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式换热首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82654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8 1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式换热首站,包括软水模块、电气控制模块、供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的进水端与总进水管连接,换热模块的出水端与总出水管连接;所述供电模块与软水模块、电气控制模块、换热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气控制模块与软水模块和换热模块连接;所述软水模块与总出水管连接。该集装箱式换热首站,通过供热负荷定制供电模块、软水模块、电气控制模块和换热模块,各模块整齐有序的放置在空地上,将各模块的管道、电力系统、控制系统分别进行连接,即可正常运行。如果热负荷增加,则在原换热模块附近再增加一个或多个换热模块,并将新增的换热模块连入现有系统,即可实现快速扩容增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集装箱式换热首站
技术介绍
现有的换热首站都是建立在专用换热站房里面的,换热首站在初期设计、投资建设时都是按照项目总热负荷进行的,而二级换热站(直接供给客户)和用户的供热面积是逐渐增加的。如此就造成在供热项目运行前期,用户的热负荷较小,换热首站出现大马拉小车的情况,随着用户供热面积的增加,首站才会逐步提高使用功率,直至达到满负荷运行,整个过程可能会持续3-5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此会造成换热首站在初期运行时,能耗巨大,浪费严重,甚至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庞大的资金积压在首站建设上,带来沉重的资金压力、利息支出,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当换热首站建设完毕时,它的最大热负荷也相对固定了,如果随着城市建设后期需要对换热首站进行扩容增容,该换热首站要么无法满足新增需求,要么花费巨额资金进行改造,或是建设新的换热首站。因此,传统的换热首站,从其设计理念、建造方式到运营管理模式上均缺乏灵活性,故其必然建设成本高、运行费用高,无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较高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也必然会增加热用户的使用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集装箱式换热首站,以解决现有换热首站投资建设综合成本高、扩容不方便、能耗高、效率低、运行费用高、热用户使用费用高等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装箱式换热首站,包括软水模块、电气控制模块、供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的进水端与总进水管连接,换热模块的出水端与总出水管连接;所述供电模块与软水模块、电气控制模块、换热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气控制模块与软水模块和换热模块连接;所述软水模块与总出水管连接;所述软水模块,包括集装箱箱体,集装箱箱体内顺序设置有补水栗、储水箱、软水器,软水器通过管道与出水总管连接。所述电气控制模块,包括集装箱箱体,集装箱箱体内设置有电气控制柜。所述供电模块,包括集装箱箱体,集装箱箱体内设置有变压器。所述换热模块,包括集装箱箱体,集装箱箱体内设置有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的出汽端与汽水换热器的进汽端连接,汽水换热器的回汽端与蒸汽发生器的进汽端连接;汽水换热器的进汽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压力表;汽水换热器的进水端与换热模块的进水端连接,汽水换热器的出水端与换热模块的出水端连接;汽水换热器的出水端设置有循环水栗,汽水换热器的进水端、出水端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温度表。作为优选,所述补水栗、软水器、蒸汽发生器、循环水栗、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均与电气控制柜连接。作为优选,所述集装箱箱体内均设置有排风装置、照明装置以及预留的管道及电力电气接口。该集装箱式换热首站,通过供热负荷定制供电模块、软水模块、电气控制模块和换热模块,各模块均封装在集装箱箱体内部,并进行可靠连接。各模块整齐有序的放置在空地上,将各模块的管道、电力系统、控制系统分别进行连接,即可正常运行。如果热负荷增加,则在原换热模块附近再增加一个或多个换热模块,并将新增的换热模块连入现有系统,即可实现快速扩容增容。换热模块均一性和互换性好,可随时关闭、更新和调换。集装箱箱体尺寸统一、占地面积小、施工简便,便于吊装和移动。能大大缩短施工工期和建设成本。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增大了资金的投入回报率,综合成本降低:首站建设的总资金分批以最高效的方式投入使用,而不是将大量资金一次性投入首站建设。2.首站的扩容方便灵活:可根据实际热负荷增加首站容量,不收热负荷变化的困扰。3.安全、节能:由于是多个换热模块进行集中换热,单个换热模块的负荷不会很大,该模块内的电力、水利、设备能力都相对传统首站要简化,更加安全,换热首站设置有多个换热模块,每个换热模块的循环水栗都在最佳的效率范围内运行,能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O4.建设周期短:不用建设专用站房,模块化的集装箱产品,可现场吊装,大幅缩短建设周期,降低项目总体造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软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电气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供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换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该集装箱式换热首站,包括软水模块1、电气控制模块2、供电模块3和至少一个换热模块4。换热模块4的进水端与总进水管A连接,换热模块4的出水端与总出水管B连接。供电模块3与软水模块1、电气控制模块2、换热模块4电连接。电气控制模块2与软水模块I和换热模块4连接。软水模块I与总出水管B连接。图2是软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软水模块1,包括集装箱箱体11,集装箱箱体11内顺序设置有补水栗12、储水箱13、软水器14,软水器14通过管道与出水总管B连接。图3是电气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电气控制模块2,包括集装箱箱体11,集装箱箱体11内设置有电气控制柜21。图4是供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供电模块3,包括集装箱箱体11,集装箱箱体11内设置有变压器31。图5是换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换热模块4,包括集装箱箱体11,集装箱箱体11内设置有蒸汽发生器41,蒸汽发生器41的出汽端411与汽水换热器42的进汽端421连接,汽水换热器42的回汽端422与蒸汽发生器41的进汽端412连接;汽水换热器42的进汽端421设置有压力传感器43和压力表44 ;汽水换热器42的进水端423与换热模块4的进水端连接,汽水换热器42的出水端424与换热模块4的出水端连接。汽水换热器42的出水端424设置有循环水栗45,汽水换热器42的进水端423、出水端424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6和温度表47。上述集装箱箱体11内均设置有排风装置15、照明装置16以及预留的管道及必要的电力电气接口。上述补水栗12、软水器14、蒸汽发生器41、循环水栗、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均与电气控制柜21连接。该集装箱式换热首站,通过供热负荷定制供电模块、软水模块、电气控制模块和换热模块,各模块整齐有序的放置在空地上,将各模块的管道、电力系统、控制系统分别进行连接,即可正常运行。如果热负荷增加,则在原换热模块附近再增加一个或多个换热模块,并将新增的换热模块连入现有系统,即可实现快速扩容增容。换热模块均一性和互换性好,可随时关闭、更新和调换。集装箱箱体尺寸统一、占地面积小、施工简便,便于吊装和移动。能大大缩短施工工期和建设成本。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技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具体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装箱式换热首站,包括软水模块、电气控制模块、供电模块和至少一个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的进水端与总进水管连接,换热模块的出水端与总出水管连接;所述供电模块与软水模块、电气控制模块、换热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气控制模块与软水模块和换热模块连接;所述软水模块与总出水管连接;所述软水模块,包括集装箱箱体,集装箱箱体内顺序设置有补水泵、储水箱、软水器,软水器通过管道与出水总管连接;所述电气控制模块,包括集装箱箱体,集装箱箱体内设置有电气控制柜;所述供电模块,包括集装箱箱体,集装箱箱体内设置有变压器;所述换热模块,包括集装箱箱体,集装箱箱体内设置有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的出汽端与汽水换热器的进汽端连接,汽水换热器的回汽端与蒸汽发生器的进汽端连接;汽水换热器的进汽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压力表;汽水换热器的进水端与换热模块的进水端连接,汽水换热器的出水端与换热模块的出水端连接;汽水换热器的出水端设置有循环水泵,汽水换热器的进水端、出水端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温度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君杨磊黄涛王泓飞
申请(专利权)人:金钢热工湖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