插头2的另一端设有子插头31,在本实施例中子插头为二相的Y型插头,其通过耳机线3电性连接耳机插头2,并分别对应耳机插头2上的左/右声道正极和地级。子插座31上还设有第一^扣结构311。转换座4,其一端设有与子插头31凹凸配合的子插座41,另一端设有与音源端子13形状适配并可对应插接的音源插接座42。子插座41内设有簧片412,并设有第二卡扣结构411,子插头31插接于子插座41时,第二卡扣结构411与第—扣结构311彼此卡扣,,本实施例中第—扣结构311为卡榫,第二卡扣结构411为卡孔。音源插接座42,音源插接座42呈与音源端子13形状适配的圆桶状,音源插接座42与音源端子13可对应插接。音源插接座42的底面设有两个通过耳机线3内线芯与耳机插头2电性连接的触片421,且音源插接座4的底面中心处凸设有与定位孔132形状配合的定位销422。音源插接座4环绕底面的管壁423由柔性材料制成,管壁423的内侧形成与凹槽133形状适配的凸缘4231。参见图3,在连接耳塞本体1和耳机线3时,将管壁423外翻,之后将定位销422插入定位孔132中直至尽头,此时触片421接触静触点131,耳机线3与耳塞本体1之间实现电性连接。之后将外翻的管壁423翻转,管壁423上的凸缘4231嵌入在凹槽133内。当施加在音源插接座之间的拉力较小时,嵌入在凹槽133内的凸缘4231保证了耳塞本体和耳机线的固定连接。当耳机线被迅速拉动时,在超过鼓膜承受极限之前,管壁423即会从音源端子13上脱离,保证了人耳的安全。以上通过实施例对于本技术的专利技术意图和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技术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之一,为篇幅限制,这里不能逐一列举所有实施方式,任何可以体现本技术权利要求技术方案的实施,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入耳式耳塞的可换线式耳机线连接结构,适用于由耳塞本体、耳机插头以及耳机线构成的入耳式耳塞,所述耳机线连接于所述耳塞本体和耳机插头之间,所述耳塞本体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扬声器以及套接在所述外壳上的耳塞套,所述耳塞套由慢回弹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线连接结构包括: 圆柱状的音源端子,凸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音源端子的端面设有两个电性连接所述外壳内的扬声器的静触点,音源端子的端面的中心处还凹陷设置有一定位孔,所述音源端子的侧壁上环设有凹槽; 子插头,连接于所述耳机线相对耳机插头的另一端,并通过耳机线电性连接所述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入耳式耳塞的可换线式耳机线连接结构,适用于由耳塞本体、耳机插头以及耳机线构成的入耳式耳塞,所述耳机线连接于所述耳塞本体和耳机插头之间,所述耳塞本体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扬声器以及套接在所述外壳上的耳塞套,所述耳塞套由慢回弹材料制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线连接结构包括:圆柱状的音源端子,凸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音源端子的端面设有两个电性连接所述外壳内的扬声器的静触点,音源端子的端面的中心处还凹陷设置有一定位孔,所述音源端子的侧壁上环设有凹槽;子插头,连接于所述耳机线相对耳机插头的另一端,并通过耳机线电性连接所述耳机插头;转换座,其一端设有与所述子插头凹凸配合的子插座,另一端设有与音源端子形状适配并可对应插接的音源插接座;所述子插座内设有簧片;所述音源插接座的底面设有两个电性连接所述子插座内簧片的触片,所述音源插接座底面中心处还凸设有与所述定位孔形状配合的定位销,所述音源插接座环绕底面的管壁由柔性材料制成,且内侧形成与所述凹槽形状适配的凸缘。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健朱靖顾鸿渊罗佳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闵行第二中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