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78112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8 15: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包括:设置于沉降缝内的橡胶止水带,其两端分别埋设于沉降缝两侧的外墙混凝土内;第一U型止水带,固设于迎水面一侧的外墙混凝土上,其U型端部封堵于迎水面一侧;第一遇水型膨胀止水条,于沉降缝内设置于橡胶止水带上位于迎水面一侧;第一密封填充物,于沉降缝内填充于第一遇水型膨胀止水条外侧;聚合物砂浆,于沉降缝内封堵于第一密封填充物与第一U型止水带之间;第二U型止水带,固设于背水面一侧的外墙混凝土上,其U型端部封堵于背水面一侧;第二遇水型膨胀止水条,于沉降缝内设置于橡胶止水带上位于背水面一侧;第二密封填充物,于沉降缝内填充于第二遇水型膨胀止水条与第二U型止水带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指一种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施工方案,施工单位一般按照设计单位的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多数传统做法为:在沉降缝内粘牢软聚乙烯等保温材料,然后固定止水带或止水胶条,最后使用专门的沉降缝盖板盖住缝隙。根据以往工程经验,按照此做法施工的沉降缝,后期渗水现象较为严重。沉降缝产生渗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沉降缝防水节点设计不合理,二是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不到位,三是不均匀沉降引起内部的防水构造的破坏。传统做法的主要缺点主要是:工程后期使用过程中渗水现象较为普遍,沉降缝内部为空腔,发生渗水后,维修困难且往往维修效果不佳;后期维修费工费时,维修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包括:设置于沉降缝的内部空腔内的橡胶止水带,所述橡胶止水带的两端分别埋设于所述沉降缝两侧的外墙混凝土内;第一 U型止水带,固设于所述沉降缝的迎水面一侧的外墙混凝土上,所述第一 U型止水带的U型端部封堵于所述沉降缝的迎水面一侧;第一遇水型膨胀止水条,于所述内部空腔内设置于所述橡胶止水带上位于所述沉降缝的迎水面一侧;第一密封填充物,于所述内部空腔内填充于所述第一遇水型膨胀止水条的外侧;聚合物砂浆,于所述内部空腔内封堵于所述第一密封填充物与所述第一 U型止水带之间;第二 U型止水带,固设于所述沉降缝的背水面一侧的外墙混凝土上,所述第二 U型止水带的U型端部封堵于所述沉降缝的背水面一侧;第二遇水型膨胀止水条,于所述内部空腔内设置于所述橡胶止水带上位于所述沉降缝的背水面一侧;第二密封填充物,于所述内部空腔内填充于所述第二遇水型膨胀止水条与所述第二 U型止水带之间。本专利技术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在沉降缝的内部空腔内使用密封填充物填塞密实并且使用聚合物砂浆进行封堵,堵漏效果明显。一旦发生渗水现象,方便使用聚氨酯化学灌浆液进行注浆防水,维修成本低。并且遇水型膨胀止水条,能遇水自行膨胀将沉降缝的内部空腔填满,防水效果更为可靠。本专利技术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遇水型膨胀止水条为厚度不小于50_的腻子型膨胀止水条,所述第二遇水型膨胀止水条为厚度不小于50mm的腻子型膨胀止水条。本专利技术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填充物为密封膏混合油麻,所述第二密封填充物为密封膏混合油麻。本专利技术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 U型止水带与所述沉降缝的迎水面一侧的外墙混凝土之间设有平直型橡胶止水带,所述第一 U型止水带的外侧设有尼龙布保护层,所述尼龙布保护层的外侧设有扁钢压条。本专利技术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平直型橡胶止水带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平直型橡胶止水带分别设于所述第一 U型止水带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平直型橡胶止水带之间的间距为300mm。