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液晶显示器亮度均匀显示的液晶显示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79525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4 19: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使液晶显示器亮度均匀显示的液晶显示器结构,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板,在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板之间设置有增亮膜,所述增亮膜位于背光板上与液晶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时形成暗团区相对应的位置处,且所述增亮膜的形状大小与所述暗团区的形状大小相适配;所述增亮膜优选为反射式增亮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使液晶显示器亮度均匀显示的液晶显示器结构,利用“局部增亮”来消除晶显示器的曲面显示处的暗团区,并利用打磨方法逐渐衰减反射式增亮膜边缘的增亮效率,保证了液晶显示器显示时不会出现增亮轮廓线,从而使液晶显示器的显示亮度均匀,有效提升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消除液晶显示器的曲面显示处 暗团区,使液晶显示器亮度均匀显示的液晶显示器结构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在曲面显示的时候,容易在弯折(bending)最严重处出现暗团现象, 使得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不佳,这是由于此处上下板错位最严重,导致光的穿透率降 低。一般来说,暗团区的位置通常位于液晶显示面板的中心至液晶面板左右边缘的一半附 近位置处,如附图1中的A所指的两区域(即暗团区)所示,其亮度约为中心点B亮度的 50% -80%。由于暗团区A的存在,其严重影响了液晶显示器在曲面处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使液晶显示器亮度均 匀显示的液晶显示器结构,以消除液晶显示器曲面显示处的暗团区,使液晶显示器的显示 亮度均匀,从而有效提升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使液晶显示器亮度均匀显示的液晶 显示器结构,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板,在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板之间设置有增亮膜,所 述增亮膜位于背光板上与液晶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时形成暗团区相对应的位置处,且所述 增亮膜的形状大小与所述暗团区的形状大小相适配。 进一步地,为了获得更均匀的显示效果,需要对增亮膜的厚度进行控制,本实用 新型通过打磨处理的方法来控制增亮膜的厚度,所述增亮膜所需的厚度Dx与其所需的增 亮倍数Gx的关系为: 其中,所述D。为原增亮膜的厚度(即为对增亮膜进行打磨处理前的厚度),G。为原 增亮膜的增亮倍数(即为对增亮膜进行打磨处理前的增亮倍数),K为由增亮膜的材质决定 的系数,e为自然常数。 较佳地,所述增亮膜边缘处的膜层数由内至外依次减少;或者所述增亮膜的边缘 处呈弧形。 优选地,所述增亮膜为反射式增亮膜。 本技术提供的使液晶显示器亮度均匀显示的液晶显示器结构,通过在背光板 上与液晶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时形成暗团区相对应的位置处增加一与所述暗团区的形状 大小相适配的反射式增亮膜,利用"局部增亮"来消除液晶显示器的曲面显示处的暗团区, 并利用打磨方法逐渐衰减反射式增亮膜边缘的增亮倍数,保证了液晶显示器显示时不会出 现增亮轮廓线,从而使液晶显示器的显示亮度均匀,有效提升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器在曲面显示时出现的暗团现象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液晶显示器在暗团区处的剖面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没有增加增亮膜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各处亮度进行 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亮度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所得的亮度分布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直接将形状大小与所述暗团区的形状大小相适配的 反射式增亮膜(即未对其边缘进行打磨处理的反射式增亮膜)设置于背光板上与液晶显示 面板在曲面显示时形成暗团区相对应的位置处后,液晶显示面板的归一化亮度分布图;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液晶显示器使用经过所述打磨处理的反射式增亮膜 后,液晶显示面板的的归一化亮度分布图; 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将反射式增亮膜的边缘进行打磨处理前后的效果示 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液晶显不器,A-暗团区,B-中心点;11-液晶显不面板, 12-背光板,13-增亮膜/反射式增亮膜。