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隐扇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18704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4 0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隐扇窗,包括:隐扇框和隔热窗扇,隔热窗扇包括:第一窗扇部和第二窗扇部,第一窗扇部与隐扇框相铰接,其可相对隐扇框旋转打开或旋转闭合,第二窗扇部与隐扇框紧固连为一体,第一窗扇部具有第一外扇和第一内扇,第二窗扇部具有第二外扇和第二内扇;隐扇框包括:分别遮挡在第一外扇和第二外扇外侧的外隐扇框和分别与外隐扇框紧固连为一体的内扇框;外隐扇框的外侧延伸出第一遮挡件,第一内扇相对内扇框可旋转打开的端部设置第二遮挡件,第二外扇的外侧延伸出第三遮挡件,在外隐扇框上设有排水孔。实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具有排水功能的隐扇窗,防止雨水对扇窗内部的连接件造成腐蚀,能够延长窗体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隐扇窗,包括:隐扇框和隔热窗扇,隔热窗扇包括:第一窗扇部和第二窗扇部,第一窗扇部与隐扇框相铰接,其可相对隐扇框旋转打开或旋转闭合,第二窗扇部与隐扇框紧固连为一体,第一窗扇部具有第一外扇和第一内扇,第二窗扇部具有第二外扇和第二内扇;隐扇框包括:分别遮挡在第一外扇和第二外扇外侧的外隐扇框和分别与外隐扇框紧固连为一体的内扇框;外隐扇框的外侧延伸出第一遮挡件,第一内扇相对内扇框可旋转打开的端部设置第二遮挡件,第二外扇的外侧延伸出第三遮挡件,在外隐扇框上设有排水孔。实施本技术的具有排水功能的隐扇窗,防止雨水对扇窗内部的连接件造成腐蚀,能够延长窗体的使用寿命。【专利说明】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隐扇窗
本技术涉及装饰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隐扇窗。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扇窗结构因设计不合理,通常存在如下问题:1、窗扇室外一侧受降雨或日晒天气状况的影响较大,雨水很容易滴淋在窗扇上并进入窗扇与窗框之间的缝隙,腐蚀窗扇,影响窗体的使用寿命;此外,外窗扇出于结构装配的需要很难统一外观,影响窗体整体的美观度。2、现有的窗体隔热效果差,很容易发生室内温度骤然升高或降低的情况,无法满足使用者更高的舒适需求。3、现有窗体的玻璃结构很容易损坏,在强度、隔音及隔热效果上都差强人意。4、窗框及窗扇的连接需要多种零构件和装配工具,耗时费力,不利于提高组装效率和控制产品的成本。5、窗体的执手传动性差、使用者操作起来繁琐费力,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6、现有结构的窗体在密封性、防水性上都需进一步提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扇窗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隐扇窗,防止雨水对扇窗内部的连接件造成腐蚀,能够延长窗体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隐扇窗,包括:隐扇框和隔热窗扇,隔热窗扇包括:第一窗扇部和第二窗扇部,第一窗扇部与隐扇框相铰接,其可相对隐扇框旋转打开或旋转闭合,第二窗扇部与隐扇框紧固连为一体,第一窗扇部具有第一外扇,第二窗扇部具有第二外扇;隐扇框包括:分别遮挡在第一外扇和第二外扇外侧的外隐扇框和分别与外隐扇框紧固连为一体的内扇框;第一窗扇部还具有与第一外扇位置设置相对的第一内扇,第二窗扇部还具有与第二外扇位置设置相对的第二内扇;外隐扇框的外侧延伸出第一遮挡件,第一内扇相对内扇框可旋转打开的端部设置第二遮挡件,第二外扇的外侧延伸出第三遮挡件,在外隐扇框上设有排水孔。其中,第一外扇的外侧具有延展件,该延展件与第一内扇围挡形成--^持臂。其中,第三遮挡件和第二内扇围挡形成一卡持臂。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排水功能的隐扇窗,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隐扇框的底框上设置排水孔,可以避免室外进入隐扇框与第一窗扇部或第二窗扇部之间的雨水进入室内,防止雨水对扇窗内部的连接件造成腐蚀,能够延长窗体的使用寿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隐扇窗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隐扇窗的防水胶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D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E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F