本专利技术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 U型止水带通过埋设于所述沉降缝的迎水面一侧的外墙混凝土内的膨胀螺栓而固定于所述沉降缝的迎水面一侧的外墙混凝土上。本专利技术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尼龙布保护层复合于所述第一 U型止水带的表面或夹设于所述第一 U型止水带的中间。本专利技术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 U型止水带的外侧设有防水卷材及防水附加层。本专利技术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沉降缝的背水面一侧的外墙混凝土上位于所述第二 U型止水带的外侧的部分设有饰面,所述饰面上设有铝合金基座,所述铝合金基座上固接有铝合金盖板,所述铝合金盖板封堵于所述第二 U型止水带的外侧。本专利技术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铝合金基座通过埋设于所述沉降缝的背水面一侧的外墙混凝土内的塑料胀锚螺栓而固定于所述沉降缝的背水面一侧的外墙混凝土上。【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1-1面的剖面图。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1中沉降缝的背水面一侧的细部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配合参看图1与图2所示,图1是本专利技术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1-1面的剖面图。本专利技术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包括:设置于沉降缝10的内部空腔110内的橡胶止水带20,橡胶止水带20的两端分别埋设于沉降缝10两侧的外墙混凝土 90内。优选地,结合图2所示,沉降缝10的背水面b的一侧的外墙混凝土 90与底板910的阴阳角变形缝处,在建筑地面垫层内预埋Φ50的PVC排水管920至外部的排水沟,有助于建筑结构内部的排水。进一步地,橡胶止水带20安装前,先将沉降缝10中预埋的聚苯板模板清理干净。再将沉降缝10两侧待铺贴橡胶止水带20处的外墙混凝土 90清理干净。最后使用气栗将沉降缝10内吹洗干净。第一 U型止水带310,固设于沉降缝10的迎水面a的一侧的外墙混凝土 90上,第一U型止水带310的U型端部311封堵于沉降缝10的迎水面a的一侧。优选地,第一 U型止水带310的U型端部311距外墙混凝土 90的墙边预留50mm以上的空隙。第一遇水型膨胀止水条410,于沉降缝10的内部空腔110内紧密放置于已剔凿清理干净的橡胶止水带20上位于沉降缝10的迎水面a的一侧。优选地,第一遇水型膨胀止水条410为厚度不小于50mm的腻子型膨胀止水条。第一密封填充物510,于沉降缝10的内部空腔110内填塞密实于第一遇水型膨胀止水条410的外侧。优选地,第一密封填充物510为密封膏混合油麻。聚合物砂浆60,于沉降缝10的内部空腔110内封堵于第一密封填充物510与第一U型止水带310之间。优选地,聚合物砂浆60的厚度为20mm。第二 U型止水带320,固设于沉降缝10的背水面b的一侧的外墙混凝土 90上,第二U型止水带320的U型端部321封堵于沉降缝10的背水面b的一侧。第二遇水型膨胀止水条420,于沉降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室外墙沉降缝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沉降缝的内部空腔内的橡胶止水带,所述橡胶止水带的两端分别埋设于所述沉降缝两侧的外墙混凝土内;第一U型止水带,固设于所述沉降缝的迎水面一侧的外墙混凝土上,所述第一U型止水带的U型端部封堵于所述沉降缝的迎水面一侧;第一遇水型膨胀止水条,于所述内部空腔内设置于所述橡胶止水带上位于所述沉降缝的迎水面一侧;第一密封填充物,于所述内部空腔内填充于所述第一遇水型膨胀止水条的外侧;聚合物砂浆,于所述内部空腔内封堵于所述第一密封填充物与所述第一U型止水带之间;第二U型止水带,固设于所述沉降缝的背水面一侧的外墙混凝土上,所述第二U型止水带的U型端部封堵于所述沉降缝的背水面一侧;第二遇水型膨胀止水条,于所述内部空腔内设置于所述橡胶止水带上位于所述沉降缝的背水面一侧;第二密封填充物,于所述内部空腔内填充于所述第二遇水型膨胀止水条与所述第二U型止水带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荣朋刘广宇刘瑞军张庆昱刘相涛任合仕何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