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29127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6 20:00
一种鞋底,其中,包括:弹性层(20),其包括上部面(21)、下部面(22)以及侧面(23),在所述上部面(21)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5),所述下部面(22)的一部分或者所有部分隔着空置空间与所述上部面(21)隔开,所述侧面(23)将所述上部面(21)和所述下部面(22)的、相隔开的边缘相连;中底(10),其包括中底主体(11)以及多个支撑杆(15),所述中底主体(11)与所述弹性层(20)的上部面(21)对置,所述多个支撑杆(15)以所述中底主体(11)向所述弹性层(20)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被插入于所述弹性层(20)的上部面(21)的所述多个贯通孔(25)而与所述弹性层(20)的下部面(22)接触;以及外底(30),其附着于所述弹性层(20)的下部面(2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鞋底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涉及鞋底,具体涉及具有提高的功能的鞋底(shoessoles)。
技术介绍
通常鞋用于保护人的脚,当人在行走或者奔跑时,鞋保护人的脚以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当人在行走或者奔跑时,脚受到的荷重相当大。若利用压力板来分析奔跑时的地面反作用力,则可知所显示的地面与脚之间的垂直压力的大小大约为体重的2倍至3倍。从而,要求鞋底具备对传递给脚底的冲击进行缓解的功能。若鞋底无法充分地吸收人在行走或奔跑时从地面传递过来的冲击,则关节会发生退化或者还可能成为腰痛的因素。为了充分地吸收这样在行走或奔跑时被施加至脚底的相当大的冲击以便不会对骨骼肌系统造成负担,鞋底通过利用多种缓冲部件或者降低鞋底自身的硬度来吸收冲击。但是,地面反作用力随着鞋底吸收冲击而减小,从而存在当长时间进行行走或奔跑时反而更疲劳的问题。因此,既要求鞋底吸收用脚踩踏地面时应减小的冲击,又要求鞋底具备脚从地面分离时应增加的回弹性。但是,对冲击的吸收和回弹性为互相对称的特性,所以存在满足某一个时就要牺牲另一个的双重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能够有效地、一同提高对冲击的吸收和回弹性的鞋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鞋底包括:弹性层,其包括上部面、下部面以及侧面,在上部面形成有多个贯通孔,下部面的一部分或者所有部分隔着空置空间与所述上部面隔开,侧面将所述上部面和所述下部面的、相隔开的边缘相连;中底,其包括中底主体以及多个支撑杆,中底主体与所述弹性层的上部面对置,多个支撑杆以从所述中底主体向所述弹性层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被插入于所述弹性层的上部面的所述多个贯通孔而与所述弹性层的下部面接触的多个支撑杆;以及外底,其附着于所述弹性层的下部面。所述多个支撑杆形成为分别沿所述中底的宽度方向延伸,在所述多个支撑杆中,配置于后跟的所述支撑杆所突出的高度,可以高于配置于前跟的所述支撑杆所突出的高度。在与脚底的内侧拱形部分和小脚趾对应的区域,所述中底主体可以直接与所述弹性层的上部面接触。所述弹性层的所述侧面包括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内侧面可以具有比所述外侧面厚的厚度。还可以包括多个增强部,这些增强部在所述内侧面上以在连接所述上部面与所述下部面的方向上具有长度的方式形成。所述多个增强部可以由与所述弹性层的原料相同的原料以高密度形成。所述多个增强部可以由强度或者硬度比所述弹性层的原料更优良的其他原料形成。还可以包括沿着宽度方向形成于所述弹性层并且沿着长度方向将所述弹性层分割为多个分割区域的多个弹性层分割缝。在所述弹性层的所述上部面形成的所述多个贯通孔,在所述多个分割区域中的每一个区域分别形成有一个,所述多个支撑杆可以形成为分别与所述多个贯通孔对应的形状。还可以包括:以与所述多个弹性层分割缝对应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外底的多个外底分割缝。在上述的鞋底,所述弹性层由回弹力比所述中底更优良的原料形成;所述中底可以由比所述弹性层冲击的吸收能力和耐久性更优良且重量更轻的原料形成。所述弹性层可以将热塑性聚氨酯(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TPU)和热塑性橡胶(ThermoPlasticRubber,TPR)中的1个以上作为原料注塑成型,所述中底可以将聚氨酯(Polyurethane,PU)和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Acetate,EVA)中的1个以上作为原料形成。还可以包括:形成于在所述弹性层的所述下部面、所述中底的所述多个支撑杆以及所述外底这三者中的1个以上的部分的重量减轻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鞋底能够同时有效地提高冲击的吸收能力和回弹性。附图说明图1是分解图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鞋底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鞋底的内部结构投影并一同图示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示图2的鞋底的结合状态的侧视图。图4是图示图2的鞋底的中底的侧视图。图5是图示图2的鞋底的弹性层的俯视图。图6是图示图2的鞋底的中底的仰视图。图7和图8是图示图2的中底与弹性层被结合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图示图2的鞋底的弹性层的仰视图。图10是图示图2的鞋底的外底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使得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其并不限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在此要说明附图是简要性地图示出,其并不是以符合缩放比例的方式图示出。为了附图中的清晰性以及说明的便利而夸大或缩小了附图中的部分的相对尺寸和比例,任意的尺寸仅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并不是用于对专利技术加以限制。