【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 一步详细描述。 如附图1所示,图1中的A所指的两个区域即为所述暗团区,其亮度通常约为中心 点B亮度的50% -80%,其严重影响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消 除液晶显示器曲面显示处存在暗团区的现象,使液晶显示器的显示亮度均匀,从而有效提 升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 如附图2所示,一种使液晶显示器亮度均匀显示的液晶显示器结构,包括液晶显 示面板11与背光板12,在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板之间设置有增亮膜13,所述增亮膜位于背 光板上与液晶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时形成暗团区相对应的位置处,且所述增亮膜的形状大 小与所述暗团区的形状大小相适配,本实施例中的增亮膜优选为反射式增亮膜。由于背光 板发出的光是"各向同性"的,其包括了能穿透液晶显示面板的P光(即"有用光")和不能 穿透液晶显示面板的S光(即"无用光")。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背光板上与液晶显示面板在 曲面显示时形成暗团区相对应的位置处增加一与所述反射式增亮膜(DBEF),利用其多层膜 结构将S光高效率地转化成P光,从而消除液晶显示器的曲面显示处的暗团区。 对未设置增亮膜的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显示面板各处亮度进行测量,根据测得的亮 度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绘出对应的归一化亮度分布图(本实施例中将亮度数据进行归 一化处理所得的亮度分布图,简称为归一化亮度分布图)。对未设置增亮膜的液晶显示器 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归一化亮度分布图如附图3所示,图3中的两个凹形即为暗团区所在位 置的亮度分布图,其对应于图1中的暗团区A的位置,图3中的点B对应于图1中的中心点 B,本实施例中以点B的亮度值作为参考值。由图3可看出,图3中最左侧与最右侧的亮度 比中间的亮度略高,这是液晶显示器的普遍规律(由薄膜晶体管的特性造成),由于亮度变 化较缓,所以不会造成视觉影响;而图3中的两个凹形(即暗团区),由于亮度变化较大,会 有明显的视觉影响,造成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较差。 直接将形状大小与所述暗团区的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反射式增亮膜(即未对其边 缘进行打磨处理的反射式增亮膜)设置于背光板上与液晶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时形成暗 团区相对应的位置处后,其归一化亮度分布图如附图4所示。由图4可看出,所述的暗团区 已被有效消除。 由于暗团区本身的亮度分布为"中心暗、四周较亮",若仅仅直接将形状大小与暗 团区的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反射式增亮膜设置于所述背光板上与液晶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 时形成暗团区相对应的位置处,暗团区四周将会因"过补偿"而出现明显的增亮轮廓线(如 附图4中的四个尖凸点所示),因此为了使液晶显示器获得更均匀的显示效果,需要对反射 式增亮膜的边缘进行处理,以使其边缘处的增亮效果与暗团区边缘的亮度相匹配,例如假 设暗团区某处亮度为中心点B亮度的1/G,则反射式增亮膜对应位置处的增亮倍数应为G。 本实施例中,采用对反射式增亮膜的边缘进行打磨处理(可采用机械打磨或喷砂打磨)的 方式,通过改变反射式增亮膜边缘处的厚度来改变其增亮倍数,从而使反射式增亮膜边缘 处的增亮效果与暗团区边缘的亮度相匹配,消除所述增亮轮廓线。 在对反射式增亮膜进行打磨处理前,需要先根据所述暗团区各位置所需要 的增亮倍数Gx,计算出反射式增亮膜打磨后各位置所需的厚度Dx,再根据所述厚度 Dx对反射式增亮膜进行打磨处理,其中所述厚度Dx与所述增亮倍数Gx的关系为: 其中,所述D。为原反射式增亮膜的厚度(即为对反射式增亮膜进行打磨处理前的 厚度),G。为原反射式增亮膜的增亮倍数(即为对反射式增亮膜进行打磨处理前的增亮倍 数),K为由反射式增亮膜的材质决定的系数,e为自然常数,e~2. 718281828459,本实施 例取e= 2. 7183 ;所述&与G。均可以通过相应测得的亮度数据计算可得,还可以从附图3 与附图4中获取相应的数据来计算所得。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使液晶显示器亮度均匀显示的液晶显示器结构,包括液晶显示面板(11)与背光板(12),其特征在于:在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板之间设置有增亮膜(13),所述增亮膜位于背光板上与液晶显示面板在曲面显示时形成暗团区相对应的位置处,且所述增亮膜的形状大小与所述暗团区的形状大小相适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雷郑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