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G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隐扇窗的第一扇角码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隐扇窗的第二扇角码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隐扇窗的第一组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隐扇窗的第二组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如图1所示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如图1所示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如图1所示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结合参见图1-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隐扇窗的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隐扇窗的立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隐扇窗包括:具有隔热功能的隐扇框I和隔热窗扇3,隔热窗扇3包括:第一窗扇部31和第二窗扇部32,第一窗扇部31与隐扇框I相铰接,其可相对隐扇框I旋转打开或旋转闭合,第二窗扇部32与隐扇框I紧固连为一体,第一窗扇部31具有第一外扇311,第二窗扇部33具有第二外扇331;所述隐扇框I包括:分别遮挡在第一外扇311和第二外扇331外侧的外隐扇框11和分别与外隐扇框11紧固连为一体的内扇框12。隐扇框I为呈方环状的框架结构,其是由若干截面呈方型的框架相紧固并首尾依次相连接所形成,为内外两侧双层结构。本实施例中,隐扇框I根据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具体划分为顶框la、底框lb、侧框Ic以及中框Id。不同位置隐扇框la、lb、Ic以及Id在局部位置虽有自身结构上的差异,但装配方式基本相同。具体地,隐扇框I的外周整体嵌入在墙体中用以实现固定,而其内侧或通过旋转轴或通过紧固件连接固定一与其尺寸相匹配的隔热窗扇3。隐扇框I的外周和内侧均为双层的框架结构。隔热窗扇3包括:与隐扇框I相铰接的第一窗扇部31,其可相对隐扇框I旋转打开或旋转闭合;以及与隐扇框I紧固连为一体的第二窗扇部32。第一窗扇部31和第二窗扇部32的结构为与隐扇框I结构相似的呈方环状的框架结构,是由若干截面呈方型的框架相紧固并首尾依次相连接所形成,均为内外两侧的双层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窗扇部31具有第一外扇311和与第一外扇311位置设置相对的第一内扇312。第一窗扇部31和第二窗扇部32在顶框I la、底框I lb、侧框Ilc以及中框Ild位置上与隐扇框I内侧的连接结构略有不同,以下详细说明。结合参见图2、图3、图6及图7所示,为本实施例如图1所示A、B、D及E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隐扇框I包括:朝向室外设置的外隐扇框11和朝向室内设置的内扇框12,外隐扇框11和内扇框12紧固连接,且在其间装设第一隔热件13。以下详细说明隐扇框I与第一窗扇部31的连接结构:外隐扇框11的截面呈方状,其外侧自其本身延伸出第一遮挡件111。第一遮挡件111呈薄片板状,其抵压在第一窗扇部31第一外扇311侧体的端部上。具体实施时,第一窗扇部31旋转打开时,其上第一外扇311的外侧可抵压在外隐扇框11首尾相连的呈方环状的第一遮挡件111上,由于第一遮挡件111设置在第一外扇311的外侧,可对第一外扇311进行遮挡。也就是说,第一遮挡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排水功能的隐扇窗,其特征在于,包括:隐扇框和隔热窗扇,所述隔热窗扇包括:第一窗扇部和第二窗扇部,所述第一窗扇部与所述隐扇框相铰接,其可相对所述隐扇框旋转打开或旋转闭合,所述第二窗扇部与所述隐扇框紧固连为一体,所述第一窗扇部具有第一外扇,所述第二窗扇部具有第二外扇;所述隐扇框包括:分别遮挡在所述第一外扇和所述第二外扇外侧的外隐扇框和分别与所述外隐扇框紧固连为一体的内扇框;所述第一窗扇部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外扇位置设置相对的第一内扇,所述第二窗扇部还具有与所述第二外扇位置设置相对的第二内扇;所述外隐扇框的外侧延伸出第一遮挡件,所述第一内扇相对所述内扇框可旋转打开的端部设置第二遮挡件,所述第二外扇的外侧延伸出第三遮挡件,在外隐扇框上设有排水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超吕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天派门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