另外,对于在两个以上的附图中出现的相同的结构物、要素或者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用于表示类似的特征。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具体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因而,能够预想到图解有多种变形。从而,实施例并不限于所图示的范围的特定方式,例如还包括由制造引起的形态变形。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来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鞋底。图1表示右鞋底,图2表示左鞋底。图3以后的附图表示左鞋底,但是与左鞋底相同地,本专利技术还适用于右鞋底。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鞋底包括:中底10、弹性层20以及外底30。中底10由相比弹性层20而言冲击吸收能力更优异且更轻质的原料形成。作为一实例,中底10能够将聚氨酯(Polyurethane,PU)和乙烯-醋酸乙烯酯(Ethylene-VinylAcetate,EVA)中的1个以上作为原料来形成。另外,如图3所示,中底10包括中底主体11和多个支撑杆15。中底主体11的一面与鞋帮(未图示)接触。并且,多个支撑杆15形成为自中底主体11的另一面向后述的弹性层20突出。多个支撑杆15分别向中底10的宽度方向延伸。其中,宽度方向是指鞋底的宽度方向。另外,多个支撑杆15中配置于后跟的支撑杆15具有比配置于前跟的支撑杆15更高的高度。从而,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鞋底,能够更加有效地吸收相对更多地集中于脚的后跟的荷重所带来的冲击。如图1和图2所示,弹性层20由回弹力比中底10更优良的原料形成。作为一实例,弹性层20能够将热塑性聚氨酯(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TPU)和热塑性橡胶(ThermoPlasticRubber,TPR)中的1个以上作为原料来形成。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弹性层20能够通过注塑成型来形成。另外,弹性层20包括:上部面21;一部分或者所有部分隔着空置空间与上部面21隔开的下部面22;以及将上部面21与下部面22的、相隔开的边缘相连的侧面23。即,弹性层20形成为内部中空的形状。弹性层20的上部面21与中底主体11相对。另外,如图5所示,在弹性层20的上部面21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5。多个贯通孔25能够形成为分别与中底10的多个支撑杆15对应的形状。另外,多个支撑杆15以穿过弹性层20的上部面21的多个贯通孔25来与弹性层20的下部面22接触的方式被插入。中底10、特别是多个支撑杆15吸收冲击,而弹性层20提供回弹性。即,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鞋底,具有将相对而言重量轻且容易吸收冲击但是回弹性弱的中底10、以及回弹性相对更出色但重量重的弹性层20有效地混合的结构。另外,为了鞋底的轻量化而考虑所受的荷重来设计多个支撑杆15。由施加至鞋底的脚底的整体荷重分布可知,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鞋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鞋底,其中,包括:弹性层(20),其包括上部面(21)、下部面(22)以及侧面(23),在所述上部面(21)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5),所述下部面(22)的一部分或者所有部分隔着空置空间与所述上部面(21)隔开,所述侧面(23)将所述上部面(21)和所述下部面(22)的、相隔开的边缘相连;中底(10),其包括中底主体(11)以及多个支撑杆(15),所述中底主体(11)与所述弹性层(20)的上部面(21)对置,所述多个支撑杆(15)以所述中底主体(11)向所述弹性层(20)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被插入于所述弹性层(20)的上部面(21)的所述多个贯通孔(25)而与所述弹性层(20)的下部面(22)接触;以及外底(30),其附着于所述弹性层(20)的下部面(22)。

【技术特征摘要】
2012.10.11 KR 10-2012-01127341.一种鞋底,其中,包括:弹性层(20),其包括上部面(21)、下部面(22)以及侧面(23),在所述上部面(21)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5),所述下部面(22)的一部分或者所有部分隔着空置空间与所述上部面(21)隔开,所述侧面(23)将所述上部面(21)和所述下部面(22)的、相隔开的边缘相连;中底(10),其包括中底主体(11)以及多个支撑杆(15),所述中底主体(11)与所述弹性层(20)的上部面(21)对置,所述多个支撑杆(15)以所述中底主体(11)向所述弹性层(20)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被插入于所述弹性层(20)的上部面(21)的所述多个贯通孔(25)而与所述弹性层(20)的下部面(22)接触;以及外底(30),其附着于所述弹性层(20)的下部面(22);其中,所述弹性层(20)的所述侧面(23)包括内侧面(231)和外侧面(232),所述内侧面(231)具有比所述外侧面(232)厚的厚度;并且所述鞋底还包括多个增强部(28),这些增强部(28)在所述内侧面(231)上以在连接所述上部面(21)与所述下部面(22)的方向上具有长度的方式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中,所述多个支撑杆(15)形成为分别沿所述中底(10)的宽度方向延伸,在所述多个支撑杆(15)中,配置于后跟的所述支撑杆(15)所突出的高度,高于配置于前跟的所述支撑杆(15)所突出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中,在与脚底的内侧拱形部分和小脚趾对应的区域,所述中底主体(11)直接与所述弹性层(20)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成昊东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埃尔兰德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